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2003年授予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工程师——田中耕一。这件事在让日本化学界吃了一惊的同时,也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创立如此专业的学术思想的,不是什么教授、博士,而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这其中有哪些普遍性的启示值得人们深省?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稍有成就,就会受到非同寻常的待遇。他们会被新闻媒体团团围住,大谈成功之道;他们会被拉到东带到西,作各种各样主题报告;他们会被同行奉为榜样,在物质上享受特殊照顾。他们已不再是以前那些能潜心钻研,埋头苦干的人了,他们已变了个人,或者说他们被“异化”了。他们的灵魂已被偷换,原先取得成功的那一“人的本质”已远离他们而去。他们也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会骄傲,会满足,自我感觉良好,停滞不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博士、院士稍有成就便江郎才尽,不能向更高层次奋斗的原因。他们的心已失去了应有的平静——科学这个特殊领域所要求的纯粹的、崇尚的平静。
或许只有像田中耕一这样的人吧,才能始终恪守对于科学异常宝贵的平静和淡然。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严谨而不容任何浮躁的。没有安定的情绪,没有平和的心境,就不可能拒绝俗世的干扰,更不可能象滴水穿石那样长年潜心钻研,最终创造伟大的理论。在剑桥大学的校园中,常可以看到著名的数学家霍金独自坐在轮椅上沉思,这时你绝不会看到有学生和游客冒失地上前问候或要求签名。因为他们知道,他需要过常人一样的生活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我绝不相信,一个终日在闪光灯下作秀、在忙碌的应酬中穿梭、一场又一场盛宴上酒足饭饱的人,会对科学有执着的追求。
田中耕一的获奖,对许许多多仍在默默无闻地潜心钻研的学者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对那些大跌眼镜的教授、博士也具有警示意义。如果他们还仍然沉醉于浮躁的名利和虚假的荣光之中,那么终有一天他们会重回默默无闻。
教师评语:
本文没有在“只要你艰苦奋斗一定会最终成功”这些根本无需言说的道理上浪费笔墨,而是选择“科学为何需要平静”“科学家应有怎样的性格”这一感点切入,起手不凡,决定了这篇文章的高格调。行文质朴厚重,于平淡中见锋芒。因为容量“小”(切入口小、视角少、不提出题旨以外的新问题、材料少而有力),所以能在600字的咫尺篇幅中肆意发挥,跌宕腾挪,游刃有余,把复杂的道理讲得一点不吃力。好文章不见得都要追求华彩,而必须“质重于文”。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对人们感觉困惑的问题,作出有说服力又非同寻常的解答,文章自有情韵和理趣。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稍有成就,就会受到非同寻常的待遇。他们会被新闻媒体团团围住,大谈成功之道;他们会被拉到东带到西,作各种各样主题报告;他们会被同行奉为榜样,在物质上享受特殊照顾。他们已不再是以前那些能潜心钻研,埋头苦干的人了,他们已变了个人,或者说他们被“异化”了。他们的灵魂已被偷换,原先取得成功的那一“人的本质”已远离他们而去。他们也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会骄傲,会满足,自我感觉良好,停滞不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博士、院士稍有成就便江郎才尽,不能向更高层次奋斗的原因。他们的心已失去了应有的平静——科学这个特殊领域所要求的纯粹的、崇尚的平静。
或许只有像田中耕一这样的人吧,才能始终恪守对于科学异常宝贵的平静和淡然。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严谨而不容任何浮躁的。没有安定的情绪,没有平和的心境,就不可能拒绝俗世的干扰,更不可能象滴水穿石那样长年潜心钻研,最终创造伟大的理论。在剑桥大学的校园中,常可以看到著名的数学家霍金独自坐在轮椅上沉思,这时你绝不会看到有学生和游客冒失地上前问候或要求签名。因为他们知道,他需要过常人一样的生活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我绝不相信,一个终日在闪光灯下作秀、在忙碌的应酬中穿梭、一场又一场盛宴上酒足饭饱的人,会对科学有执着的追求。
田中耕一的获奖,对许许多多仍在默默无闻地潜心钻研的学者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对那些大跌眼镜的教授、博士也具有警示意义。如果他们还仍然沉醉于浮躁的名利和虚假的荣光之中,那么终有一天他们会重回默默无闻。
教师评语:
本文没有在“只要你艰苦奋斗一定会最终成功”这些根本无需言说的道理上浪费笔墨,而是选择“科学为何需要平静”“科学家应有怎样的性格”这一感点切入,起手不凡,决定了这篇文章的高格调。行文质朴厚重,于平淡中见锋芒。因为容量“小”(切入口小、视角少、不提出题旨以外的新问题、材料少而有力),所以能在600字的咫尺篇幅中肆意发挥,跌宕腾挪,游刃有余,把复杂的道理讲得一点不吃力。好文章不见得都要追求华彩,而必须“质重于文”。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对人们感觉困惑的问题,作出有说服力又非同寻常的解答,文章自有情韵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