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状况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按照老百姓的关心程度来说,应该排第一:东海县连续多年两会最关心民生问题前三位基本是:教育、医疗和交通。其中,教育,稳居第一!东海大部分乡镇人到东海县城买房,也首先考虑的是教育(东海话,所谓的给小孩上学)。这也正常,重视教育不是东海个例。放在全中国,自古至今都如此: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神话。
谈东海教育的利弊得失,先要讲明白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教育好的标准:
如果理想化,就是素质教育:所谓普通孩子做个品德高尚,自食其力的好公民,对优秀孩子来说就是成才,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很大的成就,利国利民利自己,当然不局限于科学研究等特定领域,360行,行行出状元。这个标准符合国家和民众期待。但现实里太抽象,很难衡量,比如东海有些干的特别好的水晶大户,身价上亿,但上学成绩并不突出,我们也认可他的人生很辉煌。这个定性判断可以,不好定量,我们就知道就好,不用这个标准评价。
狭义的教育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放在今天就是高考的一本达线、升入985、211、双一流乃至清北等名校情况:
如果只看总量数据,东海的及周边县级单位,按照一本人数的笼统排名是:沭阳(2400+)、赣榆(2000+)、东海(1200+)、新沂(600+)、灌云(500+)、灌南(400+)。但如果结合人口及其他因素,则不能笼统这样说:
首先:生源的当地人口基础与生源流动因素影响巨大。先说沭阳,虽然2021年高考一本达线2400+,但需要考虑两个点:一是沭阳的人口基数大,户籍人口接近200万,这样如果按照人口一均摊,比率就下来了。另外,前几年,没有划片招生,沭阳吸引了大量县外优秀生源(学习差的学生,家长通常不会考虑异地择校问题,往往选择当地上学),我们了解到,外地去沭阳读书的孩子,既有宿迁当地的,也有新沂、灌云、灌南、当然也有少部分东海籍的学生。这些优秀生源大大提升了沭阳高考的一本过线总人数。谈到受益异地生源,赣榆就更明显了,赣榆每年一本过线人数当中,有超过两成是外地生源,主要是市区,也有两灌的,还有就是华杰民办学校,校长是赣榆籍的,基本上每次开会都要鼓励初三学生报考赣榆学校。还有2021年,海州的海宁中学的中考状元就没选择新海,而是选择赣中,原因就是海宁中学的校长是赣榆的,苦口婆心劝说,放弃新海,选择赣中。同时赣榆教育局通过各种方式杜绝赣榆生源流失到新海,2021去新海的生源当中赣榆籍的生源不到5人,比灌云、灌南和东海的数十人,可谓生源留存工作十分到位。东海作为百万人口的县,生源基础和赣榆相当,但对比赣榆的优秀生源流入,东海的生源总体上是:主体留存,但优秀生源流失有一定流失,流失方向主要是新海,少部分苏南及其他优秀高中。之前第一家大哥发过一张表,全县前10名居然只有三名留存,这三名学生最后是一个北大,一个南大,另一个也是985。反而去新海的,只有一个考的好一些,说明两点:东海的好生源流失厉害,二是流失到外地的,哪怕是去新海实验班,都不如留在东高培养。东海没有流入,只有优秀生源部分流失,所以高考结果自然处于现在状态,但好消息是:除了2021年开始,省里政策要求分区域招生政策,大大降低了优生流失率外,东高最近几年提前招收全县前100名的优秀学生,效果逐渐显现:只要全市统考,东高每次都有数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至于新沂,也是百万级别的县级市,为什么高考一本较东海差距大,除了生源流失,就是新沂的优秀高中少,沭阳有沭中和如东双子星,赣榆是赣中加海头和一中三校,东海除了东高,白塔在全市也数得着,二中这两年也在崛起,而新沂则只有一个一中,其他的学校最好的,所谓的新沂高级中学较我们二中还有差距,比石榴强不太多。没有内部竞争氛围,新设立的海门高中刚招生,效果如何还不好说。灌云、灌南则问题更多,人口基数少是基本问题,另外生源流失,拿出手的好学校只有一所,竞争氛围缺乏。
再者:师资力量。记得,2010年附近,苏北的各个高中都在学习东海高中教育先进经验,当时不仅一本达线人数、比率苏北领先,升入985,211乃至清华北大的人数也非常突出,平均一年3—5个清华北大。沭阳、赣榆都组织过学习团来学习,更不要说其他县了。为什么当时高考成绩优异,核心原因除了优秀生源都在外,就是东海籍的多年积累的优秀老师都在,但随着S汉洲、T桂芳、M一新等人的先后去南京发展,带走了相当比例的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的流失又让东海家长失去信心,新海钻了空子,把优秀生源(流失到新海最严重的是2014-2018年,2019年开始好转)尽数收入囊中,成就了新海,也让东海错失教育的大好局面。很多人会骂上述几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最核心的原因是东海在那几年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除了校舍陈旧外,最关键是把教师工资打折发(好像是发56%),同时,很多苏北县级单位也打折发,导致相当数量优秀教师流失苏南。在那几年流失潮中,沭阳和赣榆咬紧牙关,从财政里挤出来部分资源对教师进行补贴,有效阻止了很多教师流失,才有了今天所谓的沭阳和赣榆教育的名声,而名声在外,除了能保留优秀生源,还能吸引优秀外地生源,形成正循环。本身都是苏北人,孩子的智商没多大差别,优秀生源的此消彼长是高考成绩差别的直接因素。
幸运的是,在全县人民的呼喊下,东海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新局长很务实,为东海教育奔忙(经常跑乡镇督导,一跑就是一下午,有时忙的晚饭顾不得吃,一张菜煎饼就对付了—乡镇老师口述,非谣传)。还有就是加大优秀教师引入力度,用新招聘的研究生、本科生替代之前的民办合同教师。优秀教师队伍逐渐培养、壮大起来,大大恢复了之前教师流失的元气。教师综合待遇较前几年大大提升。当然也有问题,比如有消息说,教师基本工资正常发放,但绩效工资存在部分拖欠情况,希望东海政府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再拖欠教师工资了,再穷不能穷教育。
最后,是硬件设施:近几年,东海的教育硬件设施投入是历史空前的,非常值得点赞!基本全县的所有学校都在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青年教师公寓等,硬件设施好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对教育提升也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很让外地青年教师暖心的是青年教师公寓的建设,解决了住房问题,对优秀人才留存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抛开人的智商差别(都是苏北人,没有本质差别),教育的核心点无非:生源、师资和硬件三大项,东海的教育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在三点上整体都在优化,在提升 ,大家再给东海教育一些时间!相信东海教育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