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一下行为仅为我个人行为,不代表师达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如此。大部分师达学生看到了本帖不会效仿,也不必效仿。这所学校的同学大都有高效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我仅仅是初一刚刚入校时一名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
让我用一段矫情的文字表达我对宫颐府面包的记念。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几袋宫颐府面包,那是初中时我最喜欢的早餐。
明明宫颐府是个正常人听都没听说过的食品厂子;明明sd的早餐物不美,价也不廉:为何还要记念呢?
无数个清晨,当冬日的天边才刚刚泛白,或夏日的草地还布满露珠时,宿舍里敲响的铃声划破了同学的酣梦,而我早已醒来。
我喜欢寒冬,不喜欢酷暑;我喜欢黑夜,不喜欢白昼。冬日破晓时分的天空,西山脚下的清风,很冷。月亮西沉于天边,点点星辰朦胧若现;几天前的雪化作了凌,流到门前窗下,树梢枝头;小池塘的喷泉笼罩着半米的冰,还挣扎着喷薄;教学楼的三座大灯照亮了红砖地……
向前走吧,看着手里的书本,还有不到半小时天就要大亮,先把饭吃完吧。
这个时候的食堂是不同的,只有寥寥几人,维持秩序的学生干部还没有来,盛饭的阿姨和师傅正无所事事地聊着家长里短。早起的人大都是几个蓝衣服的初三学长,匆匆忙忙,可我在初三到来之前已经变成这样了……
不顾心里的纠结,早来总是有早来的好处,不必排队了。
有宫颐府面包的时候我总是开心的。宫颐府面包与其他不同,是一个大馒头大小的圆面包,放在塑料封袋里,也符合我的口味。有时是黄色原味,有时是巧克力,运气最好的时候能碰上绿色的抹茶味,却太少见。宫颐府面包也不多,一周只有两三次。
而我喜欢面包,其实不是因为它好吃。学校不让夹带食堂食品,这种小小的塑料封袋可以轻易装在外衣口袋里蒙混过关。早饭的时候我总是借口吃不饱,把主食和面点都多拿好几个。
有时候遇上凶一点的师傅阿姨,他们分神的时候就从后面偷偷地伸手过去,等到得逞后飞快地跑开。时间比较晚的时候,得手就更容易了,最后剩下来的一筐面包只要抢的及时总能抢到。
吃了两三个面饼或者油饼还不知足,甚至有的时候连无味的鸡蛋都多吃几个不放过。再把塑料袋装的面包放两个在口袋里,才装作无事发生地混过门口的学生干部。
往往是在大考之前,紧张到宁可不吃午饭,拿这些早餐当作中午的充饥。幼稚地想早上尽量地多吃一些,中午再加一两个面包,就可以够一天了。
我讪讪地想:“早饭多拿一点午饭不吃了,也不算占学校的便宜吧?”
久而久之同学都知道我经常不吃饭,却鲜有人知道我的秘密。
有人发现了,便对我说:“我算是明白你为什么不来食堂了……”
“没啥,别说出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合唱大会之前,自己班还空旷无人,加练班级的歌声响彻整个教学楼。我坐着读书,渐渐地心也随着歌声激荡起来。同学很优秀啊……可我是如此弱小不堪,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只是那个一无所知的少年,却还想要追逐他人的脚步,乃至改变自己和世界。
渐渐地,内心走向了矛盾和自卑。夸父追日一般,效率不高,又永远无穷无尽,永远做不到最好。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书呆子也好,做题家也好。也会因为自己的偏激做了不少错事,说了不少错话。
连书也读不好,题也做不对,又是充满了缺点,还能怎样呢?
可我至少没有后悔过吧……可不可笑无所谓了。我怀念这几袋面包,见证了一个懵懂少年幼稚的梦想和努力。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又一个冬天过完,东方风来,满眼繁花时,我被疫情关在了家里。
那时我开始用足够的时间提高思维,不求多求精致,把一两本难题集翻烂了,头脑也就灵敏很多。毕竟,小学拓展知识的基础约等于零,赶上海淀重点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也才一年多吧……
还是落后于很多人,可等到开学,再也没有干过早上夹带面包的离谱事。
这个时候,政治老师课堂上笑谈宫颐府面包疫情期间经营不善倒闭了……我跟着大家笑笑,但新换的果酱面包我从不喜欢,可能确实不喜欢果酱?那一段不吃午饭的日子也再不回来了。
我也开始一起刷食堂好吃的菜。
“**sir,今天的薯条/酸菜白肉/炸鸡腿不错……”
“没想到***也来刷菜了……”
很讽刺,哪怕到初三,都没有初一时的拼命了。
可心理还不如所有精力拿来学习不管其他时,这样轻松一点。还是有一道坎打不破,隔阂已经留下,去除掉永远比建立起困难很多。
做错的事情,有许多变成内心里的放不下的执念。
但是我知道,不必后悔过去,也决不能回到过去。
中考结束的那天,最后一次看到校园里的那块石头——“要有大作为”,最后一次站在操场边回看西山。
西山已然苍翠,年年岁岁,枯荣交变,不仅见证了我三年的成长,见证了许多人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心。我想起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远山的呼唤》,点点滴滴的温情涌现在脑海中,回忆不断激荡着。
依然怀念着师达的面包,不只是面包,每一道陪我走过三年的菜,就算难吃得很,我没有在意,也没有精力在意。它们也没有意识,却无意之中见证了一个少年走向青年的蜕变,见证了青春的代价。
我也会记得几个有个性老师,还有几个名字都记不上的食堂师傅。
若干年后我们也许都忘记了初中时候的件件琐事,千万年后这所学校也会湮灭。仍是这片土地,物是人非,但亘古长存的西山总是见证了无数学生的青春。
等到我来到了市重点,食堂是另一个天地。两座食堂,刀削面,西餐,酸辣粉,布丁……各种食品甜品我都出于好奇尝试了几次。
可是我还记得那种便宜的小面包,也许以后再也没有偷偷夹带面包的紧张和庆幸了。
怀念,不只是怀念,没有人能回到过去。
但是我心中的火花依然在静静地燃烧,等待着还有很多个冬天,火花总会熔化冰雪。
让我用一段矫情的文字表达我对宫颐府面包的记念。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几袋宫颐府面包,那是初中时我最喜欢的早餐。
明明宫颐府是个正常人听都没听说过的食品厂子;明明sd的早餐物不美,价也不廉:为何还要记念呢?
无数个清晨,当冬日的天边才刚刚泛白,或夏日的草地还布满露珠时,宿舍里敲响的铃声划破了同学的酣梦,而我早已醒来。
我喜欢寒冬,不喜欢酷暑;我喜欢黑夜,不喜欢白昼。冬日破晓时分的天空,西山脚下的清风,很冷。月亮西沉于天边,点点星辰朦胧若现;几天前的雪化作了凌,流到门前窗下,树梢枝头;小池塘的喷泉笼罩着半米的冰,还挣扎着喷薄;教学楼的三座大灯照亮了红砖地……
向前走吧,看着手里的书本,还有不到半小时天就要大亮,先把饭吃完吧。
这个时候的食堂是不同的,只有寥寥几人,维持秩序的学生干部还没有来,盛饭的阿姨和师傅正无所事事地聊着家长里短。早起的人大都是几个蓝衣服的初三学长,匆匆忙忙,可我在初三到来之前已经变成这样了……
不顾心里的纠结,早来总是有早来的好处,不必排队了。
有宫颐府面包的时候我总是开心的。宫颐府面包与其他不同,是一个大馒头大小的圆面包,放在塑料封袋里,也符合我的口味。有时是黄色原味,有时是巧克力,运气最好的时候能碰上绿色的抹茶味,却太少见。宫颐府面包也不多,一周只有两三次。
而我喜欢面包,其实不是因为它好吃。学校不让夹带食堂食品,这种小小的塑料封袋可以轻易装在外衣口袋里蒙混过关。早饭的时候我总是借口吃不饱,把主食和面点都多拿好几个。
有时候遇上凶一点的师傅阿姨,他们分神的时候就从后面偷偷地伸手过去,等到得逞后飞快地跑开。时间比较晚的时候,得手就更容易了,最后剩下来的一筐面包只要抢的及时总能抢到。
吃了两三个面饼或者油饼还不知足,甚至有的时候连无味的鸡蛋都多吃几个不放过。再把塑料袋装的面包放两个在口袋里,才装作无事发生地混过门口的学生干部。
往往是在大考之前,紧张到宁可不吃午饭,拿这些早餐当作中午的充饥。幼稚地想早上尽量地多吃一些,中午再加一两个面包,就可以够一天了。
我讪讪地想:“早饭多拿一点午饭不吃了,也不算占学校的便宜吧?”
久而久之同学都知道我经常不吃饭,却鲜有人知道我的秘密。
有人发现了,便对我说:“我算是明白你为什么不来食堂了……”
“没啥,别说出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合唱大会之前,自己班还空旷无人,加练班级的歌声响彻整个教学楼。我坐着读书,渐渐地心也随着歌声激荡起来。同学很优秀啊……可我是如此弱小不堪,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只是那个一无所知的少年,却还想要追逐他人的脚步,乃至改变自己和世界。
渐渐地,内心走向了矛盾和自卑。夸父追日一般,效率不高,又永远无穷无尽,永远做不到最好。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书呆子也好,做题家也好。也会因为自己的偏激做了不少错事,说了不少错话。
连书也读不好,题也做不对,又是充满了缺点,还能怎样呢?
可我至少没有后悔过吧……可不可笑无所谓了。我怀念这几袋面包,见证了一个懵懂少年幼稚的梦想和努力。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又一个冬天过完,东方风来,满眼繁花时,我被疫情关在了家里。
那时我开始用足够的时间提高思维,不求多求精致,把一两本难题集翻烂了,头脑也就灵敏很多。毕竟,小学拓展知识的基础约等于零,赶上海淀重点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也才一年多吧……
还是落后于很多人,可等到开学,再也没有干过早上夹带面包的离谱事。
这个时候,政治老师课堂上笑谈宫颐府面包疫情期间经营不善倒闭了……我跟着大家笑笑,但新换的果酱面包我从不喜欢,可能确实不喜欢果酱?那一段不吃午饭的日子也再不回来了。
我也开始一起刷食堂好吃的菜。
“**sir,今天的薯条/酸菜白肉/炸鸡腿不错……”
“没想到***也来刷菜了……”
很讽刺,哪怕到初三,都没有初一时的拼命了。
可心理还不如所有精力拿来学习不管其他时,这样轻松一点。还是有一道坎打不破,隔阂已经留下,去除掉永远比建立起困难很多。
做错的事情,有许多变成内心里的放不下的执念。
但是我知道,不必后悔过去,也决不能回到过去。
中考结束的那天,最后一次看到校园里的那块石头——“要有大作为”,最后一次站在操场边回看西山。
西山已然苍翠,年年岁岁,枯荣交变,不仅见证了我三年的成长,见证了许多人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心。我想起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远山的呼唤》,点点滴滴的温情涌现在脑海中,回忆不断激荡着。
依然怀念着师达的面包,不只是面包,每一道陪我走过三年的菜,就算难吃得很,我没有在意,也没有精力在意。它们也没有意识,却无意之中见证了一个少年走向青年的蜕变,见证了青春的代价。
我也会记得几个有个性老师,还有几个名字都记不上的食堂师傅。
若干年后我们也许都忘记了初中时候的件件琐事,千万年后这所学校也会湮灭。仍是这片土地,物是人非,但亘古长存的西山总是见证了无数学生的青春。
等到我来到了市重点,食堂是另一个天地。两座食堂,刀削面,西餐,酸辣粉,布丁……各种食品甜品我都出于好奇尝试了几次。
可是我还记得那种便宜的小面包,也许以后再也没有偷偷夹带面包的紧张和庆幸了。
怀念,不只是怀念,没有人能回到过去。
但是我心中的火花依然在静静地燃烧,等待着还有很多个冬天,火花总会熔化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