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吧 关注:1,732贴子:11,571
  • 6回复贴,共1

正法的次第训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法的次第训练(1)
让我们先简单做个次第的梳理,一步一步修习,这是可以被实践和做到的:
1、建立正念,训练正念的连续性。
2、熟悉正念,建立基本六根律仪的智慧。
3、稳固正念,建立业缘果报的智慧,修正身语意三业。
4、稳固正念,有发出离心,建立无颠倒智慧,修断贪嗔痴烦恼。
5、稳固正念,有发菩提心,建立无戏论智慧,净化所知障。
《中部经典》
诸比丘! 我不说涅槃智(或了生脱死)的成就一时可得。反之,由次第学、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涅槃智的成就。然,诸比丘!如何次第学、 次第作、次第实践,而有涅槃智的成就耶?诸比丘,对此而言,生信者即往诣之(亲近拥有了生脱死法的善知识处); 往诣者即恭敬之;恭敬者即用耳倾听之(一心一意摄耳谛听);听法者即对法忆持之;忆持法者即对法义如理思维之;如理思维法义者,即能对法知真实义;于法真实义认可时,发心的志欲即生起之;发心的志欲生已即力行之;力行已即考量纠正之;考量纠正已即精勤之;已正精勤者即以身自证最上谛、且以慧对其最上谛见通达之(证涅槃智,了生脱死也)。
了生脱死是佛法独家绝技,只有佛家才有了生脱死之法,所以此法称为“正法”。如《增一阿含经》开示:“夫正法者,至涅槃城。”到达涅槃城即了生脱死,所以了生脱死之法即正法也。修习了生脱死之法者,名为“受持正法者”。护持修习了生脱死之法者,称为“护法者”。弘扬了生脱死之法者,称为“弘法者”,即是荷担如来家业者。
人天种种善法,世间也提倡,但不信不学佛法者,也有提倡及也会有积极行各种善法者,人天善法是世间共法。而了生脱死之法是不共法,在三界中,只有佛法才完整具备,所以了生脱死之法才能被称为“佛陀正法”,由佛陀现证并宣杨,所以简称“佛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29 07:02回复
    正法的次第训练(2)
    夫正法者,至涅槃城。反过来说,能够到达涅槃之城的方法,名为“正法”。能到涅槃城即是了生脱死,也就是说能够了生脱死的方法可以被称为“正法”。在三界六道的有情,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避免的。而生死是一段一段的,并不是今世这一段的生命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长远的生死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处是可以长久躲避轮回的规律,所以六道皆苦,三界无安,是故求出离。
    由此佛出现于世,自证涅槃,并已开示至涅槃城正法,信与不信,修与不修,这都是个人的因缘,因为各人的生死不可替代。又,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世间的轮回仍然按照应有的法则运行,即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集,无明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如《杂阿含》八五四经佛开示:“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
    所以世间有生死轮回,就需要佛陀正法。同时,佛法的核心要义即出离轮回也。
    大乘菩萨发心也是“要令一切有情出离六道轮回”,如《金刚经》开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无论哪一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即最终的涅槃城,到达此处没有生死,没有轮回,没有一切苦厄,所以此处也是修习佛法的目的地!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30 12:50
    回复
      正法的次第训练(3)
      发心要令一切有情入无余依涅槃的菩萨,首先自己就要先会了生脱死的正法,这样才能随愿帮助有因缘有发心的有情,令其也出离生死。
      如《大方等大云经》开示:“若不自断我见我疑,云何而能度脱众生?若不自断我见我疑,欲为众生除断见疑无有是处!”
      所谓自度而后才能度人,先自度我见我疑,再度他人我见我疑,是谓菩萨自度度人。我见我疑一断,将来必定了生脱死,永不堕三恶道,同时拥有法眼净,能够辨别法与非法的智慧,自然也有智慧度他人的我见我疑,此是“真善知识”也。
      如果发心出离,自己不会出离法,则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量,法随法行,便能够现证涅槃了生脱死,这是十方通用的规矩。
      而正法的修习是有次第的,如前所说,涅槃智的到达非一时可得,由次第训练而有涅槃智可得。
      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开示:“渐净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从心所起皆是烦恼,如是烦恼因次第净,渐净非顿。
      如《中阿含》卷一第九舍利弗问满慈子:“贤者,您是为了什么跟随佛陀修行呢?”
      尊者满慈子答道:“贤者,我是为了无余涅槃而跟随佛陀修行的。”
      尊者舍利弗又问道:“贤者,戒清净或心清净、见清净、断疑清净、道非道知见清净、道迹知见清净、道迹断智清净,这些是佛陀施设的无余涅槃吗?”
      “不是,如果世尊以这些施设无余涅槃,那是以有余称说无余。但是,如果离开这些法而能证无余涅槃者,那凡夫亦当般涅槃,因为一切世间凡夫没有这些法。
      贤者,但以戒清净故(修戒),得心清净(修定);
      以心清净故,得见清净(修慧);
      以见清净故,得断疑清净(断我见我疑);
      以断疑清净故,得道非道知见清净(法眼净);
      以道非道知见清净故,得道迹知见清净(知法与非法的智慧);
      以道迹知见清净故,得道迹断智清净(法随法行,渐断烦恼);
      以道迹断智清净故,沙门瞿昙(世尊)施设无余涅槃也(了生脱死)。 ”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31 12:30
      回复
        正法的次第训练(5)
        我们了解到,除了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内容,前面入手的还有修身的次第,即前佛世尊开示所说:“夫习学者,皆由禁制摄五情根。”
        这个修身次第在经典中也是被多次提及,基本是入手的必修课。比如《首楞严经》“违其现业”的干慧地就是修身内容,干慧地修学后,后面接着是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的次第修习。在《杂阿含经》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具体我们一起看看。
        《杂阿含》28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萦发目揵连出家来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诚说、法说、法次法说,无有余人能来比挍、难诘、嫌责?”
        佛告目连:“如来为诸弟子开示明、解脱福利,以此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挍、难诘、嫌责。”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诸弟子有法,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
        佛告萦发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能令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
        佛告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能令三妙行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佛告目揵连:“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着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不缘、不着、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着;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如是于六触入修习多修习,能满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能满足四念处?多闻圣弟子于空闲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得七觉分满足?目揵连!如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选择彼法,觉想思量。方便修习精进觉分,方便修习精进觉分已,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身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
        “云何修习七觉分?得明、解脱满足?目揵连!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舍,于进趣修念觉分,逮得明、解脱、清净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修习七觉分已,明、解脱、清净满足。如是,目揵连!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
        说是法时,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今宁得于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连:“汝今已得于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6-02 12:3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3-15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