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我写的《饮食杂说》中最后说到从前北京几家老饭馆的鱼翅,虽然当时也因不同的价码而有品位高低的不同,但即使当时那种最低价码的鱼翅,也是及格的水平。不像近年来各大饭店的鱼翅,简直到了可笑的程度。即使价码最高的地方,如果用从前的标准衡量也是不及格的。所谓“礼失求诸野”,饮食文化也是如此。香港的银行公会厨师所做“清汤荷包翅”从原料到制作不但及格而且很不错,可以和从前丰泽园的“清汤荷包翅”相比。但荷包翅在鱼翅中还不是最上品,以原料品格而论,最上等的鱼翅是黄肉翅又叫吕宋黄。从前在北京有山西人开设的通三益、聚顺和、隆景和等类型的干鲜果店,同时这类大型商店也卖鱼翅、海参、燕窝、鲍鱼等干海味。不过要买最好的吕宋黄,必须到正阳门外西河沿一座关帝庙内,那儿有一家海味批发店,最好的黄肉翅只有这家店出售。从前在东兴楼等老字号十二元(银元)一桌鱼翅席,是一整桌菜包括一大盘鱼翅在内的价码。而这种黄肉翅买回家去自己炖,盛一个十六寸大盘,只这盘鱼翅的原料就需二十元(银元),所以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一般”和“最好”的区别。
自己家里炖鱼翅,首先把鱼翅刷洗,然后用温水泡起来(叫做“发”),放在灶台上。老式厨房砖砌的大灶,发鱼翅的盆要放在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的位置,发的时间大约一昼夜。然后放在火口上煮到沸点以后,仍以文火继续炖至八小时即可。辅佐作料只用鸡和火腿以及黄酒,既不放酱油也不放盐,它的咸味来自火腿,做十六寸大盘的鱼翅,需两只鸡和一支金华火腿的中腰锋。这样的鱼翅端上来,只见一个整翅,翅针不外露,用筷子破开表面,翅肉才露出翅针。其味之美自不待言。
我家原来做鱼翅和东兴楼等老字号的路子差不多。做黄肉翅是向谭篆青老伯学的,还有做红烧鲍鱼也是向谭老伯学的。红烧鲍鱼的做法没有什么特殊,和做红烧肉一样,关键在于原料是否地道。有人说要用开水发,有人说要用冷水发,有人说要用碱水发,有人说须抹芝麻酱。如果原料不好,这些办法都不行,费多长时间还是不行。谭老伯说,必须买那一种价钱最高的紫鲍。鲍鱼也是属于干海味,紫鲍的颜色是紫褐色,大约有七八分厚,长约二寸,椭圆形,最宽处约一寸多。泡在温水盆内,放在大灶台上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约四小时即发至长约四寸,即可上火,和红烧肉做法差不多,文火慢煨。
谭篆青老伯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是广东南海人,名叫谭祖任,号篆青。在科举时代朱、谭两家的先人曾有过年谊,已经不是一辈的交情了。我父亲和谭篆青老伯是诗文书画之交,又都喜欢游山赏花,讲究吃也是他们共同的嗜好。我十多岁的时候,谭老伯住在西城丰盛胡同,我当初常到他家,请客吃筵席就是这个时期。当然请客吃饭有鱼翅、鲍鱼是偶然的局面。我家也是如此,如果单为自己家里吃就只限于年节或生日才能把鱼翅提到日程。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篆青老伯家住在宣武门外南海会馆。这个时期出现一个新办法,篆青老伯有些朋友,为了要吃那种比各大饭馆更高品位的鱼翅、鲍鱼以及一些精致的家常菜,就纠合十一人再加上篆青老伯本人也算一份,共十二人组成一个“吃会”。最初每人三元(银元),定期每月一次。为了“吃会”巩固长久,定下规矩,如果因故缺席,也必须照章交费,可以派人代替,譬如派子侄或其他亲属去参加。我有时能够参加就是代替父亲前去。这种“吃会”最初只有一个,渐渐地发展到四五个,每人增至四元。除这种固定长期的“吃会”以外,后来又有经谭老的朋友介绍临时组织的局面,每人五元,谭老作为客人身份出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离开沦陷的北平。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北平,谭老伯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位侧室夫人。
谭老伯在世时,一切烹饪自己调度指挥,自己买办。举例来说,做白斩鸡,谭老说:“挑选的时候,先看好,再用手在鸡背上抓一把,才能决定合格不合格。”在谭老指挥下由侧室夫人动手做。厨房中还有一个打下手的仆人。这就是当年的阵容。在这种基础上做出若干好菜,除鱼翅、鲍鱼之外,样样都让人叫绝,例如未上大菜之前摆的凉碟之一白斩鸡,就是任何饭馆所做白斩鸡无法相比的。还有烤香肠、烤金银肝,也特别好。
自己家里炖鱼翅,首先把鱼翅刷洗,然后用温水泡起来(叫做“发”),放在灶台上。老式厨房砖砌的大灶,发鱼翅的盆要放在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的位置,发的时间大约一昼夜。然后放在火口上煮到沸点以后,仍以文火继续炖至八小时即可。辅佐作料只用鸡和火腿以及黄酒,既不放酱油也不放盐,它的咸味来自火腿,做十六寸大盘的鱼翅,需两只鸡和一支金华火腿的中腰锋。这样的鱼翅端上来,只见一个整翅,翅针不外露,用筷子破开表面,翅肉才露出翅针。其味之美自不待言。
我家原来做鱼翅和东兴楼等老字号的路子差不多。做黄肉翅是向谭篆青老伯学的,还有做红烧鲍鱼也是向谭老伯学的。红烧鲍鱼的做法没有什么特殊,和做红烧肉一样,关键在于原料是否地道。有人说要用开水发,有人说要用冷水发,有人说要用碱水发,有人说须抹芝麻酱。如果原料不好,这些办法都不行,费多长时间还是不行。谭老伯说,必须买那一种价钱最高的紫鲍。鲍鱼也是属于干海味,紫鲍的颜色是紫褐色,大约有七八分厚,长约二寸,椭圆形,最宽处约一寸多。泡在温水盆内,放在大灶台上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约四小时即发至长约四寸,即可上火,和红烧肉做法差不多,文火慢煨。
谭篆青老伯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是广东南海人,名叫谭祖任,号篆青。在科举时代朱、谭两家的先人曾有过年谊,已经不是一辈的交情了。我父亲和谭篆青老伯是诗文书画之交,又都喜欢游山赏花,讲究吃也是他们共同的嗜好。我十多岁的时候,谭老伯住在西城丰盛胡同,我当初常到他家,请客吃筵席就是这个时期。当然请客吃饭有鱼翅、鲍鱼是偶然的局面。我家也是如此,如果单为自己家里吃就只限于年节或生日才能把鱼翅提到日程。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篆青老伯家住在宣武门外南海会馆。这个时期出现一个新办法,篆青老伯有些朋友,为了要吃那种比各大饭馆更高品位的鱼翅、鲍鱼以及一些精致的家常菜,就纠合十一人再加上篆青老伯本人也算一份,共十二人组成一个“吃会”。最初每人三元(银元),定期每月一次。为了“吃会”巩固长久,定下规矩,如果因故缺席,也必须照章交费,可以派人代替,譬如派子侄或其他亲属去参加。我有时能够参加就是代替父亲前去。这种“吃会”最初只有一个,渐渐地发展到四五个,每人增至四元。除这种固定长期的“吃会”以外,后来又有经谭老的朋友介绍临时组织的局面,每人五元,谭老作为客人身份出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离开沦陷的北平。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北平,谭老伯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位侧室夫人。
谭老伯在世时,一切烹饪自己调度指挥,自己买办。举例来说,做白斩鸡,谭老说:“挑选的时候,先看好,再用手在鸡背上抓一把,才能决定合格不合格。”在谭老指挥下由侧室夫人动手做。厨房中还有一个打下手的仆人。这就是当年的阵容。在这种基础上做出若干好菜,除鱼翅、鲍鱼之外,样样都让人叫绝,例如未上大菜之前摆的凉碟之一白斩鸡,就是任何饭馆所做白斩鸡无法相比的。还有烤香肠、烤金银肝,也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