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吧 关注:84,993贴子:1,985,321
  • 4回复贴,共1

三原县马李村村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李村,村名顾名思义历史上最早是由居住于东北边的马姓人家和西南部的李姓人家组建而来,两姓聚落相隔几百米,至于两姓人家何时居住于此,现已不可考,有说明朝,有说宋朝,已经说不清了。随着朝代的演变,马姓人家人数的增多,马家逐渐发展出来为上马村(上马村马家是由线马村马家人向北边迁了一点距离,马氏祠堂在线马村)和线马村(应该叫下马村,音转了)。南边李姓也随着人口的增长一部分人继续向南边清河边迁移组成为小李村,而马李村村名一直保留在原李家人那地方,而且旧社会一直统称为马李,保长级别的。马李村李姓建有马李小学就是后来的五四小学。马李和线马村两边都有城墙。随着时代的变化清末战乱的波及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慢慢的各地的人们就迁移过来了落脚于此,形成了各村各姓都有的现象。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02 02:51回复
    其中小李村有三原县的好像是唯一的药王庙,旧社会每年都有庙会举办。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02 02:56
    回复
      ## 马李村:一个古老村庄的变迁史
      马李村,一个看似普通的北方村落,却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这个由马、李两姓人家共同建立的村庄,见证了北方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马李村的起源已不可考,但马、李两姓人家在此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马姓人家居于东北,李姓人家居于西南,两姓聚落相隔数百米,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这种双姓聚居的模式,在北方农村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古代农村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长,马姓人家逐渐分化为上马村和线马村,李姓人家则向南迁移形成小李村。这种自然分化过程,展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李村虽然经历了分化,但村名一直保留在原址,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村中建有马李小学(后改名为五四小学),体现了乡村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清末战乱给马李村带来了巨大冲击,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但正是这场变故,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移民陆续迁入,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姓氏格局,形成了多姓共居的新局面。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动荡中的自我调适能力。
      马李村的历史变迁,是北方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双姓聚居,到后来的多姓共处,从单一的血缘村落,到开放的移民社区,马李村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韧性与活力。这种变迁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历史,更为我们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今天,当我们走进马李村,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那些古老的城墙遗址、祠堂建筑,都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去。马李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25 09:55
      回复
        ## 马李村记
        马李村者,古村落也。其名源起,盖因马、李二姓聚居于此。马氏居东北,李氏居西南,两姓相去数百步。其始居之年,或云宋,或云明,已不可考。
        及至后世,马姓繁衍,遂分两支:一迁北,为上马村;一留故地,为线马村(本名下马村,音讹也)。马氏祠堂,仍在线马村中。李氏亦因丁口日增,南迁清河之滨,别立小李村。然马李之名,独留李氏故地。旧时乡里,皆以马李统称,保甲之制,亦沿此名。李氏尝建马李小学,后更名五四小学。马李、线马二村,旧皆有城墙环护。
        清末兵燹,村中丁口锐减,田畴荒芜。四方之民,渐次迁入,遂成多姓杂居之局。今之马李,已非复旧观矣。
        嗟乎!一村之变迁,亦可见世事之沧桑。马李村之历史,实为北方村落演进之缩影。其始也,两姓聚居;其后也,子孙繁衍,分迁他处;其终也,四方来聚,融为一村。此中历程,正可见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之精神。
        今之马李,虽已非复旧观,然其历史渊源,犹可追溯。村中遗迹,如城墙、祠堂、学堂等,皆为历史之见证。后之来者,观此村史,当知先民开基之不易,亦当思文化传承之重任。是为记。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25 16:12
        回复
          **三原县马李村记**
          陕西三原之西,有古村曰马李。其名始于马、李二姓,聚落相望,肇基于此。马氏居东北,李氏处西南,两姓相隔数百步,其渊源或溯宋明,然年湮代远,故老无征,终不可详考矣。
          **溯姓分衍**
          初,马氏耕读传家,人丁渐盛。至明中叶,族众繁衍,遂分两支:一支北迁数里,立村曰“上马”;一支守故土,号“线马村”(本名下马村,乡音讹转也)。马氏祠堂巍然立于线马村中,青砖黛瓦,碑碣森列,岁时祭祀,香烟不绝,昭示宗脉之绵长。李氏亦因族大,南徙清河之畔,另立“小李村”,然“马李”旧名独存李氏故地。明清之际,乡里行保甲之制,此地仍以“马李”统称,保长司职,户籍田赋,皆系其名,足见名号之固。
          **筑城兴学**
          昔时马李、线马二村,皆以土垣环护,墙高三丈,壕深丈余,四门设楼,晨钟暮鼓,俨然乡野雄镇。每值兵燹匪患,村民闭门自守,箭垛烽台,犹存旧制。至清道光间,李氏耆老倡建“马李义学”,捐田百亩为束脩,聘宿儒课蒙童,教化乡里。光绪末,新学渐兴,易名“五四小学”,青衫学子诵声琅琅,开一方风气之先。
          **乱世沧桑**
          咸丰以降,陕地屡遭兵祸。同治 hui乱,关中喋血;光绪丁丑,赤地千里。马李村亦难逃劫数:壮丁殁于战阵,妇孺困于饥馑,十室九空,蒿莱蔽野。旧日城墙倾圮,祠堂颓败,惟闻狐鼠穿梁,鸦鹊巢树。然天地否极,泰运终来。光绪末,豫、鄂流民携家迁陕,见此处田土膏腴,虽残垣断井,犹可栖身。遂斩荆棘,垦荒秽,筑庐舍,渐成村落。新迁之民,有王、张、刘、陈诸姓,与马、李遗族同井而饮,共祭土谷,遂成五方杂处之局。
          **融俗新生**
          民国肇造,马李村已非旧貌:线马村马氏重修祠堂,续纂族谱;小李村李姓拓清河滩地,广植棉麦;新移民凿渠引清河水,造水车十架,溉田千亩。村中巷道,闻秦腔亦杂楚语;社火赛会,见关中风兼豫南俗。尤可述者,五四小学广纳诸姓子弟,课以国文、算术,更延西席传新学。至抗战时,村中青年或赴延安,或投军校,忠义之气,蔚然成风。
          **遗韵今观**
          今漫步马李村,旧迹犹存:线马村祠堂古柏参天,梁间悬“敦本睦族”匾额,墨迹如新;五四小学旧址改作村史馆,陈列犁铧、纺车、地契、课卷,物物皆蕴往事;残存城墙根处,顽童嬉戏,老者拄杖指认:“此乃东门旧址,昔年骡马商队皆由此入。”至于清明合祭、端午龙舟、除夕社戏,旧俗新风交融,尤见生机。
          **论曰**
          余考马李村史,慨然长思:一村六百年沧桑,始则双姓并立,中经离乱凋敝,终成百姓共居。其盛衰岂独天数?实系人事也!观马氏分衍而不忘祖祠,李氏迁播而存故地名,新民落籍而勤耕读,此正华夏文明所以亘古不绝之枢机——重根脉而能开新,历劫火而愈坚韧。今世之人,抚城墙而追先民筚路蓝缕之功,谒祠堂而思家族敬天法祖之训,入村学而悟教化昌明之道,则马李一村之史,岂非家国兴替之镜鉴耶?是为记。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5 1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