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说法是西方的口琴大师的一些说法,口琴源于中国,大约数千年前,被称为笙“Sheng”的乐器。
这种由竹簧片发声的乐器很快风靡亚洲,在传统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18世纪后期,Sheng传入欧洲,很快在音乐界流行开来。 【译者注: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 19世纪,欧洲乐匠们开始尝试用金属簧片来代替Sheng中的木质簧片。大约在1820年,一名叫Christian Friedrich Buschmann的年轻乐匠打造出了第一支采用金属簧片的口琴(当时称为Aura)。这种Aura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音乐家们的广泛好评;但当时的Aura却只有吹音,而没有吸音。 大约在1825年,欧洲人Richter发明了一种乐器,成为了现代口琴的雏形。该乐器拥有10个吹孔和两张簧板,每张簧板上由10片簧片。这样,在每个吹孔上通过吹气和吸气都可以发音,Richter所选择的这些音符也就是现在全音阶口琴(Diatonic Harmonica)的音阶排列,有时也叫做标准Richter音阶。 口琴的大量生产是在1829年的Vienna,很快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口琴制造厂。在德国小镇Trossingen,钟表匠Christian Messner和他的表兄Christian Weiss利用业余时间来制造口琴,但很快他们的口琴生意便红火了起来。几年后,当地另一位钟表匠Matthias Hohner开始拜访 Messner和Weiss,并学到了口琴的制作工艺,同时也开始了自己口琴生意。 显然,Matthias Hohner并不是一名很棒的口琴手,然后他却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在市场是,Matthias击败许多竞争者,并且开始向美国出口口琴,很快美国便成了他最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