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吧 关注:8,670贴子:33,197

【刑侦转帖】情绪心理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留给百度防吞
不知道吧里有没如果有的话就删帖吧。


IP属地:北京1楼2010-05-28 17:48回复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但能主导成败,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外貌。一个女孩长相很丑,因此,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不爱打扮自己,整天邋邋遢遢的,做事也不求上进。
          心理学家为了改变她的心理状态,让大家每天都对丑女孩说:“你真漂亮”“你真能干”“今天表现不错”等赞扬性的话语。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女孩真的变漂亮了。
          其实,她的长相并没有变,而是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她不再邋遢了,变得爱打扮、做事积极、爱表现自己了。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正在于自信心。因为她对自己有了自信,所以大家觉得她比以前漂亮了许多。
          也许有人说,我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怎样才能获得信心呢?心理学可以告诉你答案:从成功的回忆中建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可使你获得自信。当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并为自卑感所困扰的时候,你不妨从过去的成功经历中吸取养分,来滋润你的信心。你不要沉溺于对失败经历的回忆,要将失败的意象从你脑海里赶出去,因为那是一个不友好的来访者。失败不是人生主要的一面,只是偶尔存在的消极面,是人心智不集中时开的小差。
          人们应该多多关注自己的成功,仔细回忆成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看看当初自己是怎样成功的。一连串的成功,贯穿起来就构成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它会强烈地向你暗示,你原来是具有决策力和行动力的,你能够导演成功的人生。正如英国的罗伯?希里尔所说的:“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其他信心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整个生命都会瘫痪。”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自己轻视自己,别人才会轻视你。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坐票,只能买站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听上去这个办法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这个人就很好地利用了心理学当中的“杜根定律”,他相信只要自己耐心地去找,就一定能成功地找到座位。他自己解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他们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在上上下下的乘客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自信、执著、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的永久坐票。
    


    IP属地:北京3楼2010-05-28 17:49
    回复
      杜利奥定律:敞开心扉,拥抱热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乐观能够使人经常处于轻松、自信的心境,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分的苛求,对自己有恰当客观的评价。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失败时,常会看到光明的一面,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轻易地自责或怨天尤人。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的:“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这一观点被人称之为:“杜利奥定律”。
            一个人心态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决定了其生活是光明的还是灰暗的。为了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情绪特点,心理学家曾做过“半杯水实验”。
            一个人面对半杯水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另一个人则说:“我还有半杯水呢!”
            由此,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出来,这两人谁是悲观者,谁是乐观者。那个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的人悲哀于既定的现实,悲哀于那失去的半杯水。这样的人很容易沉浸在过去的挫折与失败中不能自拔,自然也就很难让自己快乐。而那个说“我还有半杯水”的人则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他觉得“我还有半杯水,而不是一点水也没有了”。当他这样想的时候,自然内心里是轻松和愉悦的。我们也很容易想到,这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乐观者,他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
            人所抱持态度的不同,不但能够对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还会在现实生活中主导事业与人生的成败。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因乐观心态而影响人成功的案例。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的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再夺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式游泳中竟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泳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担心:接连两次失金恐怕会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随后的五项比赛中竟接连夺冠。对此,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实验方式是在一次游泳表演后,毕昂迪表现得很不错,但教练故意告诉他得分很差,让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却因此影响成绩。
            通过教练对毕昂迪的游泳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学结论:乐观者面临挫折仍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乐观能使陷入困境中的人不会感到冷漠、无力感和沮丧。乐观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更容易转败为胜。
            其实,毕昂迪的天赋并不一定比人强多少,之所以他能够在比赛中屡屡获胜,就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坚定的心,有着非常良好的心态。即使自己在前面的比赛中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他后面的发挥。这就是毕昂迪的过人之处。由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了。我们大多数人在智商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心态的不同。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在于他们有热情积极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举世闻名的成功学及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IP属地:北京4楼2010-05-28 17:50
      回复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暴热的天气热得人受不了。她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因为她住的地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在这样的环境里,塞尔玛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数日后,她接到了父亲的回信,信上只有简短的两行字。而这短短的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父亲给她写了什么呢?父亲写给她的是这样一句话:“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此后,塞尔玛开始热情地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几百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海螺壳……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塞尔玛的变化。事实上,沙漠没有任何的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是她心态的转变,是她对生活燃起的热情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重燃的生活热情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她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高度乐观、满怀热情的人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质: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不会满腹焦虑,不绝望抑郁,不会抱持失败主义;能自我安慰,知道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部分。而相比较而言,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之于个性上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个人对此无能为力。心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失去热忱,精神状态不佳的话,那么,他的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在焦虑、生气、抑郁、沮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有效地接收信息,或妥善地处理信息。情绪沮丧的悲观者会严重影响智力的发挥,因为沮丧悲观的情绪压制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思维瘫痪。作家拉尔夫?爱默生说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杜利奥定律”的精髓:“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热情像糨糊一样,可让你在艰难困苦的场合里紧紧地粘在这里,坚持到底。它是在别人说你‘不行’时,发自内心的有力声音——‘我行’。”
              审美疲劳:“我出来买酱油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该有个“度”,“好”的说多了让人烦,好的“看”多了也可能让人烦。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干事业,都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你懂得领悟、懂得创新,才不至于让你陷于别人所诟病的“审美疲劳”当中。
              在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下,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学现象,那就是“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指在生活中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
        


        IP属地:北京5楼2010-05-28 17:50
        回复
          心理学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该有个“度”。“好”的说多了也让人烦,好的“看”多了也可能让人烦,不信你问问那些家有美妻的“花心大萝卜”。就算他的妻子天生丽质、如花似玉,但看久了,他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偏偏要到外面拈花惹草,美其名曰:“家花不如野花香。”
                现代心理学还提醒我们,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干事业,都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你懂得领悟、懂得创新,才不至于让你陷于别人所诟病的“审美疲劳”当中。
                巴纳姆效应:不要被别人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对于这点,有位心理学家特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个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别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之极。
                下面就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既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人们都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看到别人怎样,自己潜意识里面就觉得自己也该这样,你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意识上的偏差,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没有主见受他人影响。
                因此,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做一个受别人暗示性不强的人,意志坚定。
                有一次,我去药店买药,药店里的人怒气冲冲地把药拿给我,我还是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那个人并没有给予同样的回报,还是给了我一个臭臭的表情。同行的朋友很气愤,觉得我不该给卖药的人好脸色。
                回去的一段路上,朋友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不觉得刚才那个人阴着一张脸,太让人生气了吗?”
                我笑着对朋友说:“我何必让他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
                我觉得快乐与否都该由自己来决定,何必让别人操纵自己的快乐呢?如果只因为对方不友善的回应而自己生闷气,那是多么的不值得!
          


          IP属地:北京7楼2010-05-28 17:50
          回复
            也许,打破“巴纳姆效应”并不容易,可是做许多事情时,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就放胆地去做吧!并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反而会让自己裹足不前,因而错失许多该做的好事。
                  作为社会上的人,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他人的话语、言行给我们一些影响,我们可以接受乐观的抛弃悲观的,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无礼上。学会调节自己,学会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一些事情和事物。
                  心理学家也给我们打气,他们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保持冷静,看待事物就比较客观,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容易被他人左右。
                  保持冷静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数数法或者深呼吸法,当你和别人快发生争执的时候,当你要发怒的时候,当你听到奇怪的言论的时候……首先你要在心里默默地从一数到十,让自己平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想如果自己情绪焦躁、发怒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改变事实等问题,当你想明白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你就是一个不受他人影响的人物了。长此下去,你也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强者,遇事从容不迫、坚强有力。这里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挑战“巴纳姆效应”快乐的成功者!
                  阿Q精神:不要总是生活在过去的痛苦中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并非人人都不快乐。快乐也不依赖财宝,有些人只有很少的钱,但终日笑口常开。有的人家财万贯,却总是生活在痛苦中,人们能否一生都保持快乐,愉快地生活,有时候需要知足一点、阿Q一点。
                  生命就是不断受到伤害和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受到伤害和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经历了最残酷的打击之后,还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
                  生命的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人生是由艰难、困苦、磨难与挫折之珠串接起来的珠环,每克服一次艰难、困苦、磨难与挫折,就会在生命中增加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们的生命也会增色不少。
                  因此,人生的旅途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才更能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丽。
                  当然,当遇到苦难无法排解时,你可以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它转移走,也就是说,对迎面而来的情绪烦恼,我们可以避而退之,不去想它,不去接受它,而是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又能产生愉快体验的事情。
                  比如,听音乐、踢足球、打篮球等,用愉快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时间,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淡化心里的烦恼。转移讲的是时空转换——此时此地遇到的烦恼,要换到彼时彼地来消释。
                  转移还要讲心理的转移,遇到了难以解脱的烦恼,不去想,不去强化刺激自己的情绪,而是把自己的思绪硬性拉开,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来说,当您感觉到自己被痛苦缠绕时,主动去参加体育、文娱等集体活动。
                  这些活动由于随着生理机能和血液循环的加剧,人的心理也会随之开放,这样就更有利于您把不良的心绪宣泄出去,当然也可以和谐人际关系之后,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您,使自己在融洽、关爱之中淡化或消除痛苦。
            


            IP属地:北京8楼2010-05-28 17:51
            回复
              当您感觉到痛苦时,不妨在心中不断地默念:“这是心理垃圾,我必须清除。”“我生活在当下,过去的东西是不会影响我的。”“我不该痛苦”“痛苦是有害的”“我讨厌痛苦”等。这样反复多次的默念,能克服心中痛苦的不良情绪。
                    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很多时候我们一路走来都背负着过去的成长伤口,带着旧伤面对着自己的内在与未来。这些过去成长的负面包袱有时真的会将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心地比较善良、资质与层次高的人懂得宽恕与原谅,宁可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磨炼,甚至是当作忍辱的功课。
                    但有的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不能自我开解,当一个人的内外压力统合远大于或小于个人自我强度时,他的心态就容易陷入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当中,此刻自省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被过去扭曲与诋毁的记忆所捆绑住了,就会导致身陷其中而无法脱身。基于这种认识,心理学家甚至建议人们有时不妨阿Q一下——假装快乐、假装幸福。
                    而事实多半也支持了他们的“馊主意”,向阿Q学习的人大都改变了心境、改善了业绩,也随之改变了命运。
                    我们来看一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案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正在独立负责一项新塑料的研究。一天,意外事故突然发生了:实验的设备爆炸,昂贵的实验设备和厂房全部都炸毁了。所幸的是,那位工程师当时没在现场,幸免于难。然而当他面对一片狼藉的现场时,精神几乎崩溃。他伤心透了,他想这项研究是由自己来负责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故,责任只能由自己来承担,不单是要承担巨额的债务费用,自己在通用公司的梦想也因此结束了。更为严重的是,以后还有谁再相信自己呢?他在极度沮丧的心情下与通用总部派来调查这次事故的高级官员进行了谈话。
                    这位官员问:“我们在这次事故中得到了什么?”
                    工程师沮丧地回答:“由此看来,我当初的实验方案行不通。”
                    “这就好,我们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实验室炸毁了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什么结果也没得到那才是最可怕的。”调查官员平静地说。
                    令工程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重大的事故就这样解决了。这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他告诉自己要忘记过去的失败,重新再来。此后,他不再去想爆炸的实验室,不再沮丧,他继续进行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工程师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后来带领通用电气公司实现飞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韦尔奇之所以能够在重大的人生“灾难”后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痛苦走出来,抛开了心理的负担,全力以赴去做新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能迅速从各种失意中走出来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各种艰难的环境,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感恩心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心理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于是,一个人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
              


              IP属地:北京9楼2010-05-28 17:51
              回复
                世界上每个人在其生命中都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就以我们自身为例,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你首先是要在父母的精心哺育呵护下才能一天天健康成长。当你慢慢懂事,需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时候,又会有很多老师给你灌输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当你碰到了困难,还会有不少小伙伴热心地帮你排忧解难。当你一天天成长,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时候,自然也免不了接受别人的帮助……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想所有善良的人都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应该感恩很多: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以及社会上所有给予过我们关怀和帮助的人。
                      有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富翁,他想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他就给山里的村长写了封信讲了他的意思。村长马上回信告诉他很多孩子的名字和地址,富翁收到后,给每个孩子都寄了本书,书上有他的签名和地址。
                      然后他就在家静静地等,他的子女很不理解地问:“爸爸,你这么有钱,为何不每个孩子都资助,何必在这里等呢?”富翁说:“我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要给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直到新年过后,有个孩子回信了,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谢意。结果富翁就资助这一个孩子,富翁后来告诉他的孩子们,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就无法要求我来资助。对于懂得感恩的人,为他们付出再多我都觉得值得。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富翁作为赠与方不应该抱着希望受助者感恩的心态,只要感到自己为社会付出就行了。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我们这个社会历来讲知恩必报,讲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所以受资助者应该心存感恩之心。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对于生活心存感恩,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比抱怨更重要的是自己为改变这一切做了哪些努力。感恩之心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蛮横,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可以逐渐原谅那些曾和你有过结怨甚至触及你心灵痛处的那些人,会使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宏远。
                      人的一生,谁都会遭遇到挫折、失败、不公正的待遇,很多人因此喜欢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角色上,难以自拔。但是当苦难过去,我们回头审视过去种种的不幸经历时,我们就能感恩是那些苦难帮助了我们成长。其实,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逆境是为顺境做底色,而顺境则是对健康走出逆境的人的奖励。
                      逆境中感恩,是感谢我们没有处于更糟的境地,环顾世界,一定会有比我们处境更糟的人;逆境中感恩,是感谢逆境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最值得珍惜;逆境中感恩,是感谢它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相,学到了更多生存与生活的知识;逆境中感恩,是感谢我们自己仍然心存善良与美好。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忠实的支持者,我们也应该感恩自己,在我们用自我苛求的剪刀不断挑剔自己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多年来,你“自己”为你所付出的一切,“你”绝不只是你自己获得成功的工具。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为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喝声彩。
                


                IP属地:北京10楼2010-05-28 17:51
                回复
                  本来在外人眼中两个人是天作之合,不仅有共同的志趣,又同是一起生活互相帮助的伴侣,谁也想不到他们之间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而悲剧的源泉,却仅仅是因为男作家的嫉妒。
                        可怕的嫉妒,可以夺走相濡以沫的感情、夺走宝贵的生命,还可以夺走美好的前程。
                        张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今年大三,学的是历史人文学科。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很愿意帮别的同学的忙,而且为人热情、大方,性格很开朗。所以他和班里的同学,和各个学科的老师的关系都很融洽,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印象也很好。提起他来,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由于在这所名牌大学里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张华虽然成绩很不错,但在这个“精英”云集的集体中,他并不是显得很突出,慢慢地,张华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受不了看到别人比他出色、比他强。老师表扬其他的同学,他的心里就酸溜溜的,认为那个同学做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看到别的同学家境富裕,心里就嫉妒,并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他看到别的同学拿了奖学金或是提为大队干部,就嫉妒得连觉也睡不好……
                        张华有一个同学,和他是同乡,两个人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而且又是同一年考进大学,所以张华就特别注意他,总是暗地里和他比较。那个同学上了大学以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后来还被选为班级干部,这下张华的嫉妒心更盛了,就总是认为老师对他有偏爱,所以才让他做班干部。渐渐地,由于张华的嫉妒心态不断升级,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由学习转到了自己这个同乡的身上。他总是关心他的一举一动,想抓住他的把柄,向大家宣布他不如自己,到处说这个老乡的坏话。同学们开始有点儿讨厌张华了。
                        为了把自己的老乡比下去,在竞选班级骨干的时候,张华居然暗地里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选举结果只有一票,而且是他自己投的。
                        老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张华自认为比不上他,但由于嫉妒心作祟,张华居然在考试的时候作弊。接连两场考试,张华的作弊都没有被发现,张华很得意,以为这次一定能超过这个老乡同学,然而就在第三场考试的时候,他作弊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监考老师对他说:“前两场考试我就注意你了,想给你次机会,希望你有所收敛,结果你居然连续三场都靠作弊来应试。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行为了!”张华当场痛哭流涕地求老师放过他这次,但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经过研究,学校的教务处作出了开除张华学籍的处分决定。就这样,张华因为自己的嫉妒和攀比,害的自己失去了在大学里继续学习的资格。
                        从张华的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嫉妒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不良心理。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会迷失心性,无视道德,身心被残害,最终导致思想偏激,行为极端,酿造恶果。一味地沉浸在比较和嫉妒中,思维会紧张,人会感觉很累,并且就像张华那样毁了自己的前程。
                        妒嫉是由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引起的偏激反映,引发妒嫉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克服的办法却是很简单也很直接的,只要能够对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稍做调整就会发现,嫉妒别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对于别人的嫉妒,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和虐待,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折磨。
                  


                  IP属地:北京12楼2010-05-28 17:52
                  回复
                    嫉妒心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伤害的,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别人,不如增加自己的本领和修养,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行时,自己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别人也会尊重你、信任你!
                          刚柔定律: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困惑不顺乃至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有的执著。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做好了“放下”的学问,才能收获到人生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对待成功,很少有人宠辱不惊、淡然受之;对待失败,也很少有人能否潇洒一笑,拿得起放得下。
                          这时,如何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心态,是一个人生存本领的体现。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无论是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采取百折不挠、始终如一的态度,这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但是,这样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凡事必须勉力为之,苛求结果。生命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人生中,很多事情应该懂得放下。如果太执著,作茧自缚的就会是自己,就像这个故事中的蜘蛛猴一样——这是一种个头很小,大约十几厘米高,生活在亚马逊密林中最高的树上的蜘蛛猴,多年来人们一直想捕捉蜘蛛猴,有一位土著人想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他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当人离开后,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把手伸进瓶里抓住花生。握住花生的拳太大,手拔不出瓶口,于是蜘蛛猴就成了猎物。把它带回家后,蜘蛛猴仍然攥着瓶里的花生不放手,它就是不肯丢下那一粒花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长的,学会“放下”,正是掌握丢弃不必要东西的技巧。毕竟,我们要给自己的思想经验腾出更大的空间去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
                          一般来说,压力并不一定和职位、财富成正比,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说不,拿得起、放不下和事事要求完美的人。心理学家称,要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后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缓急,然后时间就不够,有压力的情况下,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样就会怀疑自己,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产生对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绪,沮丧和忧郁的情绪就会趁机冒出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的心灵,如果记挂太多,也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放下该放的事,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对于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人生来说,放下是为了更好地进取,当你放下自我,舍弃拥有,你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充实、品味收获的喜悦、拥有创业的荣耀……你得到的将是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跨越,当然,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放下的同时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成为现实。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138个年轻人共做一件事情,让一半人把自己的事做完,另一半人中途停止。几小时后,那一半中途停止的人对没完成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说明,当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时,人们便会对这件事情长期地放不下心。严重点说,如果人的这种担心得不到很好的调适,便有可能走向一种极端,会过分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不顾客观的条件和自身的能力一味地硬干下去,以致自己走入死胡同,生命变得又累又枯燥,生活也会变得十分乏味。
                          一个做事伸缩有度、游刃有余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把生活打扮得五彩缤纷;而一个不顾客观条件、拘泥于“非把事情干完不可”的人,会活得很紧张、很狭窄、很累。不必苛求完美做永远不想放下的人,这样的人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永远不能放下的人,未必有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
                          因此,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吧!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天依然是那么的蓝,草依然是那么的绿,明天的朝阳正等在你的窗前呢!
                    


                    IP属地:北京13楼2010-05-28 17:52
                    回复
                      By http://tieba.baidu.com/f?kz=740891149
                      最后,残月在此祝大家心情愉快!
                                                       May. 28th 2010


                      IP属地:北京14楼2010-05-28 17:53
                      回复
                        回复:15楼
                        Thanks


                        IP属地:北京16楼2010-05-28 17:59
                        回复


                          17楼2010-05-28 18:18
                          回复


                            18楼2010-05-28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