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可说是他第一把成品的太刀,自各个角度观察是否还有不足,翻面确认无误后再次收入鞘中。
完工之余却仍是意犹未尽,对于过去那亨利沉迷打铁也有些感同身受了。
说起来最近的一份订单中是需要三把刀呢,正好趁着此刻手热也一起干了吧。
将第一把刀置于身旁,立即取出第二份玉钢开始锻造。
在和之国这段时间的生活让他在锻造技术和传统都有所收获,出于对这个神秘国度的尊重,他决定也效仿一下这个国家特有的传统。
和之国工匠在锻造之时并不会只锻造一把,或是两把,三把,乃至更多,其中品质最佳的会被称作‘真打’,余下的成品则称为‘影打’。
‘真打’一般都会供奉神社,‘影打’则会被赠送会是进入市场,而由于本人没有信仰,也不会将‘真打’封存。
上一把太刀虽然成功,却仍有精进之处。
以相同的方式锻造这第二把,有了第一把的经验,过程中更加专注于将自我的精神随着那锤子一同敲入这刀中。
还是与上回一般的夹钢锻造法,在区分出软钢硬钢后进行堆叠,锻造融合,随后是重复十次以上的对折——加热——去除杂质——继续锻造对折的枯燥步骤。
遵循着日本刀的基本结构,由U型钢在外包裹住内部软钢,也就是所谓的三枚,硬钢质地较硬却易碎,内核柔软却更加坚固,刀背质地柔软增加刀身的韧性,防止刀身过硬发生断裂。
并非是完全地参照着第一把锻造,也吸取着之前察觉到的不足,在这第二把改进。
在以覆土烧刃之法在锤炼塑型清理洁净的刀背上涂抹黏土混合液,将这棚屋四周通光之处都尽数用能力填补,让这室内保持昨日的黑夜。
深吸一口气,第二次,将这刀刃没入那炙热的熔火之中,眼中倒映的是这片宇宙般的漆黑中灼目的焰光,夹住刀身的钳子与手心相接之处都能感受到那恐怖的高温,本人想直观地体验到这锻造的温度,感受淬火的时机。
此刻在15%赤红,焰色开始泛黄后才将其取出,剥离敷土层,泡入盐水中水淬。
通过精妙的左右上下振动加快冷却,刀刃开始呈现那颇具杀伤性的弯曲弧度,直到彻底冷却下来,从水中取出拭干,两面翻转观察,没有破损,没有断裂。
将每一个角落都审视了一遍后这才敢拿到磨砺石上进行研磨开刃,虽说是以御神刀的工序进行打造,与和之国不同的是这两把刀都有用武之地,因而将这把的刃口开得较薄,与上一把相对,比较适合斩击软物,也就是毛皮或是人体。
余下部分则与之前并无差别,刀镡依旧是波瓦合金锻造而成,莲花状,象征着轮回的刀镡在难以破坏的同时也可以极近距离给予重击。
刀柄是宝树亚当的木材构成,白色的海王类鱼皮缠住整个柄部,菱状的一排空档整齐无比。
刀鞘则因自己的阴沉木材料不足,由工坊内的黑檀木打造而成,从外观上由于颜色一致视觉效果相差不大。
将这些部分镶接,便完成了这第二把太刀。
接着便是拿着剩下的玉钢打造订单中最后一把,不过这回他并不打算再造一把款式相同的太刀。
两把已经足够应付这种中距离的白刃战了。
和之国武士除了一把主武器的武士刀外,也会在腰间挂着一把备用的短刀,又称为胁差。
这一般是在主武器损坏的情况下才会拔出,不过,似乎也有流派将其作为近身的攻击手段之一。
不管如何,胁差的锻造则相对于两把太刀要轻松很多,除了必要的锻炼熔接,堆叠的层数也没有那么高,仅是数次的堆叠便足以完成了。
这次打造的胁差在30厘米左右,也就是这种武器最短的长度,所需的材料也没有那么多。
在经过枯燥严谨的步骤,最后淬火,研磨,刀镡、刀柄、刀鞘一一锻造出,防身用的短刀胁差便算是完工了。
先将最后完工的胁差搁至一旁,将目光集中于先后打造的两把太刀,虽然心中已有定数,还是将这两把近乎从一个模子里取出的黑刀从鞘中取出,平行放在身前比较。
“嗯……”
第一把刀刃虽说也是质量上佳的成品,可比起这第二把还是少了些神韵,在初次锻造时并没有想那么多,而第二次可以说是真正灌入精神的锻造,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还是将第二柄列为真打,第一把列为影打。
无论是真打影打,在这里都是要交由顾客的商品,所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差别。
影打收回鞘中,拿起真打走向屋外的试斩场。
将真打刀柄嵌入提前设置好的夹钳,刀身向上方延伸,刀尖刺天,刀刃对准前方。
离开原地走向刀刃相对大约十米开外之处,掏出燧发火枪,瞄准了刀刃,按下扳机。
惊天的一声巨响,两声落地音总算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一分为二的特质钢芯弹寂静地沉睡。
就如同刚才斩开的不过是一张薄纸般,真打没有损伤,亦没有振动。
“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