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建国初期,市县是分离的,互不统属,后来搞市管县,推行地级市体制,”市“也就从一个纯粹的本来指城里的经济概念,兼具了一个具有广大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划概念。而且实际运用中,后者更频繁,造成二者经常混淆。
比如讨论说到某市,经常会产生是指她的主城区还是下辖的某个县乡的不解困惑。谈到某市的经济实力,也经常会产生是仅指她的城区还是全部管辖范围内都算上的分歧。
因为以前市和专区地区并行的结果,导致设市早的行政面积普遍偏小,只带两三个甚至一两个县。撤地设市晚的,行政面积普遍偏大,带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县。有的嫌弃县少了,导致市的总量低。有的嫌弃县多了,导致市的人均低。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本贴将展示安徽16地级市裸奔的效果,即不带下辖县,仅算市辖区。最大程度的榨干水分,比拼“城”的实力。
其实市辖区也有水分,因为有的所谓市辖区,大部分都是农村,跟城离了几十公里远,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市辖区内的农村跟城区的数据很难精准剥离,故暂不讨论。
注:数据来源吧友提供,可能有细微差错,比如总量差几个亿,人数差个几万,人均差个几百。但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大
表中各市市辖区人均GDP排名,
1、合肥,2、芜湖,3、马鞍山,4、滁州,5、铜陵,6、安庆,7、池州,8、黄山,9.蚌埠,10、淮北,11宣城,12、淮南,13、宿州,14、亳州,15、六安,16、阜阳。
可见,真正市辖区的实力,尤其是人均,跟很多带上辖县算的总量造成的惯性思维,起伏很大。
16个市区中,总量在前8,人均也在前8的,仅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5个,属于少有的市区既有量又有质的典范。(蚌埠和安庆就差一点点)。
我一直认为,总量和人均要统一,要双优才是真的优。靠人多地广堆出来的总量高但人均低,以及靠人少地狭挤出来的人均高,均是不健康不正常的,没有多的的参考价值。
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再发个各个县的总量和人均的表以及双优县的名单
比如讨论说到某市,经常会产生是指她的主城区还是下辖的某个县乡的不解困惑。谈到某市的经济实力,也经常会产生是仅指她的城区还是全部管辖范围内都算上的分歧。
因为以前市和专区地区并行的结果,导致设市早的行政面积普遍偏小,只带两三个甚至一两个县。撤地设市晚的,行政面积普遍偏大,带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县。有的嫌弃县少了,导致市的总量低。有的嫌弃县多了,导致市的人均低。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本贴将展示安徽16地级市裸奔的效果,即不带下辖县,仅算市辖区。最大程度的榨干水分,比拼“城”的实力。
其实市辖区也有水分,因为有的所谓市辖区,大部分都是农村,跟城离了几十公里远,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市辖区内的农村跟城区的数据很难精准剥离,故暂不讨论。
注:数据来源吧友提供,可能有细微差错,比如总量差几个亿,人数差个几万,人均差个几百。但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大
表中各市市辖区人均GDP排名,
1、合肥,2、芜湖,3、马鞍山,4、滁州,5、铜陵,6、安庆,7、池州,8、黄山,9.蚌埠,10、淮北,11宣城,12、淮南,13、宿州,14、亳州,15、六安,16、阜阳。
可见,真正市辖区的实力,尤其是人均,跟很多带上辖县算的总量造成的惯性思维,起伏很大。
16个市区中,总量在前8,人均也在前8的,仅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5个,属于少有的市区既有量又有质的典范。(蚌埠和安庆就差一点点)。
我一直认为,总量和人均要统一,要双优才是真的优。靠人多地广堆出来的总量高但人均低,以及靠人少地狭挤出来的人均高,均是不健康不正常的,没有多的的参考价值。
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再发个各个县的总量和人均的表以及双优县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