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个人独特的感伤气质, 影响了他的意象选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 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这点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自然”。纳兰虽生在王侯之家, 但天性率直, 重情义, 是一位性情公子, 无论对友情、爱情还是亲情, 他都是很珍惜的。多情是幸运, 但同时也造就了他那纯洁而又敏感的心灵, 因此时常陷入痛苦之中, 而“泪”意象的选取, 也恰好传达了他难言的痛苦。因此独特而又敏感的诗人气质是其词中“泪”意象形成的首要原因。
2.纳兰性德的个人遭遇影响了其词“泪”意象的选取。纳兰本人身怀大志, 终生想担任侍卫之职而不能施展其抱负。这是一方面的人生不幸, 而他爱妻的早逝, 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事业和爱情的两大不幸, 都让纳兰性德遇到了, 不平则鸣, 纳兰性德也逃脱不了这种文人心里的规范, 怎能不道愁写泪呢?
3.纳兰性德伤感的审美观是其意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是其词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认为不是其词风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同样人生遭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 而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左右其词风格的决定性因素, 原因在于对作者材料的选取有统率作用。纳兰性德本人在一首《填词》中写的很明白:
诗亡词乃盛, 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 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 判与三闾共醉醒。美人香草可怜春, 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 只今唯赏杜陵诗。 古人且失风人旨, 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 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 已自换头兼转韵。
其中,“往往欢娱工, 不如忧患作”写的正是纳兰本人以悲为美的词学审美观点。中国历来有“悲秋”的传统, 在文学中“文章憎命达”的现象经常发生。纳兰本人看到了“悲”的特质在审美中的巨大的吸引力, 因而提倡写“忧患之作”, 他所欣赏的杜诗也具有“沉郁苍凉”的特点,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纳兰本人写悲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他在用审美眼光关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时, 这些痛苦的恋爱、事业的不幸, 自然成了最擅长表达的题材了。而“泪”字是表达内心痛苦最好的字眼了。从他的“以悲为美”的审美观来看,“泪”意象的出现无疑是必然的, 因为泪中凝结了词人最深厚的感情和最大的痛苦容量, 成为“我是人间惆怅空”的最痛苦的表白。
4.传统的婉约词风影响了“泪”意象的选择。婉约词为词之正宗, 北宋以来, 在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竞相发展中, 总体上是婉约词占了上风。婉约词的细腻缠绵, 对男女情爱的表达, 百感交集的情感等对纳兰词产生深刻的影响。晏几道被称为“古之伤心人”, 其小词写得非常凄美, 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而李清照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更是达到艺术上的极致。纳兰性德对婉约词的体悟和创作充分说明了其受婉约词风影响的特点。
总而言之, 纳兰性德词中“泪”的意象的形成成为其感伤风格的主要构成部分, 流“泪”之词融进了词人无尽的感伤, 成为词人心灵的写照。“清代第一词人”的创作为词史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也为后代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优秀词作。
——杨玉军发表于《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