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个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的 镇 远 自 来 水
高 明 海 ( 文 档 100 )
提起镇远,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道地的镇远人怀念的。如镇远的民居特色,是靠山一侧有着带封火墙的“印子房”、靠河一侧三分之一悬空而建的“吊脚楼”等等。而现在,我要说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远城里的自来水。一提起自来水,现在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水站的水经过消毒、沉淀后经水管输送到各用户,再经水龙头的控制流出来的情景。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了!
我在镇远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自来水可没有这些现代设施,那可是最最完完全全、最最彻彻底底的自来水呀!借用一句赶时髦的话,那才是真正的绿色设施!
首先,是选取一个常年流水不断、有着一定落差水源地,略加围堰,使其成为取水点。在我的记忆中,镇远最大最典型、又有着常年流水不断的去处的就要数四官殿那个悬崖脚下的“猪槽井”了!当时猪槽井的水量可谓大矣,不但清澈见底且还凉悠悠的。那么,这清澈凉悠的水又是怎么引到住户家中去的呢?现在五十岁以下的镇远人恐怕都不一定说得清楚了。我曾观看过几处“安装”自来水的全过程,虽然当时我还小,但至今我还是记忆犹新呀!
镇远“安装”自来水有以下几个程序和要领:
取材,引水用的管子必须取自于成年的大楠竹。判断一根楠竹能不能做引水管,主要取决于小头直径,小头直径小于两寸的一般就不好用了。
加工,把楠竹的小端扶起,师傅先用一小鑿子将小头的竹节凿破并扩孔,再用一稍长的鑿子将小头的第二节竹节也凿破并扩孔。
至于要不要再将第三节也凿孔,这主要取决于这根楠竹小端的节距,将一根有足够分量、顶端带有毛刺卷边的钢钎插入楠竹顶端内,使其过半长度没入其间,如钢钎插入楠竹顶端内不过半,就还要将楠竹小端的第三节凿孔。这主要是从操作安全的角度考虑,否则,当众人将楠竹底端立于地面举起楠竹时,顶端的大钢钎就会晃动,不易操作,稍不注意楠竹就会倾倒,钢钎就会弹出伤人!
操作: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了!
只见几个气饱力壮又有经验的汉子,将顶端插有大钢钎的楠竹底端朝下立于地面且扶正,随着一声“起”的号子,那楠竹就被这几个壮汉举向空中,再重重的抖向地面,只听得那大钢钎在大楠竹内,在重力作用下,“啪、啪、啪、啪、啪”地由上端就窜到了楠竹的最低端!随着就是“西里沙啦”的响声将竹节碎片也掉到楠竹的底端!众人将楠竹放平,取出大钢钎,清理出竹节碎片,又将大钢钎重新插入这棵楠竹的顶端,这样的操作要反复进行多次,且每次操作都要将楠竹朝不同的方向倾斜,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大钢钎顶端的毛刺卷边将内竹节周边都铣铲平整。这就是镇远自来水引水管的加工过程。
从自来水受益方面讲,也不是全城都能共享受的,只限于主城区这面,河对面的因没有山崖形不成落差就无从运作。且主城区这边,在我的记忆里,也主要集中在二排(兴隆街)的一部分及三排(记不清叫什么街了)、四排(兴中街)、五排(也记不清叫什么街了)一带,头排(顺城街)及六排(共和街)好像也没有引水设施,六排主要靠其后街的那口大井里的水来满足民众饮水的需要,头排就回忆不起了。虽然当时镇远自来水的受益面只限于部份街道,但这几个街道在镇远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它应该算得上是镇远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顺口溜中去体会体会。当时我们是这样唱的:头排一枝花,二排盖过它,三排金钩店,四排油炸粑,五排开马店,六排烂豆渣。可见当时镇远的商贾铺面主要还是集中在三、四、五排。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镇远城里虽然河流从城中穿过,但大部份人家是不会引用河水的,这恐怕是五排四排三排的靠河一边民居的“吊脚楼”中多是将屎尿粪便直接排入河中,虽然当时镇远河里的鱼虾颇多可以自然净化一些,但毕竟人们还是有隔隐心理的,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只有在二排米码头对面的吉祥寺码头及和平街打米厂城门洞码头一带见人挑河水饮用,这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就是和对面没有将屎尿粪便直接排入河中的现象。
安装:这个过程最能体现总指挥的娴熟技艺与统筹思路。在当时的镇远,自来水取水于猪槽井,是最具典型代表的;使用终端则是街面上,其间也不乏各大院落的使用用户。街对面的终端多是预先准备好了特大的石水缸,靠搭高架跨街而过的楠竹水管将水灌入其中供附近居民使用。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湘黔公路是从六排顺五、四、三、二、一过老大桥(现在的祝圣桥),走青龙洞再爬东关上(从青龙洞前那口井开始到中学路口这一带叫“东关上”),并不走周大街那面。所以要将水送到街对面,就必须靠搭高架跨街而过。镇远安装自来水一般都是从终端开始,且“总指挥”一般都要视用户的需要,预先选定几个点进行操作,在操作时,最后的那节楠竹不接,以便杂质的排除。想一想啊,这么长的管道,首次通水时,楠竹内的碎屑竹膜一定不少吧,无疑,这个思路是相当正确的!在安装时都是将楠竹的小头置于低端,大头置于高端,小头端插入大头端后都要用蔴精伴桐油灰浆插紧,使之一不漏水二不透气,当然,这个过程是在楠竹水管固定位置后才由专门人士操作的。为了达到同一总水管供多家用户的需求,每隔一段都要设置分头。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我认为,当时的这分头设计得相当科学,他是在某一楠竹大头端的侧面开几个孔,分别嵌入竹管使之不透气不漏水作为分头的。这样的分头点一般都不止一处,主要根据用户多少而设。在接水端,也就是到猪槽井后,那里也是有这样的分头若干,这样接怎样引水,想毕到这时都已经明白了吧?
当时,我家是在四方井巷居住,且家就在土地庙对面那个院落,是11号方继生家院坝内,本身离井就很近,没有受过“镇远自来水”的恩泽而是取自于那口井里的水。
在我的记忆中,镇远城里是没有蚊子的,一般人家都不使用蚊帐。我母亲是这样对我说的:镇远的蚊子都被张三丰赶到大菜园去了!当然这不可信。今天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镇远的水资源充沛,基本不见污塘腐水,没有孑孓的生存条件,所以镇远城内才没有蚊子。
今天看来,镇远自来水无疑是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只可惜这一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一是现代人可能对这样的“土喀拉”不屑一顾;再一个就是现代大自然资源的过度枯竭。我真的怀疑,当今四官殿山崖下的那个猪槽井内还有没有水都很难说,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嘛!但是,镇远自来水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没有或缺乏钢材的时代,无疑是我们镇远人的一大杰作!
-------------------------------------------------------------------------------------------------------------------------------------------------------
该文载于 2013年9月版《高明海文选》第296---299页。
高 明 海 ( 文 档 100 )
提起镇远,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道地的镇远人怀念的。如镇远的民居特色,是靠山一侧有着带封火墙的“印子房”、靠河一侧三分之一悬空而建的“吊脚楼”等等。而现在,我要说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远城里的自来水。一提起自来水,现在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水站的水经过消毒、沉淀后经水管输送到各用户,再经水龙头的控制流出来的情景。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了!
我在镇远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自来水可没有这些现代设施,那可是最最完完全全、最最彻彻底底的自来水呀!借用一句赶时髦的话,那才是真正的绿色设施!
首先,是选取一个常年流水不断、有着一定落差水源地,略加围堰,使其成为取水点。在我的记忆中,镇远最大最典型、又有着常年流水不断的去处的就要数四官殿那个悬崖脚下的“猪槽井”了!当时猪槽井的水量可谓大矣,不但清澈见底且还凉悠悠的。那么,这清澈凉悠的水又是怎么引到住户家中去的呢?现在五十岁以下的镇远人恐怕都不一定说得清楚了。我曾观看过几处“安装”自来水的全过程,虽然当时我还小,但至今我还是记忆犹新呀!
镇远“安装”自来水有以下几个程序和要领:
取材,引水用的管子必须取自于成年的大楠竹。判断一根楠竹能不能做引水管,主要取决于小头直径,小头直径小于两寸的一般就不好用了。
加工,把楠竹的小端扶起,师傅先用一小鑿子将小头的竹节凿破并扩孔,再用一稍长的鑿子将小头的第二节竹节也凿破并扩孔。
至于要不要再将第三节也凿孔,这主要取决于这根楠竹小端的节距,将一根有足够分量、顶端带有毛刺卷边的钢钎插入楠竹顶端内,使其过半长度没入其间,如钢钎插入楠竹顶端内不过半,就还要将楠竹小端的第三节凿孔。这主要是从操作安全的角度考虑,否则,当众人将楠竹底端立于地面举起楠竹时,顶端的大钢钎就会晃动,不易操作,稍不注意楠竹就会倾倒,钢钎就会弹出伤人!
操作: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了!
只见几个气饱力壮又有经验的汉子,将顶端插有大钢钎的楠竹底端朝下立于地面且扶正,随着一声“起”的号子,那楠竹就被这几个壮汉举向空中,再重重的抖向地面,只听得那大钢钎在大楠竹内,在重力作用下,“啪、啪、啪、啪、啪”地由上端就窜到了楠竹的最低端!随着就是“西里沙啦”的响声将竹节碎片也掉到楠竹的底端!众人将楠竹放平,取出大钢钎,清理出竹节碎片,又将大钢钎重新插入这棵楠竹的顶端,这样的操作要反复进行多次,且每次操作都要将楠竹朝不同的方向倾斜,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大钢钎顶端的毛刺卷边将内竹节周边都铣铲平整。这就是镇远自来水引水管的加工过程。
从自来水受益方面讲,也不是全城都能共享受的,只限于主城区这面,河对面的因没有山崖形不成落差就无从运作。且主城区这边,在我的记忆里,也主要集中在二排(兴隆街)的一部分及三排(记不清叫什么街了)、四排(兴中街)、五排(也记不清叫什么街了)一带,头排(顺城街)及六排(共和街)好像也没有引水设施,六排主要靠其后街的那口大井里的水来满足民众饮水的需要,头排就回忆不起了。虽然当时镇远自来水的受益面只限于部份街道,但这几个街道在镇远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它应该算得上是镇远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顺口溜中去体会体会。当时我们是这样唱的:头排一枝花,二排盖过它,三排金钩店,四排油炸粑,五排开马店,六排烂豆渣。可见当时镇远的商贾铺面主要还是集中在三、四、五排。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镇远城里虽然河流从城中穿过,但大部份人家是不会引用河水的,这恐怕是五排四排三排的靠河一边民居的“吊脚楼”中多是将屎尿粪便直接排入河中,虽然当时镇远河里的鱼虾颇多可以自然净化一些,但毕竟人们还是有隔隐心理的,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只有在二排米码头对面的吉祥寺码头及和平街打米厂城门洞码头一带见人挑河水饮用,这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就是和对面没有将屎尿粪便直接排入河中的现象。
安装:这个过程最能体现总指挥的娴熟技艺与统筹思路。在当时的镇远,自来水取水于猪槽井,是最具典型代表的;使用终端则是街面上,其间也不乏各大院落的使用用户。街对面的终端多是预先准备好了特大的石水缸,靠搭高架跨街而过的楠竹水管将水灌入其中供附近居民使用。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湘黔公路是从六排顺五、四、三、二、一过老大桥(现在的祝圣桥),走青龙洞再爬东关上(从青龙洞前那口井开始到中学路口这一带叫“东关上”),并不走周大街那面。所以要将水送到街对面,就必须靠搭高架跨街而过。镇远安装自来水一般都是从终端开始,且“总指挥”一般都要视用户的需要,预先选定几个点进行操作,在操作时,最后的那节楠竹不接,以便杂质的排除。想一想啊,这么长的管道,首次通水时,楠竹内的碎屑竹膜一定不少吧,无疑,这个思路是相当正确的!在安装时都是将楠竹的小头置于低端,大头置于高端,小头端插入大头端后都要用蔴精伴桐油灰浆插紧,使之一不漏水二不透气,当然,这个过程是在楠竹水管固定位置后才由专门人士操作的。为了达到同一总水管供多家用户的需求,每隔一段都要设置分头。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我认为,当时的这分头设计得相当科学,他是在某一楠竹大头端的侧面开几个孔,分别嵌入竹管使之不透气不漏水作为分头的。这样的分头点一般都不止一处,主要根据用户多少而设。在接水端,也就是到猪槽井后,那里也是有这样的分头若干,这样接怎样引水,想毕到这时都已经明白了吧?
当时,我家是在四方井巷居住,且家就在土地庙对面那个院落,是11号方继生家院坝内,本身离井就很近,没有受过“镇远自来水”的恩泽而是取自于那口井里的水。
在我的记忆中,镇远城里是没有蚊子的,一般人家都不使用蚊帐。我母亲是这样对我说的:镇远的蚊子都被张三丰赶到大菜园去了!当然这不可信。今天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镇远的水资源充沛,基本不见污塘腐水,没有孑孓的生存条件,所以镇远城内才没有蚊子。
今天看来,镇远自来水无疑是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只可惜这一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一是现代人可能对这样的“土喀拉”不屑一顾;再一个就是现代大自然资源的过度枯竭。我真的怀疑,当今四官殿山崖下的那个猪槽井内还有没有水都很难说,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嘛!但是,镇远自来水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没有或缺乏钢材的时代,无疑是我们镇远人的一大杰作!
-------------------------------------------------------------------------------------------------------------------------------------------------------
该文载于 2013年9月版《高明海文选》第296---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