农历七月十四日是我县传统古节。每年这一天,交城县热闹红火,抬铁棍,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请朋待友,隆重纪念晋大夫狐突诞辰之日。
现将七月十四庆祭活动纪实如下:每逢阴历七月初二日,北门外狐神庙举行启封诰活动。是日,社首集聚于庙,虔诚祭奠,点燃铁炮数通,然后,派信男两人,舁内奉封侯圣旨之神龛出狐神庙,经过瓦窑,杨家底,林泉,浑水村,柏林,郑家庄,山庄头,歇马头,寨上,东坡,长畛,圪垛,山怀,直至狐爷山狐神庙,路径各村,均设坛迎祭。
圣旨至狐爷山狐神庙后,长灯长香,昼夜奉祀,且于山巅祭扫狐突墓葬。商民百姓,群集于此,赶骡马大会五天后,于七月初十日圣旨启程,沿大山神庙,小山神庙,贺家岭,麻岩则,窑儿头,马庄,西雷庄,岭底,磁窑头,奈林,直至义望二郎庙,设坛奉祀。因义望村乃重耳“舅犯故里”,故每逢七月十四日于义望村迎旨。
与此同时,七月初十县城举行抬狐爷活动。北门外狐神庙有狐突泥塑神像,亦有木刻出行像,因城内有太平坊,道德坊,来苏坊,西隅坊,城外有市东厢,市崇坊等六个坊厢,包括七十二社,故另刻六尊狐突木像,饰红袍,戴纱帽,跌坐于雕刻精巧之木阁虚堂之内。是日辰时,各坊厢敲锣打鼓赴狐神庙抬狐突出行像,游街过巷,至坊厢公廨,设坛摆供,张灯结彩,家家焚香爇烛,崇祭狐神。
明,清时代,直至“七七”事变前夕,铁棍社有下关,麻叶寺巷,成家上头,南巷,南木厂,昝家巷,东关街小西门,洪牌楼底,南马道,东正街,城隍庙街,胡家街,南街,杨家巷,南关,西门街,北门街,仓巷,衙门口,北城外以及瓦窑,田家山,坡底,磁窑等村,共办铁棍二十余根,七月十三日试演,七月十四日上午各社铁棍陆续集中于狐神庙,午时,狐神庙举行祭神仪式后,派头探马出发,直至义望二郎庙,烧香焚帛,以示迎迓。然后,义望村抬狐突圣旨,伴随鼓乐,由二郎庙送至村西七里亭。接着,县城狐神庙派二探马,至七里亭迎旨。下关市崇坊派乐队人马赴七里亭迎谒狐突圣旨到下关奶奶庙。临赶三探马报汛,各社铁棍,依照先后次序排列,伴随粗细乐队,从狐神庙起身,绕北城外街,入北门,经衙门口,过东正街,出东门,经小西门,出东关,越过洪牌楼,到达下关奶奶庙。铁棍队伍前头有蒲渠河高跷队,清代高跷队前增加一个化装为内阁大臣的人物,头戴纱帽,身穿蟒袍,手持帅字旗,高骑骏马,在鼓乐伴奏下,充当先锋。这个人物是明末兵部尚书洪承畴,系由本县“吹鼓手”装扮,故有“七月十四人头前的人”的民谚。饰演这个人物是以狐突忠贞殉国的英雄形象,讥讽洪承畴失节叛降的卑鄙行为。
铁棍齐集下关奶奶庙即至傍晚,社首董事焚香敬纸,摆供设祭,隆重举行迎迓仪礼后,夜幕降临,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各社铁棍,全部上灯,顿时,花灯俱放,灯火辉煌,八仙庆寿,嫦娥奔月,鸳鸯戏水,五谷丰登等一串串花灯随着铁棍的上下颠波,配合抬杆上的龙头龙尾灯或上或下,游游曳曳,皎月当空,花灯遍地,灯月交辉,光彩夺目,这就叫做灯棍。
灯棍循序渐进,由下关奶奶庙起身,经下关和东关正街,进城出北门,直至狐神庙,将封侯圣旨安送于狐神庙大殿,安神仪式进行完毕,便打通开夜戏,酬谢神灵。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县城,北门被堵塞,这项活动被迫停止。
民国十三年广生院庙社七月十四抬狐神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