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外贸真的进入了“地狱难度”!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现在的中国外贸,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一、订单要靠抢,周边邻居都是“对手”
在经历了疫情之下的飞速增长之后,中国外贸在今年遇到了“瓶颈”。首先要说的就是订单难接。众所周知,国内的外贸企业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来过一出“内卷”大战了。众多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拿到订单,在国内开启了一场同行低价竞争。这一波低价竞争不仅没有让多少企业挣到钱,反而因为恶意降价抢订单,众多企业出让了自己的利润,让海外采购商低价拿走了商品。国家甚至拿出了限电政策,限制企业用国内的生产力,低价满足外国需求。
除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国外贸还面临着隔壁的几个邻居的虎视眈眈。不论是越南、马来西亚的东南亚国家,还是日本、韩国,都想着要从中国手里分走一块蛋糕。以极具代表性的越南来说。其凭借着人力、土地、出口税收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已经成功从中国厂商手中抢走无数订单了。越南土地廉价、环保要求低,当地政府还制定大量针对海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再加上其地理位置优越,全国拥有众多沿海城市且港口资源丰富,十分利于商品的运输,所以成为了大量企业转移订单和产能好地方。
而这些,都是国外采购商从利益角度出发,真正看重的。再加上东南亚各国逐渐放开了自己的防疫政策,工厂逐渐复工,产能逐渐回到了正常水平,所以在去年流出的订单,现在又都流回了东南亚。现在国内的生产商正面临着国内国外同行的“两头竞争”。
二、成本压力大,忙活一场不赚钱
我说外贸成本压力大,利润低,可能很多人都要说我在乱讲。毕竟官方发布的外贸数据是如此的好看和喜人。根据外贸邦官网展示的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一季度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9415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3.4%,进口同比增长7.5%。而事实却是,中国官方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虽然还保持在高位增长,但增长之下的企业盈利却并不好看。不少企业都表示“出口额上去了,但利润率却在降低。”因为原材料涨价、海运成本提升以及汇率波动都对外贸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先说原材料,根据格兰德选市场提供的信息,今年以来,塑料价格大约涨了18%-25%,纸品价格大约涨了5%-10%。铜价也从2021年12月的69939元/吨涨到了如今的74437元/吨。而碳酸锂价格逼近50万元一吨,铝价两个月涨幅超过20%。
外贸行业的货物运输成本更是高得离谱,目前一个货柜的运费已经从最初的5000-6000元人民币,涨到了目前的12000元。再加上“缺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又抬高了企业的仓储成本。更不用说成本中的大头,海运费了。如今海运价格居高不下,如果产品报价太低,就容易因为海运涨价而亏本,但如果报价太高,海外买家就会转向本地寻找货源,企业就会为此丢掉不少客户。
此外,还有汇率波动,在国际政局震荡的大环境下,不少国外的货币都出现了闪崩的情况,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卢布和日元。如果没有事先锁汇,那汇率的变动就会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外贸企业都只能接“吃力不讨好”的订单,来维持企业和工厂的运转。
三、抗压前行,中国外贸出路在哪
那现在在接单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外贸人应该怎么做呢?信仔在和广交会众多参展商深入交谈后,得出了以下结果:
1、转型迫在眉睫。越南等国来和中国生产商抢订单,只说明一点,那就是企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了。要知道越南生产商目前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低端廉价的代工,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种生产注定不会长久,以为一旦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订单就会自然流失。此外,廉价代工所产生的附加值也低得可怜,根本没办法为企业创造持续性的高收入。
所以,趁着这场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变化,中国外贸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让自己从有货可卖、价格便宜到产品做得精、有技术,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外贸韧性的提升创造机遇。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变革提高生产技术、不停地思考如何与市场接轨,才能持续巩固竞争优势,把订单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2、挖掘新兴市场。今年一季度,已有不少外贸企业的订单情况赶不上去年同期的水平。因为今年美欧都在快速地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以抑制其国内需求扩张,为通胀降温。欧美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将为中国出口带来压力。所以在这种传统大市场的需求接近饱和的情况之下,外贸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快速转变方向,寻找新兴市场来继续承接需求。
根据外贸邦提供的市场分析数据,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6.7%、6.9%。所以,“一带一路”和RCEP就是外贸人必须要抓住的时代机遇。尤其是RCEP成员国,更是绝佳的开发市场。因为RCEP的免税措施和地缘优势可以对冲外贸行业的涨价危机,解决关税和运输成本的影响后,中国产品的单价依旧可以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依然是市场上最具性价比的选
一、订单要靠抢,周边邻居都是“对手”
在经历了疫情之下的飞速增长之后,中国外贸在今年遇到了“瓶颈”。首先要说的就是订单难接。众所周知,国内的外贸企业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来过一出“内卷”大战了。众多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拿到订单,在国内开启了一场同行低价竞争。这一波低价竞争不仅没有让多少企业挣到钱,反而因为恶意降价抢订单,众多企业出让了自己的利润,让海外采购商低价拿走了商品。国家甚至拿出了限电政策,限制企业用国内的生产力,低价满足外国需求。
除了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国外贸还面临着隔壁的几个邻居的虎视眈眈。不论是越南、马来西亚的东南亚国家,还是日本、韩国,都想着要从中国手里分走一块蛋糕。以极具代表性的越南来说。其凭借着人力、土地、出口税收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已经成功从中国厂商手中抢走无数订单了。越南土地廉价、环保要求低,当地政府还制定大量针对海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再加上其地理位置优越,全国拥有众多沿海城市且港口资源丰富,十分利于商品的运输,所以成为了大量企业转移订单和产能好地方。
而这些,都是国外采购商从利益角度出发,真正看重的。再加上东南亚各国逐渐放开了自己的防疫政策,工厂逐渐复工,产能逐渐回到了正常水平,所以在去年流出的订单,现在又都流回了东南亚。现在国内的生产商正面临着国内国外同行的“两头竞争”。
二、成本压力大,忙活一场不赚钱
我说外贸成本压力大,利润低,可能很多人都要说我在乱讲。毕竟官方发布的外贸数据是如此的好看和喜人。根据外贸邦官网展示的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一季度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9415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3.4%,进口同比增长7.5%。而事实却是,中国官方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虽然还保持在高位增长,但增长之下的企业盈利却并不好看。不少企业都表示“出口额上去了,但利润率却在降低。”因为原材料涨价、海运成本提升以及汇率波动都对外贸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先说原材料,根据格兰德选市场提供的信息,今年以来,塑料价格大约涨了18%-25%,纸品价格大约涨了5%-10%。铜价也从2021年12月的69939元/吨涨到了如今的74437元/吨。而碳酸锂价格逼近50万元一吨,铝价两个月涨幅超过20%。
外贸行业的货物运输成本更是高得离谱,目前一个货柜的运费已经从最初的5000-6000元人民币,涨到了目前的12000元。再加上“缺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又抬高了企业的仓储成本。更不用说成本中的大头,海运费了。如今海运价格居高不下,如果产品报价太低,就容易因为海运涨价而亏本,但如果报价太高,海外买家就会转向本地寻找货源,企业就会为此丢掉不少客户。
此外,还有汇率波动,在国际政局震荡的大环境下,不少国外的货币都出现了闪崩的情况,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卢布和日元。如果没有事先锁汇,那汇率的变动就会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外贸企业都只能接“吃力不讨好”的订单,来维持企业和工厂的运转。
三、抗压前行,中国外贸出路在哪
那现在在接单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外贸人应该怎么做呢?信仔在和广交会众多参展商深入交谈后,得出了以下结果:
1、转型迫在眉睫。越南等国来和中国生产商抢订单,只说明一点,那就是企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了。要知道越南生产商目前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低端廉价的代工,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种生产注定不会长久,以为一旦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订单就会自然流失。此外,廉价代工所产生的附加值也低得可怜,根本没办法为企业创造持续性的高收入。
所以,趁着这场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变化,中国外贸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让自己从有货可卖、价格便宜到产品做得精、有技术,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外贸韧性的提升创造机遇。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变革提高生产技术、不停地思考如何与市场接轨,才能持续巩固竞争优势,把订单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2、挖掘新兴市场。今年一季度,已有不少外贸企业的订单情况赶不上去年同期的水平。因为今年美欧都在快速地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以抑制其国内需求扩张,为通胀降温。欧美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将为中国出口带来压力。所以在这种传统大市场的需求接近饱和的情况之下,外贸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快速转变方向,寻找新兴市场来继续承接需求。
根据外贸邦提供的市场分析数据,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6.7%、6.9%。所以,“一带一路”和RCEP就是外贸人必须要抓住的时代机遇。尤其是RCEP成员国,更是绝佳的开发市场。因为RCEP的免税措施和地缘优势可以对冲外贸行业的涨价危机,解决关税和运输成本的影响后,中国产品的单价依旧可以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依然是市场上最具性价比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