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光听名字就知道赚人眼泪了,不过直到看完我都没有哭,但是我难受。其他的不想多说,我就仅从志嘉的角度去看好了。开始吧。
志嘉,或许是一个失败的人。作为儿子,他伤了父亲的心;作为父亲,他没有履行照顾好女儿的责任。他的遗憾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女儿也有着对父亲的愧疚。
志嘉到底为什么七年前离家出走,细节不知道但只知道是因为一个女人。独自离家组成家庭,生了女儿玉莲。然而婚姻的失败让他倍受挫折,妻子的离开已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自己的不争气的身体,更让这个不完整的家雪上加霜。
都说孩子是无辜的,志嘉无颜见父亲,如果没有孩子可能他到死都会带着对父亲的愧疚不回家。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只能深深埋在心中,他在心里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我错了”,但是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步。在他自己感觉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唯一担心牵挂的女儿能交托给谁?毋庸置疑,志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的信任。在信中志嘉说出了“对不起”,在信中志嘉恳求父亲善待自己的女儿。女儿是他生命的延续,只有将她交给自己的父亲志嘉才能安心地离开。
或许志嘉在叛逆的时候没有感受到父亲的伤心,但是当他自己成为父亲后那种对孩子的牵挂和忧心让他明白自己的固执和偏激伤透了父亲的心。他尽量给女儿好的生活,不想让女儿感受到生活的窘困,不愿意让女儿为生活承担她那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压力。同样,他的父亲又何尝希望儿子在外漂泊?又何尝希望儿子为了生计带病做工?看到自己女儿手上的伤痕,志嘉心痛不已。他不允许女儿再去帮工,他抱着女儿哭泣。同样,他的父亲怎么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无法抱着儿子,只能站在灯塔面对着大海哭泣。多少次他在心里问大海,“我的儿子在哪里?”
父子相见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老父亲的固执失去了可以冰释的机会。再次相见却只能捧着儿子的遗书。托孤,似乎志嘉在说:爸爸,我错了。请您原谅儿子的任性,您就再包容我这一次,再爱我这一次,帮我照顾我的女儿。
看到儿子的忏悔老父亲应该欣慰,但是这个忏悔却来得太迟了。不能怨老父亲起初对孙女的暴躁,他不愿意接受孙女也正是不愿意接受儿子的离去。他很想再包容一次自己的儿子,他很想再爱一次自己的儿子,但是一切都已经做不到了。这是属于他们父子俩共同的遗憾。
七岁的小女孩儿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无情,她没有了妈妈,又失去了爸爸。妈妈没有见过没有感情,可是相依为命的爸爸呢?她想让爸爸再爱她一次,但是爸爸不能再照顾她保护她,爸爸说爷爷可以照顾她,要她替他孝顺爷爷,为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弥补上七年的空白。这个责任似乎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太重了,但她却做得很好,她给爷爷带去了欢乐。
祖孙之情似乎才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维系着这对祖孙的却是老父亲的儿子;小女孩的爸爸;志嘉。父亲把对儿子的爱倾注在孙女身上,小女孩把对爸爸的眷恋投入在对爷爷的孝顺上。志嘉,你在天上看到了吗?天伦之乐虽然你没有享受到,但相信你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比自己亲身体会还要欣慰。
最终老父亲还是把孙女交给了她的母亲,这是理智的选择。这些不想多说,最后让我突然有所感悟的是小女孩坐船渐渐远离灯塔,她凝视着白色的灯塔,看着灯塔渐渐变小。我们的父母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那座灯塔,无论我们这些小舟多么叛逆地杨帆远航,在迷茫彷徨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永远都会投来指引的光束,引领着我们回到家的港湾。那道白色明亮的光正是我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看到它就会感觉到安全。
爸爸、妈妈,辛苦了。孩子们纵然有叛逆有争执,但我们仍然心怀感恩。感谢你们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将来的路我们会走好,也希望爸爸妈妈能通过灯塔上那束光看到我们一切都好。
母有十月怀胎恩,父亦舐犊养育情。
儿行夜路汝牵挂,踮足举灯送微明。
天伦乃为天注定,血肉相连自难弃。
迷途轻舟折帆痛,抚我归者父母心。
志嘉,或许是一个失败的人。作为儿子,他伤了父亲的心;作为父亲,他没有履行照顾好女儿的责任。他的遗憾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女儿也有着对父亲的愧疚。
志嘉到底为什么七年前离家出走,细节不知道但只知道是因为一个女人。独自离家组成家庭,生了女儿玉莲。然而婚姻的失败让他倍受挫折,妻子的离开已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自己的不争气的身体,更让这个不完整的家雪上加霜。
都说孩子是无辜的,志嘉无颜见父亲,如果没有孩子可能他到死都会带着对父亲的愧疚不回家。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只能深深埋在心中,他在心里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我错了”,但是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步。在他自己感觉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唯一担心牵挂的女儿能交托给谁?毋庸置疑,志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的信任。在信中志嘉说出了“对不起”,在信中志嘉恳求父亲善待自己的女儿。女儿是他生命的延续,只有将她交给自己的父亲志嘉才能安心地离开。
或许志嘉在叛逆的时候没有感受到父亲的伤心,但是当他自己成为父亲后那种对孩子的牵挂和忧心让他明白自己的固执和偏激伤透了父亲的心。他尽量给女儿好的生活,不想让女儿感受到生活的窘困,不愿意让女儿为生活承担她那个年龄不应该承担的压力。同样,他的父亲又何尝希望儿子在外漂泊?又何尝希望儿子为了生计带病做工?看到自己女儿手上的伤痕,志嘉心痛不已。他不允许女儿再去帮工,他抱着女儿哭泣。同样,他的父亲怎么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无法抱着儿子,只能站在灯塔面对着大海哭泣。多少次他在心里问大海,“我的儿子在哪里?”
父子相见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老父亲的固执失去了可以冰释的机会。再次相见却只能捧着儿子的遗书。托孤,似乎志嘉在说:爸爸,我错了。请您原谅儿子的任性,您就再包容我这一次,再爱我这一次,帮我照顾我的女儿。
看到儿子的忏悔老父亲应该欣慰,但是这个忏悔却来得太迟了。不能怨老父亲起初对孙女的暴躁,他不愿意接受孙女也正是不愿意接受儿子的离去。他很想再包容一次自己的儿子,他很想再爱一次自己的儿子,但是一切都已经做不到了。这是属于他们父子俩共同的遗憾。
七岁的小女孩儿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无情,她没有了妈妈,又失去了爸爸。妈妈没有见过没有感情,可是相依为命的爸爸呢?她想让爸爸再爱她一次,但是爸爸不能再照顾她保护她,爸爸说爷爷可以照顾她,要她替他孝顺爷爷,为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弥补上七年的空白。这个责任似乎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太重了,但她却做得很好,她给爷爷带去了欢乐。
祖孙之情似乎才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维系着这对祖孙的却是老父亲的儿子;小女孩的爸爸;志嘉。父亲把对儿子的爱倾注在孙女身上,小女孩把对爸爸的眷恋投入在对爷爷的孝顺上。志嘉,你在天上看到了吗?天伦之乐虽然你没有享受到,但相信你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比自己亲身体会还要欣慰。
最终老父亲还是把孙女交给了她的母亲,这是理智的选择。这些不想多说,最后让我突然有所感悟的是小女孩坐船渐渐远离灯塔,她凝视着白色的灯塔,看着灯塔渐渐变小。我们的父母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那座灯塔,无论我们这些小舟多么叛逆地杨帆远航,在迷茫彷徨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永远都会投来指引的光束,引领着我们回到家的港湾。那道白色明亮的光正是我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看到它就会感觉到安全。
爸爸、妈妈,辛苦了。孩子们纵然有叛逆有争执,但我们仍然心怀感恩。感谢你们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将来的路我们会走好,也希望爸爸妈妈能通过灯塔上那束光看到我们一切都好。
母有十月怀胎恩,父亦舐犊养育情。
儿行夜路汝牵挂,踮足举灯送微明。
天伦乃为天注定,血肉相连自难弃。
迷途轻舟折帆痛,抚我归者父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