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在上海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撑起了最强大的保护伞——
打造守护“一老一小”的“沪”上样板
摘自2022-5-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确诊病例数字每日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4月15日,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委派,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急赴上海,参加抗疫战斗。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的部署安排,张伯礼组织落实“发挥中医药优势,精心照护‘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工作要求在上海全域得到重点执行。
自4月下旬以来,上海新冠肺炎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开始下降,上海疫情有所缓解,中医药持续助力上海疫情防控,抗疫之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样板一:早干预
对患者“先症而治,截断病势”
4月17日,上海出现死亡病例,截至4月21日,上海共通报了36例死亡病例。
在上海确诊病例中,90%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但有三成是老年患者,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的又占六成多。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因素与新冠肺炎叠加在一起,会导致病情严重,很容易转成重症、危重症。”张伯礼说。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其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一线城市中居首位。
“因此,全力以赴救治老年患者,不仅是从源头上控制转为重症、危重症人群的关键,更为日后其他老龄化城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出探索之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
3月2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执笔的《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2022 春季版)》,“荆银固表颗粒”“荆银清化颗粒”也作为共识协定方,被送进市区各级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推广使用,达到了早期中医药干预的目的。
此举得到张伯礼的肯定,“西医认为无症状,但中医确有证候。”针对老年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从无症状到有症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早使用中医药进行干预,就能很好起到“先症而治,截断病势”,避免老年患者发展为重症,减少死亡的作用。
对于一些新冠症状不明显,但存在身体虚弱、胃脘胀满、大便不畅、心烦失眠、舌苔厚腻等症状的患者,早期使用中药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从整体上调节免疫功能,让患者能更好抵抗病毒,促进核酸转阴,早日出舱康复,这是中医的强项。
张伯礼指出,近80%无症状或轻症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稳定,通过中医药早期积极干预,核酸很快转阴,就可出舱。
为进一步规范老年患者用药,张伯礼院士主持制定《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同时组织线上培训,推进中医药在全市老年患者中普遍使用。
“共识在用药时机上体现了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了清、通等关键要素。”张伯礼指出,具体讲就是“早”和“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干预,并采取针对性精准治疗,中医药早期干预能为大部分老年患者保驾护航。
样板二:补短板
中医要在西医治疗难点上“显特性”
没有重症,就没有死亡。
“面对4月中旬以来,上海重症病人显著增多的情况,为加强危急重症患者中医救治能力,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指示,组建了国家和市级中西医结合专家团队,对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联合巡诊。”全国名中医严世芸说。
每晚7点,中医专家组和全市定点医院的医生都会在视频会议室进行重症患者会诊,由主管中医医生介绍其所主管病区的重症患者的情况,张伯礼、严世芸、刘清泉、张炜等专家一起参加病情研判分析,提出治疗方案,高规格的中医专家团队为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注入强大中医力量。
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坦言,专家精准辨证施治,力挽狂澜,不但救治了患者,也学习到前辈的宝贵经验,增加了自信心。
5月3日晚9点半,刚刚参加完一场重症患者会诊的张伯礼指出,此次中医药积极参与到上海重症患者的治疗,实践证明,在呼吸、循环支持方面,中医针对一些难点问题,救治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有些效果还立竿见影。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最重要的是多学科合作,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学科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攻克难关。”张炜说,这时,中医药就可针对西医治疗的一些难点“显特性”“补短板”。
西医治疗的难点是什么?刘清泉指出,比如有些重症患者持续黏痰难咳,咯痰到血压升高,肺部渗出也难以改善,中医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理气祛痰的方药,使痰液稀化排出,有明显疗效。再比如,很多重症患者大便秘结,西医本来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大便跟肺炎好像没关系,但中医认为腑气不通,肺气不降,肺与大肠相表里,患者腑气一通,大便一降,患者咳喘也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也很快上去了。
“此外,在一些重症治疗难点上,如神昏不清、发热不退、渗出吸收慢、高凝状态、胀满纳呆
打造守护“一老一小”的“沪”上样板
摘自2022-5-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李娜
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确诊病例数字每日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4月15日,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委派,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急赴上海,参加抗疫战斗。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的部署安排,张伯礼组织落实“发挥中医药优势,精心照护‘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工作要求在上海全域得到重点执行。
自4月下旬以来,上海新冠肺炎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开始下降,上海疫情有所缓解,中医药持续助力上海疫情防控,抗疫之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样板一:早干预
对患者“先症而治,截断病势”
4月17日,上海出现死亡病例,截至4月21日,上海共通报了36例死亡病例。
在上海确诊病例中,90%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但有三成是老年患者,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的又占六成多。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因素与新冠肺炎叠加在一起,会导致病情严重,很容易转成重症、危重症。”张伯礼说。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其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一线城市中居首位。
“因此,全力以赴救治老年患者,不仅是从源头上控制转为重症、危重症人群的关键,更为日后其他老龄化城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出探索之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
3月29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执笔的《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2022 春季版)》,“荆银固表颗粒”“荆银清化颗粒”也作为共识协定方,被送进市区各级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推广使用,达到了早期中医药干预的目的。
此举得到张伯礼的肯定,“西医认为无症状,但中医确有证候。”针对老年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从无症状到有症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早使用中医药进行干预,就能很好起到“先症而治,截断病势”,避免老年患者发展为重症,减少死亡的作用。
对于一些新冠症状不明显,但存在身体虚弱、胃脘胀满、大便不畅、心烦失眠、舌苔厚腻等症状的患者,早期使用中药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从整体上调节免疫功能,让患者能更好抵抗病毒,促进核酸转阴,早日出舱康复,这是中医的强项。
张伯礼指出,近80%无症状或轻症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稳定,通过中医药早期积极干预,核酸很快转阴,就可出舱。
为进一步规范老年患者用药,张伯礼院士主持制定《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同时组织线上培训,推进中医药在全市老年患者中普遍使用。
“共识在用药时机上体现了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了清、通等关键要素。”张伯礼指出,具体讲就是“早”和“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干预,并采取针对性精准治疗,中医药早期干预能为大部分老年患者保驾护航。
样板二:补短板
中医要在西医治疗难点上“显特性”
没有重症,就没有死亡。
“面对4月中旬以来,上海重症病人显著增多的情况,为加强危急重症患者中医救治能力,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指示,组建了国家和市级中西医结合专家团队,对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联合巡诊。”全国名中医严世芸说。
每晚7点,中医专家组和全市定点医院的医生都会在视频会议室进行重症患者会诊,由主管中医医生介绍其所主管病区的重症患者的情况,张伯礼、严世芸、刘清泉、张炜等专家一起参加病情研判分析,提出治疗方案,高规格的中医专家团队为上海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注入强大中医力量。
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坦言,专家精准辨证施治,力挽狂澜,不但救治了患者,也学习到前辈的宝贵经验,增加了自信心。
5月3日晚9点半,刚刚参加完一场重症患者会诊的张伯礼指出,此次中医药积极参与到上海重症患者的治疗,实践证明,在呼吸、循环支持方面,中医针对一些难点问题,救治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有些效果还立竿见影。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最重要的是多学科合作,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学科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攻克难关。”张炜说,这时,中医药就可针对西医治疗的一些难点“显特性”“补短板”。
西医治疗的难点是什么?刘清泉指出,比如有些重症患者持续黏痰难咳,咯痰到血压升高,肺部渗出也难以改善,中医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理气祛痰的方药,使痰液稀化排出,有明显疗效。再比如,很多重症患者大便秘结,西医本来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大便跟肺炎好像没关系,但中医认为腑气不通,肺气不降,肺与大肠相表里,患者腑气一通,大便一降,患者咳喘也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也很快上去了。
“此外,在一些重症治疗难点上,如神昏不清、发热不退、渗出吸收慢、高凝状态、胀满纳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