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2月10日
漏签
0
天
武汉体育学院吧
关注:
126,795
贴子:
2,355,458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8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武汉体育学院吧
>0< 加载中...
2022武汉体育学院新传考研初复试第一经验分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在整个跨考的过程中也踩了无数的坑,也因为看不到前方的路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也有为怎么也背不下来的专业课课本而暗自沮丧。这也是我写下这份经验贴的初衷,一来是想记录一下我的考研心路历程,二来是想帮助各位在跨考新传这条路上惴惴不安的考研人少走弯路。
我在这份经验贴中尽可能地记录下来了在跨考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各种关于专业课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果有我未曾涉及到的问题也欢迎给我私信我将尽可能解答你们提出来的问题。
我相信每一个考研人特别是跨考新传的同学,都能切身地体会到决定跨专业的时候那种不安和焦虑的感觉。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份万字的保姆式的新传跨考攻略你值得拥有。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大家好,我是七七,我一志愿报考的是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初试总成绩413分,其中英语二70分,政治67,334实务理论135分,440基础理论142分,初试和复试排名均为第1。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个人情况
我本科就读于一所非常普通的二本院校,本科主修的专业是德语,学习绩点也就是属于中下游水平。在我开始准备考研之前我的生活和新闻传播这四个字真的八竿子都打不着,没有任何的相关的科研经历更别说发表论文了。
但是大一大二我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所以,收获了不少实践奖项。在外语水平方面专业语言证书费了很大功夫拿下,英语的话大二裸考了一次四级飘过,大三的在备考考研的过程中去试了一下六级,起初真的是没有做任何准备但是庆幸的是最后也过了。
正是因为我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在择校的过程中特别纠结,最终在挑战和求稳中选择了后者。虽然我选择的学校比顶尖的学校难度小很多,但是对于一个零基础的三跨考生来说,能够在七八个月内取得总分数初复试第一的成绩,我还是有些意外之喜的。
经验贴发表初衷
我的能力有限,水平和一些学习大佬相比较而言不值一提。但正如我想让你们看到的一样,我这样的普通考生,大学四年成绩平平,最后也能够成功,甚至高分上岸。那么许多像我这样的普通考生,以及比我基础学习条件好很多的同学,更应该相信,在考研这件事上,只要你努力,终会有所回报。
新传这门学科真的是没有尽头的,当我在9月份把所有专业课笔记背完之后再看一些热点解析和论文,我会发现我仅仅掌握的这些知识是多么微不足道,你会发现你每天有意无意间都会学习到一些新的内容和理论。
而且这个学科并不是仅仅靠你死啃专业课本的参考书能够搞定的,如果你没有对当下深层次脉动的把握和有前瞻的视野的话那么肯定只能得到最基础的分数。
每天抽出时间来关注各种微信公众号和新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拿实务的消息和评论来说只有真的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亮眼的语句抓住老师的眼睛,各种新颖的理论也能够帮你获得高分。
另外新传这门学科越来越卷是真的,一些双非院校已经成为许多二战同学的首选。所以今年落榜的350w人可能都会成为明年你的竞争对手。你想一想一个已经学过一两年的人突然和你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想要打赢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要问这些要不要做,这些题能不能不背不写。你要想到在你问这些问题的同时,那些人已经背了一两遍了,他们在意的不是考上而是怎么考出高分。
武汉体育学院的新传硕士点因为近几年报的人比较少,我考研的时候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极少。甚至在九十月份的时候,我才勉强获得了去年的不完整的真题,可想而知在信息方面有多闭塞。
所以,在拟录取后,我请教了学长学姐以及和研友讨论后,想写一个专门针对武体新传专硕考研的经验贴,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希望帮助到已经确定或者正在纠结武体的同学,给大家多一些参考。
下面我按照时间顺序就正式开始分享一些备考的经验,后续集中回答了一些复习和重点问题,如关于马工程、笔记、真题、实务、专题、模拟考、报班等问题。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三月/四月
学习视频
1.网课
其实三月份我才正式开始备考专业课,我在二月份过完年之后就把之前目标院校的专业参考书买齐了,由于对这个学科实在了解的很少所以我打算先从读书开始恶补一下。
在听了学长学姐的建议买了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陈力丹老师这本书可谓通俗易懂,算得上了跨考新传的启蒙读本了。我大概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后搜集到了这本书的笔记整理之后打印了下来,前后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星期左右。
之后我在逛学校图书馆的时候偶尔注意到了《新闻学基础理论》和《新闻传播学概论》这两本书,翻看之后发现真的是捡到了宝藏。这两本书和十讲差不多都是属于通俗易懂的那种,加上《传播学基础》和《新闻学概论》大概是三天一本书这个样子半个月的时间搞完了这五本书,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差不多是四五个小时。也对整个学科建立起来了一个基础的框架,我其实觉得读书比看视频网课的话来得快,因为你不必受到束缚与别人的进度安排的影响。
这个时候我看完这几本书后已经对一些基础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同时我找到了学姐发给我的去年的某机构的录播课视频,具体是什么机构我就不说了。
然后,二倍速花了大概四月一个月的时间,学完了去年新传专业课的网课资源,除了热点和押题什么的没有听其他的全部听的七七八八了。
关于看网课这件事情,每次听完课我都会把讲义整理成文档排好版然后打印下来,第二天就对着这些资料复习一下之前课程的全部要点和内容。几乎每天我花在看网课上的时间都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
但是,那段时间对于我来说特别地美好,因为每当我学到一个新的理论特别是传播学上的理论我就会带入生活事件中来分析,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所以那段时间我特别入迷,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理论都会开心很久,因为我觉得在新传这条路上我又向前进了一步,我的专业实力也在肉眼可见地提升。
以至于后来四月底我和学长学姐讨论学习进度安排的时候他们都惊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把专业课的内容包括网传的基础理论都已经学完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能是真的太入迷了。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五月/六月
学习资料:
1.自己整理的专业课笔记
2.思维导图
因为知识点已经差不多全部学完了但是由于过得太快,所以一些细节的内容没有掌握地很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前一个月我差不多都是做复盘和思维导图,后一月基本上都是在整理笔记我觉得整理笔记的过程就相当于把整个专业课重新再学了一遍。
首先,我把我整理的课件资料以及收集到的笔记进行排版,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最新案例糅合在这些内容里面形成了我笔记的初稿,而这个时间大概是20天左右。
然后我开始用X-mind软件把整个笔记进行了拆分,包括每一个章节和大的知识点前后用5W的逻辑串联了起来。
在做完思维导图和笔记之后我开始看实务理论以及广告的相关课程,这个过程按照之前的步骤差不多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个人觉得做思维导图这个步骤特别重要,因为他是一个将杂乱的理论重新复盘和理顺的过程,配合笔记的整理你会发现原来到处散乱的知识点其实可以用逻辑来串联起来,并且前后都是有某些因果关系的。比如说传播的效果的历程从魔弹论再到适度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大效果论再到后来的分众化、利基、一对一其实都有逻辑来串联整个的发展过程的。
虽然,我看网课吸收的过程比较快,但是一定要记住网课看完之后第二天一定要复盘,把课件和课上的笔记整理出来形成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笔记,千万不要在网课里迷失自己,尤其是一些难懂的理论一定要带入到生活里面用实际的案例来给自己解释一遍,这样下来你会发现你在背诵这些知识点的时候特别轻松。
而且要注意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背诵,你只要在脑子里想到这个案例你自己就可以用之前解释过的理论重新复述出来。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七月/八月
其实,暑假这两个月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首先,就是因为择校的原因我换掉了之前的目标院校,重新开始学习武汉体育学院的专业书.虽然总体变动不大,但是对着考纲我才发现和之前学校的参考书相比实务理论部分的知识变多了,并且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书,另外一方面新闻学的参考书也变成了马工程的版本。
但是总体来说对我并没有造成什么困扰,我在背诵笔记的同时开始对着考纲整理实务理论的笔记.我发现考纲实际上是把采访、写作、评论以及策划四本不同的书融合在了一起。好在是和我之前的笔记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大概八月份我就把实务和马工程的笔记整理好了也花了不少的心血。
参考书和笔记搞定之后剩下的就剩背诵了,其实前一两个星期我还没有找到背诵的方法经常背了忘忘了又背,后来我想到了我背诵英语单词时候的艾宾浩斯曲线法,尝试用在专业课的背诵上。
具体的操作:
1.把整本书或者笔记通过章节分成几块,我刚开始因为背得很慢就把整本书分成了14块,按照艾宾浩斯曲线每天记录今天背的内容,然后明天在背新内容之前要把做题或者前几天背的内容重新背一遍再开始新的。
2.前一两天还好复习的内容不算太多就一到两个版块,但是从第四天开始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就有三个版块再加上要背新的内容其实压力很大,我基本上每天下午一点半开始先花一个半小时左右背诵之前的内容,其实也挺快因为前几天背的东西都还记得很牢固,然后三个小时开始记今天的版块。
3.其实前一个星期背诵量确实很大,但是之后复习的频率会逐渐减少只要熬过前一个星期后面的背诵就会很顺畅了。
4.我给我自己的目标是,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实务理论之外的笔记背诵三遍。这两个月我一天都没有出过门,因为我知道一旦中间断了就很难再补回来。
5.在背书的时候我其实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究竟背书的时候要不要出声?声音多大?后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实际背诵后,我发现背书一定要出声但是声音不用太大。后来我习惯带着耳塞背书做题,因为戴上之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很小的声音也能在你的头脑中产生共鸣,如果是在图书馆的走廊和楼道背书的话也可以帮你消除外界的杂音。
6.但是一连几个小时的背诵嗓子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在背书前我买了很多润喉糖准备了几大杯的水,虽然有的时候背的久了整个喉咙都肿起来但是还是能够缓解一下。
7.另外注意背书的时候理论知识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逐字复述,这样记得慢而且忘得快。我习惯先理解整个理论的意思然后用荧光笔或者是红笔圈出来关键词和句子,另外一些不重要的内容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那几个关键词也就是key words就能回想起整个知识点,其实有点像记忆宫殿里面的编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这些我就不再赘述了,关于背书的方法如果有同学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如果人数多的话,我就在后面的文章详细介绍一下。
8.另外背诵千万不要按照名解、简答这样区分题型的背诵,一定要按照笔记的思维来背诵,把一个版块的知识点全部吃透。如果是考名词解释那么你就把这些知识点拆分成一个名词解释需要的采分点,如果是简答那就按照不同的角度来组织这些答案。这就相当于原始的材料积累,你遇到山开山遇水架桥,遇到不同的题目要做的只是组织语言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做笔记的原因,你的笔记越详细你的原始语料也就越多,遇到再多的题型也能转化。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九月/十月
九月份的时候基本上我的笔记我已经背了三遍以上了,但是专业课的背诵和英语一样不能停,特别是临近考前一定要保证背书的频率。这个时候已经开学了但是由于学校还有课没有上完,加上前几遍背的已经很熟了我开始压缩背诵的时间并且加上了输出的环节。
我每天给自己安排的背诵专业课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因为学校的课主要集中在上午所以我的背书时间一般是在下午1.5-2个小时左右,在图书馆的楼梯随便找个台阶一坐就可以待一下午。
因为长时间的背书没有写题目所以我打印了很多答题纸从名词解释开始,每天背完书之后给自己出四个名词解释然后及时联系。一般是20分钟平均每个名词解释不能超过五分钟并且严格按照答题的格式,比如说定义+出处+利弊分析+案例这样,前一个星期我是找了一个学姐帮我修改打分后期掌握了写题的方法之后还是每天保持四个名解的练习。
大概是半个月之后我觉得我的名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我就开始在四个名解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简答题,还是一样先找学长学姐批改然后等掌握了固定的答题套路之后就可以自己修改打分了。
我觉得练习这件事情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背的时候很流畅但是落笔的时候思维就会很混乱。另外一方面你也要学会时间的管理,可能你自己认为这个名解或者简答只需要五分钟可是你写出来实际上用了十分钟,所以对时间的把控非常重要。
对于论述的话我基本上是一个星期1-2篇,一篇是跟着新传的公众号的公益批改同步进行另外一片是找的之前的学姐批改。另外我们几个研友也组成了一个群每周一篇相互批改,在借鉴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基本上我们是每周选定一个固定的主题。比如说这周是人工智能技术下周就写大数据之类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找一些学长学姐批改的时候千万要擦亮眼睛,有些学长学姐单次批改的价格极高但是专业和认真程度甚至还没有我们互相批改的小伙伴高。
十一月/十二月
这两个月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但是也是我最崩溃的两个月。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结课了,所以我重新安排了背诵的任务,早上抽出来半个小时背政治的小册子,然后我把我的笔记分成七个版块平均一个星期要过一遍每天划出来的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除了笔记的两个小时背诵还要加上专题的一个小时背诵,每天我的嗓子都是哑的状态,加上自己的咽喉炎和鼻炎真的别提多难受了。
其他的安排和之前都保持不变,每天的名解和简单都有序地进行然后也必须要保持每个月一次的模拟考。
对于专题笔记的话我觉得不一定要背诵,我自己是用的读的方式大声地读给自己听或者碎碎念都是可以的,主要就是一些案例和思考的方式比较重要所以时间上也不要花的太多;
最后的阶段要讲的其实不多,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分地关注热点反而忽略了基础的知识,要知道一张卷子其实70%以上全部是基础知识,热点或者是前沿的理论只是补充能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更加亮眼,但是如果基础题型都搞不定就别说运用热点知识了。
另外在看优秀作业或者一些导师论文的时候千万不要上来就背诵,一定要抓住小标题理清整个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你要做到的不只是会背因为你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如果看多了论文,你在后期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落笔了。
在前期练习论述题的时候不需要在意时间或者是不是要闭卷,因为你在找论文和案例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这些知识,同时这也是一次丰富你自己思维的过程。但是后期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手写+计时+闭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你的解题能力。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九月/十月
九月份的时候基本上我的笔记我已经背了三遍以上了,但是专业课的背诵和英语一样不能停,特别是临近考前一定要保证背书的频率。这个时候已经开学了但是由于学校还有课没有上完,加上前几遍背的已经很熟了我开始压缩背诵的时间并且加上了输出的环节。
我每天给自己安排的背诵专业课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因为学校的课主要集中在上午所以我的背书时间一般是在下午1.5-2个小时左右,在图书馆的楼梯随便找个台阶一坐就可以待一下午。
因为长时间的背书没有写题目所以我打印了很多答题纸从名词解释开始,每天背完书之后给自己出四个名词解释然后及时联系。一般是20分钟平均每个名词解释不能超过五分钟并且严格按照答题的格式,比如说定义+出处+利弊分析+案例这样,前一个星期我是找了一个学姐帮我修改打分后期掌握了写题的方法之后还是每天保持四个名解的练习。
大概是半个月之后我觉得我的名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我就开始在四个名解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简答题,还是一样先找学长学姐批改然后等掌握了固定的答题套路之后就可以自己修改打分了。
我觉得练习这件事情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背的时候很流畅但是落笔的时候思维就会很混乱。另外一方面你也要学会时间的管理,可能你自己认为这个名解或者简答只需要五分钟可是你写出来实际上用了十分钟,所以对时间的把控非常重要。
对于论述的话我基本上是一个星期1-2篇,一篇是跟着新传的公众号的公益批改同步进行另外一片是找的之前的学姐批改。另外我们几个研友也组成了一个群每周一篇相互批改,在借鉴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基本上我们是每周选定一个固定的主题。比如说这周是人工智能技术下周就写大数据之类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找一些学长学姐批改的时候千万要擦亮眼睛,有些学长学姐单次批改的价格极高但是专业和认真程度甚至还没有我们互相批改的小伙伴高。
十一月/十二月
这两个月已经快接近尾声了,但是也是我最崩溃的两个月。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结课了,所以我重新安排了背诵的任务,早上抽出来半个小时背政治的小册子,然后我把我的笔记分成七个版块平均一个星期要过一遍每天划出来的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除了笔记的两个小时背诵还要加上专题的一个小时背诵,每天我的嗓子都是哑的状态,加上自己的咽喉炎和鼻炎真的别提多难受了。
其他的安排和之前都保持不变,每天的名解和简单都有序地进行然后也必须要保持每个月一次的模拟考。
对于专题笔记的话我觉得不一定要背诵,我自己是用的读的方式大声地读给自己听或者碎碎念都是可以的,主要就是一些案例和思考的方式比较重要所以时间上也不要花的太多;
最后的阶段要讲的其实不多,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分地关注热点反而忽略了基础的知识,要知道一张卷子其实70%以上全部是基础知识,热点或者是前沿的理论只是补充能让你的文章看起来更加亮眼,但是如果基础题型都搞不定就别说运用热点知识了。
另外在看优秀作业或者一些导师论文的时候千万不要上来就背诵,一定要抓住小标题理清整个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你要做到的不只是会背因为你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如果看多了论文,你在后期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落笔了。
在前期练习论述题的时候不需要在意时间或者是不是要闭卷,因为你在找论文和案例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这些知识,同时这也是一次丰富你自己思维的过程。但是后期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手写+计时+闭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你的解题能力。
我是一个你几句
默默无闻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关于马工程
而对于马工程这本书的话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特别不靠谱,除了又红又专的套话之外干货是一点都没有涉及到,但是好在李良荣老师的书也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笔记的整理上我并没有花比较大的功夫。
这本书的笔记加起来总共也就不过四五十页,我把所有可能出题的地方对照各个学校的真题全部标红并且标注上了设问角度。在考试的时候也不出我所料考的全部是我划过的内容。
而马工程这本书的话背诵也特别简单,我把一些理论和知识点全部编成了口诀和key words所以后期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把整本书全部背一遍,这点不用质疑我后期也会把笔记整理好发出来。
这几年我发现很多学校都把参考书改成了马工程的版本,其实都是为了响应某些政策。但是这本书就很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点残缺空话套话太多,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的学校给的是这本参考书并且真题也很简单的话,那么只需要背诵核心的采分点也就是小标题。
但如果考察的内容比较深入,一定要自己补充一些李良荣老师那本书以及网传的内容以防万无一失。因为说到底这本书适合应试但是真的不适合开拓眼界,甚至会束缚你的思维。另外这本书在2021年已经出了第二版,虽然内容没有特别大的变动但是也也要看清楚版本。
另外对于这本书的背诵来说来说一定要雨露均沾,虽然后面几张的新闻法治和新闻人才等章节看起来真的很鸡肋,但是有的学校真的就是专门挖这些冷门的知识点来问你啊。比如出个名词解释什么是新闻法治你看了也要楞上半天,所以对于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章节也要背诵,你怎么会确定你背熟的地方一定会考,冷门的章节一定不会考呢。
关于笔记
对于笔记来说应该越早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院校的针对性笔记就越好,不仅能够方便你快速捋清楚知识体系,也能够在背诵的时候找到省不少力气。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看了几遍专业课的书之后开始在已有的一些笔记上不断打磨结构和细节补充内容最终在七月份前后,才真正得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资料,我基本上把市面上能够找到的笔记资料全部浏览了一遍吸纳了别人的很多思考内容,加以转化最终得到了属于我自己的资料。
在1.5倍速看网课的同时我将各种讲义和课程内容也不断转化成笔记的形式,所以我一直觉得整理笔记的这段时间,是我的专业课高效速成的黄金期,包括后面八九月份的背诵理顺了逻辑之后就觉得更简单了。
虽然新的知识和没见过的学界热点层出不穷但是有了基础的笔记,你会发现这些热点只不过是基础的延伸,所以在考场上基本上没有我没有见过和练过的题,写起来非常轻车熟路。
所以无论是拿别人的笔记直接学习也好,或者是在学长学姐的笔记上修改也罢,总的来说一开始学习必须要有一本靠谱的笔记,就像你上课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课本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未来的路应该往哪走。
另外关于做笔记的话我建议不要手写能打印就打印,留存好电子档方便后期归纳整合,千万不要手写各种知识点,最终耗时耗力只能感动自己。
关于真题
在今年考完之后我在各个新传的群里都偷偷瞄了一下,发现哀鸿遍野都在吐槽今年目标院校的题型大概、知识超纲或者考的知识点和以往真题完全不一样。那是不是代表以往的真题完全没有用了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能确定的是真题的参考价值有但是已经不大了。
现在很多学校都贯彻反押题的策略,故意和以往的真题相区别提升考试的难度为了考察考生的临场作答能力。另外一方面新鲜热点层出不穷,你没有办法从以往的老题中窥探出命题人的心思,并且每年命题人都在换侧重点当然也在换。
所以对于真题来说我们要重视,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真题涉及的知识点来复习。真题涉及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日趋竞争激烈的考研来说,你要做到的是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以真题为节点来拓展知识全面扫盲。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