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吧 关注:112贴子:1,176
  • 4回复贴,共1

【宋元明清】【转帖】宋词花开锦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6-09 11:05回复
    鹧鸪天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平(韵)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初破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本调五十五字,九句,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三、四句,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例词题曰“代人赋”,不过是虚晃一枪,其实处处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感表。当时作者被朝廷撤了官职,隐居农村。词的前片通过柔桑、幼蚕、黄犊、暮鸦等事物写出农村早春的一派生气,表示自己是乐于过田园生活的。过片三句,实际上还是前片意思的补充,就是说,这春天的气息,还表现在山路边酒家门前的酒旗之上。接下去意思有了转折。莫看城中开着桃李,它们却在愁风愁雨呢,结尾回写一笔,说真正的春天却在那野菜花上,同前片的春意前后呼应。此词结尾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城中桃李实指南宋君臣在敌人面前的妥协投降,而溪头荠菜花上的春色则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身上。言近旨远,平中见奇。从这首小词里,也可看出作者工力之深厚。又此词前片第二句的韵脚“些”属“麻”韵,读作“虾”(xiā)。
    


    3楼2010-06-09 11:07
    回复
      2025-07-22 04:2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昭君怨
      ⊙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叶仄)
      ⊙仄仄平平(转平韵)
      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仄韵)
      ⊙仄⊙平⊙仄(叶仄)
      ⊙仄仄平平(转平韵)
      仄平平(叶平)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荷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
      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
      梦初醒。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
      泻清波。
      本调八句,四十字,押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一、二两句中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句为仄起的五言平韵句,第四句句式上一下二或下二上一,均可。所填内容比较广泛,抒情、写景、状物均可。
      例一系作者送别之作。作者词风不同于柳永、秦观,不作儿女态,但不等于说词中无借别之意,不过说法不同而已。前片桓伊三弄指笛声,它把客人的幽梦惊破了,急忙起看外面,但见天上挂着新月,江上烟雾弥漫,暗示着客人行将远去。后片开头来一个转折,想去却又不去,表示留恋之意,但毕竟还得去啊!不是吗?在落花飞絮的季节(暮春)里送客人乘船东去了。用落花飞絮作映衬是用的比兴手法。
      例二为杨万里之荷雨。作者善于捕捉形象,把雨中跳动在荷叶上的水珠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填此调者不妨选取眼前题材写点小品。
      


      4楼2010-06-09 11:07
      回复
        御街行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豆)
        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句)
        ⊙平⊙仄(句)
        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豆)
        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平仄(韵)
        ⊙平⊙仄(句)
        ⊙平平仄(句)
        ⊙⊙平平仄(韵)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
        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无名氏(《花草粹编》卷八)
        霜风渐紧寒侵被。
        听孤雁,
        声嘹唳。
        一声声送一声悲,
        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起告:
        雁儿略住,
        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
        第三小、
        桥儿外,
        濒河西岸小红楼,
        门外梧桐雕砌。
        请教且与,
        低声飞过,
        那里有人人无寐。
        


        5楼2010-06-09 11:08
        回复
          玉楼春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韵)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
          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抬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又名《木兰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仄韵。本调实则由两首七言仄韵之绝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后片词。
          例一是一首记寒食节春游的作品。作者写此词时已经八十六岁,笔力仍很旺健。前片通过吴儿赛龙舟、游女荡秋千、妇女们拾翠忘归和踏青的人来往不定等四方面的题材组成一幅热闹的游春图,后片通过“遥山暝”、“池院静”和“月色正清明”、“杨花过无影”等句子描绘出一种夜晚游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同前片的气氛相比,又是一番风味,两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作者所欣赏的,所以写得都很出色,同时也说明作者写作小词的技巧很高,能用不同的图景,使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类小词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模仿,要做到工稳,自然需要一段时间。
          例二内容很多地方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惟有“红杏”句,脍炙人口。一句之中又妙在一个“闹”字。诚如王国维所云,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满枝,而且看到了蜂围蝶舞、万紫千红的春意场面,好不热闹。由于这个“闹”字用得活,当年人们曾把作者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 尚书(见《苕溪渔隐丛话》)。填好一首词,要从全篇着眼,又必须从字句入手,每一个字都得仔细斟酌,精益求精,不可随便放过。从句到篇,都要精采,谈何容易!若做不到,则一篇中尽可能有些警句,这方面古人已作出范例了。
          


          6楼2010-06-09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