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8,762贴子:1,849,091

回复:扒一扒恐龙纪录片中的未定种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拉库斯塔厚鼻龙对厚鼻龙属的复原影响深远,早在命名之前就已经成了厚鼻龙属的代表形象(例如迪士尼电影《恐龙》,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拉库斯塔厚鼻龙相当不错的复原,而且连幼年个体都做出了基本形态特征,十分不易),大众对厚鼻龙属也基本有了“颈盾中线带角”的刻板印象。然而充满戏剧性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纪录片中出场的厚鼻龙并非是拉库斯塔厚鼻龙,而是其他物种或缝合怪设定。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2-10-03 16:14
回复
    在多数恐龙纪录片中,厚鼻龙作为“北极恐龙”出场,原因是发现于阿拉斯加的厚鼻龙,然而由于当时还未命名,复原极大地受到拉库斯塔厚鼻龙影响。阿拉斯加的厚鼻龙在2013年被命名为佩罗特厚鼻龙(培罗托姆厚鼻龙),特征包括鼻突后方隆起,颈盾顶部缺乏一对向内的小角(由第二颈盾缘骨突即图中空缺的p2位置形成,在46楼可看见拉库斯塔厚鼻龙对应位置的角状物,不过同样也有部分个体的p2几乎退化消失)等。这是厚鼻龙属年代最晚的成员,也是已知最晚的尖角龙亚科。由于该物种仅发现于王子溪组的一个骨床,年代大约在70-69百万年前,我们尚不清楚厚鼻龙是否像史前星球描绘的那样存活到了白垩纪的末尾。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22-10-03 17:05
    收起回复
      恐龙的行军中的原型是佩罗特厚鼻龙,但复原基本是拉库斯塔厚鼻龙的形象,虽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做出了第二颈盾缘骨突缺失这样的特征,但如楼上所提到的,有些拉库斯塔厚鼻龙也会呈现这种特征,而且佩罗特厚鼻龙的核心特征并未做出来。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2-10-03 17:14
      回复
        难得以厚鼻龙为主角的影片电影版与恐龙同行,其中的厚鼻龙形象仍然高度符合拉库斯塔厚鼻龙的(虽然听说制作方融入了其他种的特征,但我们可以发现42和45楼有一些颈盾,多少带有电影中厚鼻龙的特点;估计电影中那些向前拐的角状物是参考正在建种的佩罗特厚鼻龙,但或许消息不够准确,形状和位置都不一致;而头顶凸起明显更像加拿大厚鼻龙,连成一体而且鼻突后面没有明显凸起,当然一些成熟的拉库斯塔厚鼻龙似乎鼻突和眼突的间隔也不大,似乎也能强行说成是拉库斯塔厚鼻龙的范围内),当然原型也同样是佩罗特厚鼻龙(明明撑起了那么多影片,却从未能真正露脸,把光芒都给了属内的另外两位近亲),同年佩罗特厚鼻龙发表。或许制作方拍摄时已经了解到厚鼻龙分为不同物种的信息,所以在行为上做了重大改变——厚鼻龙终于不用再跋涉上千公里了,虽然仍然是随着季节迁徙,但终点仍然在北极圈内(能看到极光)。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不同地区的厚鼻龙是不同物种,单个物种分布范围并不很大,那么这种史诗级迁徙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2-11-26 23:53
        收起回复
          冷门纪录片冰原恐龙也提到了当时尚未发布的佩罗特厚鼻龙,看样子图一的头骨应该就是正模了(见51楼),不过片中的建模头部太扁,图二可以明显看到连骨骼标本都不能吻合。这个形态难得没有做拉库斯塔厚鼻龙的颈盾(似乎有点像加拿大厚鼻龙,或者像拉库斯塔厚鼻龙去掉中线的角状物,由于暂时没看到加拿大厚鼻龙的颈盾形态有多么多变,暂时说不清更像谁),然而 鼻突与眼突明显的分隔仍然是拉库斯塔厚鼻龙的特征。PS:这模型仍然爆杀侏罗纪格斗俱乐部。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2-11-27 00:07
          回复
            在史前星球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突破——厚鼻龙终于不再是迁徙动物,而是坚守在极地的物种,这是对一些新研究成果的展现。不难看出,随着厚鼻龙的未定种被命名和研究,人们对厚鼻龙属的的认知都发生了整体的改变。然而,史前星球的厚鼻龙复原却有亿点问题,没错被好评最多的复原,竟然是片中厚鼻龙最大的问题所在。雌性个体鼻突太平坦,雄性虽然膨大但是并非后部凸起,加上眼突与鼻突没有明显间隔,总体上是加拿大厚鼻龙的造型,再来看颈盾,中线仅有很小的角状物,总体上比较符合拉库斯塔厚鼻龙或加拿大厚鼻龙(有些复原中加拿大厚鼻龙颈盾中线也会加上小型角),所以明明是以佩罗特厚鼻龙为原型,却把加拿大厚鼻龙捧红了可还行?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2-11-27 00:30
            回复
              接楼上,幼年个体与成体形态不同,以及眼突的凹陷部分,应该都是以拉库斯塔厚鼻龙的特征作为参考(43-44楼)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2-11-27 00:34
              回复
                考虑的佩罗特厚鼻龙已发现的都是未成年个体,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片中构想的形态变化呢?仔细观看会发现,史前星球中幼年个体确实没有向内弯曲的颈盾缘骨突,但也没有向前的那对弯钩,所以用随着年龄而改变形态也很难解释得通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2-11-27 00:50
                回复
                  关于厚鼻龙,不得不提恐龙超世界的造孽。毫无疑问,天寒地冻的北极只有佩罗特厚鼻龙,然而这复原形象已经不是单一句离谱可以概括。实际上这个形象几乎完全参考了拉库斯塔厚鼻龙建种论文的一个大胆复原,把鼻突和眼突都当做角的基座。显然在现实中,无论是这一柱擎天的巨角还是满身的绒毛,都不太可能成立。毕竟舍弃骨质角改为角质是解释不通的,尤其是厚鼻龙的祖先很可能拥有像野牛龙那样倾斜弯曲的鼻角,想要改成角质角的基座难度更大,当然了,我个人相信厚鼻龙的凸起可能会有不规则的角质衍生部分,未必像化石那样平坦,尤其有些拉库斯塔厚鼻龙个体的鼻突连骨质部分都带有突出的形状。同时厚鼻龙作为一种出道仅数百万年的“新手”寒带动物,更大概率是在祖先的基础上简单调整属性而来,而其近亲尖角龙和三角龙的皮肤印痕都没有羽毛或毛发的证据。可圈可点的是,这部片子做出了幼年厚鼻龙与成体的差异,然而在基础复原都不严谨的情况下,更进一步的发挥自然也很难靠谱,从拉库斯塔厚鼻龙的情况来看,现实中厚鼻龙应该是幼年个体的鼻突更像鼻角的形状,年轻个体带有棱角和凸起,而老熟个体逐渐趋于平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3-02-14 09:52
                  回复
                    事实上整部片子不严谨的地方非常多,给人一种“只要给恐龙加了羽毛就很科学,别的随便弄弄就行”的感觉,打着科学的名号,却放送着火星到极点,严重落后于当时学术界认知的内容,第一集“真正的恐龙”这一标题更是显得尤为讽刺。无论是给特暴龙霸王龙加羽毛,还是把原角龙哈兹卡盗龙穿越到耐梅盖特组的动物群(这两个动物群所在的地层组甚至不挨着),都体现了不严谨的态度(虽说蒙古地区动物群穿越基本是纪录片常规操作了)。结合近期见到的一些消息,例如统计图不用电脑用手绘,21世纪了仍然坚称鱼类没有痛觉,忍不住吐槽岛国到底是真的认真严谨,还是更多的死板和守旧呢?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3-02-14 10:06
                    回复
                      下一个,BBC恐龙星球的蜥鸟龙,不过这个只能算半个,因为还有可能是穿越的情况。二连巨盗龙所在的地层组确实曾发现疑似蜥鸟龙的伤齿龙科,并一度被命名为杨氏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youngi),但后来不作为有效种。然而考虑到这部纪录片穿越物种繁多(例如窃蛋龙和原角龙都穿越到了独龙所在的动物群),很大可能是制作方直接把蜥鸟龙本尊拿出来用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3-02-14 10:33
                      收起回复
                        接下来是本贴的一个小重点,身在明星类群,古生物爱好者几乎都听过这个名字,却又对其细节知之甚少,也算是一大熟悉的陌生古生物,以至于人们这个属的多数印象都来自未定种,这个属就是惧龙。不妨先做个思考题,你眼中的惧龙是不是比较接近如下的形象?如果是,那么恭喜,你对惧龙的印象已经被未定种夺舍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3-02-14 11:15
                        收起回复
                          最早以惧龙为主角的纪录片大概是探索版恐龙星球,片中将惧龙描绘为一种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群居动物。事实上惧龙达斯的原型是霍纳惧龙(虽然建模更像模式种强健惧龙),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物种都被当做惧龙属或暴龙亚科的未定种。霍纳惧龙的标本最早发现于蒙大拿的双麦迪逊组,杰克·霍纳于1992年在这里发现了近乎完整的暴龙科头骨MOR 590。当时的霍纳认为这具标本代表了惧龙向霸王龙演变的过渡阶段,并没觉得是惧龙。多年后的2003年,菲力·柯尔在整理艾伯塔省立恐龙公园的暴龙科化石时对惧龙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并将双麦迪逊组的暴龙科归入惧龙的一个未定种,此后虽然很久没得到命名,双麦迪逊组和恐龙公园组的惧龙属未定种都多次出现在暴龙科分类研究当中,例如血王龙描述论文。2017年,托马斯·卡尔以MOR 590为模式标本,将双麦迪逊组的惧龙命名为霍纳惧龙。霍纳惧龙有一个骨床,包含了三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包括一个幼年个体),表明其大概率具有群居行为。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3-02-14 11:39
                          回复
                            惧龙属对大众文化影响最大(其实对学术界影响也不小)的是恐龙公园组的未定种,BBC恐龙星球中的惧龙就是以此为原型。这个物种的分类也最为曲折,其中一个原因是与模式种强健惧龙相似度太高。实际上恐龙星球中的惧龙骨架图也明显是参考的强健惧龙,看头骨形状应该主要是参考正模标本CMN 8506(后续研究还在这个标本上发现了皮肤印痕),因为副模标本泪骨角比较低,吻部看起来更方。不过片中建模看起来似乎更像霍纳惧龙,毕竟泪骨角很不发达,吻部整体看着很厚重,关于恐龙公园组惧龙具体形象的问题之后还要再详细探讨。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3-02-14 16:25
                            回复
                              恐龙公园组物种的分类问题要追溯到惧龙属建立的时候,当时除了老人组的正模标本CMN 8506外,还选取了恐龙公园组的AMNH 5438作为副模标本(可惜找不到图),所以最初恐龙公园组的惧龙简简单单的被当做模式种强健惧龙。众所周知惧龙和蛇发女怪龙广泛共存,然而事实上搞分类的时候这两者也经常弄混。例如FMNH PR 308过去曾被当做蛇发女怪龙,直到1999年托马斯·卡尔重新研究认为其实是惧龙,并归入强健惧龙,根据这具标本做的装架仍在展出,并在网络上留下了众多图片,然而问题是原化石头骨并不完整,原本参考蛇发女怪龙做的装架形态是否准确仍有待确定,尤其是向前伸的泪骨角目前还未在暴龙亚科的物种上发现过。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3-02-14 17: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