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莆田市区西面。东界莆田县,西连永春县、德化县;南与惠安县、南安县、泉州市鲤城区毗邻;北与永泰县接壤,东南濒湄洲湾。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49公里。陆地面积1814.6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
仙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历属武荣州、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游县,历属闽泉州、南唐清源军;宋代,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和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两代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和莆田地区等,现属莆田市辖。
1992年,仙游县设12个镇、7个乡、304个行政村及17个居民委员会,4个国营农场。中共仙游县委和仙游县人民政府驻鲤城镇。全县耕地面积35.18万亩,户口218364户,人口914756人。汉族占总人口97.4%,其余为畲、壮、回、蒙、满、苗等26个少数民族,通行莆仙方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港、澳、台同胞等16万余人,其中华侨及华裔12万余人。
仙游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高山峻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46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36座。凤山乡石谷解海拔1803.2米,为境内最高峰。东南部为台地和平原,地势平坦,最低处为枫亭海滨村,海拔仅5米。大蜚山为县城北面屏障。中部为东乡、西乡、南方和枫江等四个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是水稻、小麦和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种植区。河流属山溪型,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枫慈溪、粗溪和九溪等5条溪流,总干流长1712公里,流域面积1669.5平方公里。木兰溪为境内第一大河流,流经县境东南部,从莆田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为潮汐所吞纳。中岳溪、大济溪、溪口溪、龙华溪、松坂溪、柴桥头溪和仙水溪等为木兰溪的七大支流,还有沧溪、苦溪和南溪等10多条小溪流。全县平均地表水年流量18.55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2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值的86.4%。水力蕴藏量26万千瓦。
仙游县境属华夏古陆,地处东南沿海环太平洋火山喷发带内,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动陆台,地壳多由火山岩构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主要有高岭土、伊利石、叶腊石、明矾石、钾长石、朱砂陶土以及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绿岩等。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有赖店、榜头南溪、度尾埔尾和石苍粗溪等4处温泉。
仙游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无霜期230~340天。良好的气候环境,使仙游自古以来即为闽中富庶之地。山地多杉、松、竹林,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甘蔗、甘薯、花生等,是闽中粮蔗主产地之一,种植甘蔗已有1000余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蔗糖生产成为仙游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农业总收入的38%,是全国闻名的蔗糖之乡。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桔、枇杷、蜜柚(文旦柚)、香蕉等。其中名果龙眼以肉厚、质脆、汁多、味甜而称著,焙制成桂元干,古为朝廷贡品,今为馈赠珍品;珍果文旦柚盛产于度尾等地,果香气郁馥,无籽无渣,风味特佳。茶叶以乌龙、佛手、色种为主,特产九条茶,元代即为日本僧俗茶道佳茗。食用菌品种有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竹荪、白木耳和猴头菇等。蘑菇产量名列全省前茅。游洋李子、陈燮柿,云庄栗子、蜜枣,度尾柑桔,金沙薏米,古洋晒菸,枫亭香菇豆,昆仑橄榄,南溪芒果,溪埔西瓜,宝坑番石榴,凤山弥猴桃,赖店槟榔芋,大济松花皮蛋等地方特产,有口皆碑。县境北部多山,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的天然博物馆。林业用地20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3%;有林地159.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83.8%。森林覆盖率59.8%。现有林木蓄积量30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株数1477.3万株,草场42片、138916亩,初步形成用材林、毛竹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炭薪林和沿海防护林带等“五个基地一条线”的格局。主要林产品有杉、松、竹、油茶籽、油桐籽、棕片等。野生植物有藻菌类、苔藓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等171科、1776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7种,属地方性保护的3种。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12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65种,海洋鱼类71种。
仙游风光旖旎,胜景荟萃。自然景观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四大景,以及九龙岩、仙门寺、圆通寺等十八小景。九鲤湖以飞瀑称奇,被列为中国风光名胜之一,麦斜岩有“小武夷”之誉。主要名胜古迹183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56处。东门石坊、文庙、九座寺、无尘塔、龙华双塔、天中万寿塔、蔡襄墓、杨泗宫等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仙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历属武荣州、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游县,历属闽泉州、南唐清源军;宋代,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和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两代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和莆田地区等,现属莆田市辖。
1992年,仙游县设12个镇、7个乡、304个行政村及17个居民委员会,4个国营农场。中共仙游县委和仙游县人民政府驻鲤城镇。全县耕地面积35.18万亩,户口218364户,人口914756人。汉族占总人口97.4%,其余为畲、壮、回、蒙、满、苗等26个少数民族,通行莆仙方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港、澳、台同胞等16万余人,其中华侨及华裔12万余人。
仙游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高山峻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46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36座。凤山乡石谷解海拔1803.2米,为境内最高峰。东南部为台地和平原,地势平坦,最低处为枫亭海滨村,海拔仅5米。大蜚山为县城北面屏障。中部为东乡、西乡、南方和枫江等四个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是水稻、小麦和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种植区。河流属山溪型,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枫慈溪、粗溪和九溪等5条溪流,总干流长1712公里,流域面积1669.5平方公里。木兰溪为境内第一大河流,流经县境东南部,从莆田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为潮汐所吞纳。中岳溪、大济溪、溪口溪、龙华溪、松坂溪、柴桥头溪和仙水溪等为木兰溪的七大支流,还有沧溪、苦溪和南溪等10多条小溪流。全县平均地表水年流量18.55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2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值的86.4%。水力蕴藏量26万千瓦。
仙游县境属华夏古陆,地处东南沿海环太平洋火山喷发带内,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动陆台,地壳多由火山岩构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主要有高岭土、伊利石、叶腊石、明矾石、钾长石、朱砂陶土以及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绿岩等。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有赖店、榜头南溪、度尾埔尾和石苍粗溪等4处温泉。
仙游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无霜期230~340天。良好的气候环境,使仙游自古以来即为闽中富庶之地。山地多杉、松、竹林,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甘蔗、甘薯、花生等,是闽中粮蔗主产地之一,种植甘蔗已有1000余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蔗糖生产成为仙游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农业总收入的38%,是全国闻名的蔗糖之乡。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桔、枇杷、蜜柚(文旦柚)、香蕉等。其中名果龙眼以肉厚、质脆、汁多、味甜而称著,焙制成桂元干,古为朝廷贡品,今为馈赠珍品;珍果文旦柚盛产于度尾等地,果香气郁馥,无籽无渣,风味特佳。茶叶以乌龙、佛手、色种为主,特产九条茶,元代即为日本僧俗茶道佳茗。食用菌品种有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竹荪、白木耳和猴头菇等。蘑菇产量名列全省前茅。游洋李子、陈燮柿,云庄栗子、蜜枣,度尾柑桔,金沙薏米,古洋晒菸,枫亭香菇豆,昆仑橄榄,南溪芒果,溪埔西瓜,宝坑番石榴,凤山弥猴桃,赖店槟榔芋,大济松花皮蛋等地方特产,有口皆碑。县境北部多山,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的天然博物馆。林业用地20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3%;有林地159.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83.8%。森林覆盖率59.8%。现有林木蓄积量30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株数1477.3万株,草场42片、138916亩,初步形成用材林、毛竹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炭薪林和沿海防护林带等“五个基地一条线”的格局。主要林产品有杉、松、竹、油茶籽、油桐籽、棕片等。野生植物有藻菌类、苔藓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等171科、1776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7种,属地方性保护的3种。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12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65种,海洋鱼类71种。
仙游风光旖旎,胜景荟萃。自然景观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四大景,以及九龙岩、仙门寺、圆通寺等十八小景。九鲤湖以飞瀑称奇,被列为中国风光名胜之一,麦斜岩有“小武夷”之誉。主要名胜古迹183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56处。东门石坊、文庙、九座寺、无尘塔、龙华双塔、天中万寿塔、蔡襄墓、杨泗宫等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