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简单点就是南诏国在官方层面全面汉化,采用农历后把星回节(火把节)标定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按照彝族十月太阳历星回节(火把节)是在5月36日之后3天,到6月1日之前。第一天迎祖,第二天祭祖,第三天送祖,正好是北斗星斗柄指正南的时候,而南诏国采用农历的那一年正好星回节(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年是公元740年。

史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蒙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蒙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唐廷再次册封第四代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至此,南诏正式完成了合六诏为一的政治目标,地域版图由从前的巍山一带扩大至整个云南地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皮逻阁将都城迁到了太和城,“南诏”正式立国。
大理地区彝族白族农历六月二十五过过星回节(火把节)和火烧松明楼有关,《南诏野史》记述:南诏王皮罗阁赂剑南节度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朝命许之,使人谕五诏:六月二十四日,祭祖不到者罪。建松明大楼,敬祖于上。至期五诏至,惟宁北妃止夫行,夫不听。妃以铁镯穿夫手而别。二十五日,五诏登楼祭祖,享昨食生。至晚醉,阁独下楼,焚钱发火,兵围。火起,五诏死。报焚钱失火烧死,请各妃收骨。各妃至,难辨,惟宁北妃因铁镯得夫骨。至今,滇人以为火节。王灭五诏,取各诏宫人。妃美,遣兵取之。妃曰:'誓不二夫。'即自死。“据传,火把节夜,妇女用凤仙花捣烂包手染红指甲,即是对宁北妃以手拨土寻夫时血染指甲的怀念。
所以现在大理地区南诏王后裔腊罗支系彝族是六月二十四日过星回节(火把节),而属于其他五诏后裔的彝族、白族是农历六月二十五过星回节(火把节),并且说是为了纪念宁北妃(柏洁夫人),算是对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的控诉了。
虽然南诏官方全面采用了农历,但是十月太阳历在彝族民间一直在使用,云南各地的狗街、羊街、猴街、鸡街、马街、龙街等等12生肖地名,就是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上中下3旬,用12生肖轮回记日产生的集市。比如***集市,就叫狗街,而且相应生肖的日子也是有宜忌的。
根据彝族文献的记载,星回节(火把节)起源于远古时期为了保护庄稼的灭蝗活动。就是用松香撒火把,把蝗虫的翅膀燎了,这样做不会伤害到庄稼,还能灭蝗。
另外星回节(火把节)在云南也不只是少数民族在过,《康熙武定府志·风俗考》:汉人岁时节序之俗与,各省相同者如衣冠皆遵时制,元旦祀天地祖先相贺,上元张灯火,清明插柳扫墓,端阳饮菖蒲雄黄酒,中元祭先祖,中秋果饼拜月,重阳饮菊花酒,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除夕守岁,以上数事按汉人来自各省。故与各省相同,与各省稍异者,元旦采松叶铺地敬客,亦然立夏日以灰围屋,谓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燃之,以腥肉为牲,互相馈请,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节,相传汉彝妇阿南夫为人所杀,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故为此会。南诏皮罗阁欲并五诏,建松明楼诱五诏同至祭祖,因举火焚之,人无识其谋者,惟邓睒诏妻慈善劝其夫勿行,夫不从,慈善以铁钏约夫臂,既而果被焚死,各诏尸莫能辨,独慈善以铁钏故得夫尸归葬,皮罗阁闻其贤,智欲娶之,慈善佯诺,葬后闭城自固。南诏围之食尽盛衣冠自缚于坐,竟以饿死。俗谓星回节,惟慈善足以当之,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设燎以迎,《通志》又云:为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一曰,焚虫一曰,逐疫未知,孰是除夕烧兜罗香以辟邪。
今年火把节本来想去民族村的,可惜人山人海,离民族村还有好几公里就堵的走路都进不去,更不用说开车去了。听说民族村居然还拍卖第一把点火的火把,真是闻所未闻,商业化到这种程度,真是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