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江湖中人尊称一声“郭大侠”不是空穴来风。当然,郭靖整个形象的发扬光大还是在《神雕》中完成的,但《射雕》为郭靖后来的感人肺腑早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射雕》全书处处都闪耀着郭大侠人格品质的光芒。这在金庸所有的小说中当真是绝无仅有。这自然又引发了一个问题:郭靖这个人实在太过完美,也太过不可思议。对比着陈家洛的懦弱和小气,对比着袁承志的方向不明和心灰意冷,郭靖在儒侠之中绝对已是顶峰。杨过的狂放和偏激,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礼法的不屑是近于道家的,他的行侠仗义通常是应景的率性而为,毕竟杨过的自我意识很强烈。张无忌的慈悲心以及力排纠纷同样具有大侠风范,但他的慈悲无为注定了他难以在政坛一展宏图。这些价值观上的差异,或者说人性上的缺陷,使得杨过张无忌等更像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在评价分上或许会得到更多读者的共鸣。因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弱点,这些大侠身上也有,那我们心里就平衡了。和他们比,郭靖却像个神,让我等汗颜,自叹弗如。
幸亏金庸聪明,没有让郭靖的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复刻,否则,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也会让人感叹假不拉几。
《射雕》现在看来,当然不仅仅是先前一言以蔽之的“少年游”,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但是这座“神”,当真造得好,让人膜拜,引人反思,使读者不由自主对于自身的品格不断的规范,也不断的警醒着人们的爱国情怀。
金庸在新修版《射雕》的三十九回中有了一整页的增补,是郭靖关于“是非善恶”的深入思考。郭靖在这种思考中显得更加的悲天悯人,对于其形象的强化自然更加深刻:
“见人有难,必须相救,后果如何,在所不计。所谓行侠仗义,所谓是非善恶,只是在这个‘侠’字,在这个‘义’字,是便是‘是’,善就是‘善’,侠士义士,做的只是求心之所安,倘若斤斤计较于成败利钝、有利有害、还报多少、损益若干,那是做生意,不是行善做好事了。凡是‘善’事,必定是对人有利而对自己未必有利的。咱们做人讲究‘义气’,‘义’就是‘义所当为’,该做的就去做!”
这一段增补不仅让郭靖确立了方向,坚定了意志,也可以说是金庸对于行侠仗义理念的盖棺定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论依据得到了新的补充。
一直无法想象襄阳城破的光景,不敢去想象血流成河的炼狱般的惨景,最最不敢想的,是郭靖夫妇的殉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誓与襄阳共存亡”最终一语成谶。非凡的人格魅力终于在《倚天》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全部完成,儒侠的绝顶地位在郭靖的慷慨赴死中彻底确立。
不要迷恋郭大侠,郭大侠不仅仅只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