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程和长滞空能力的需求优先度较为靠前(没一个内油航程爬过2500的双中推中型机纷纷泪流满面),优化这方面性能无非是提高巡航升阻比、降低发动机耗油率、以及提升燃油量。抛开发动机不谈,同样先忽略柔性蒙皮可变机翼之类还没成熟的新技术,无非就是通过减低典型巡航速度下的阻力,以及简单粗暴提升燃料装载量。上述论文中主要描述的各个部位的曲线优化,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跨音速段的阻力,首先起到的效果就是显著提升高亚音速飞行的巡航升阻比,让飞机以较小的发动机推力维持高亚音速巡航。同时如机脊的加高加厚,发动机舱加厚等操作,也会显著提升机体内油装载空间,实现更多燃油装载量的目标(当然这是要增加空重和增加常规起飞重量的)。
那超巡的性能需求怎么满足呢?那当然就是减阻不够,推力来凑咯。得益于跨音速段减阻效果优秀,在大推力发动机开加力的加持下,新舰载机可以从上述的高亚音速巡航状态快速跨过音障,并持续加速。到较为理想的速度段时(可能是1.3~1.5马赫某个位置),大推力发动机在那个速度段和高度产生的军推就足以平衡此时的飞行阻力,此时关闭加力即可进入超巡状态。因此这再次说明使用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超巡的性能需求怎么满足呢?那当然就是减阻不够,推力来凑咯。得益于跨音速段减阻效果优秀,在大推力发动机开加力的加持下,新舰载机可以从上述的高亚音速巡航状态快速跨过音障,并持续加速。到较为理想的速度段时(可能是1.3~1.5马赫某个位置),大推力发动机在那个速度段和高度产生的军推就足以平衡此时的飞行阻力,此时关闭加力即可进入超巡状态。因此这再次说明使用两台大推力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