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9贴子:181,932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王熙凤是个“破落户”,做了强匪,就如同破落户白手起家呀。李岩是个文武全才,为什么“目不识丁”呢,李岩也会武功但也没把王熙凤写的会上墙入地呀,文学上的加工而已,为了突出宝钗和探春,不过凤姐的那一句“一夜北风紧”可是得到崇祯帝的夸奖哦。凤姐和贾宝玉在书中也是很亲密的,车则同车,心则同心,处处照顾贾宝玉。年龄比宝玉大,可能李岩的实际年龄要大些。为什么宝玉不姓王呢,这就跟黛玉不姓贾一个道理,是作者的特殊安排,为了让他们形成配偶条件,可能经过作者几次反复修改而最终定型。不然就体现不出黛玉的孤苦凄凉,而宝玉作为男生就外戚不得入贾府内宅。书中还有一处有大改的痕迹,那就是贾元春与贾惜春在家族中的关系,起先应该是贾元春是宁国府的,贾惜春是荣国府的,可能考虑到省亲必须在荣国府,所以关系对换了一下反复修改过。与宝黛对换一样,这两处是对结构做了大改的地方。


IP属地:上海165楼2022-04-30 10:18
回复
    唉,怪不得贾母会说家贼难防,果然是一窝贼!史书中一直将他们写成流贼、剧贼、盗贼,阉党为奸臣,叛臣为贰臣。看来李岩和红娘子的风月事在清初人眼中也是相当出名的,不亚于吴三桂和陈圆圆这一对。这样四大家族完全可以确定了,史湘云就能确定是张献忠了:
       贾家—— 明朝利益集团
       王家—— 大顺国集团
       薛家—— 大周国集团
       史家—— 大西国集团

    左边李岩,右边红娘子。1980年版本连环画

    上世纪的连环画,找回逐渐被遗忘的记忆。宝玉在送葬路上与村姑二丫头的一段奇遇,最后见到她时,宝玉的神情显得非常异样。很有可能就是巧姐这个红娘子将来的写照,巧姐判词中的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可能就是红娘子最终结局。红楼梦与历史的交汇其实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环境走了样罢了,与明末相关的电影有这样两部:
      《双雄会》拍摄于1984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故事。
      《红姑寨恩仇记》拍摄于1988年,红娘子和李岩的故事,因李岩记载不明,电影中称霍公子。


    IP属地:上海166楼2022-04-30 10:22
    回复
      红楼梦里给钱谦益的评价是“虽善无征”,给李岩的评价就是“江郎才尽”,成语江郎才尽是一个典故,这典故也就写在小说情节王熙凤的梦里。第七十二回凤姐梦见有人夺锦,“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表面内容是指元春,隐含内容就是皇太极来夺锦,锦解释为锦绣文章,李岩的锦绣才华,“都知爱慕此生才”。表达李岩失去了这锦绣才华后,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如何能保住大顺的天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江郎才尽的典故:南朝的江淹,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长大以后,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此成语出处,钟嵘的《诗品》,更多内容查百度百科。红楼梦的梦境写的很有特色,如此颠来倒去的混淆现实与梦幻,小说里的世界才是梦境,而这故事里的梦又显得那么真实。因为在梦里看到了真相,所以说又不是咋们家娘娘,不再是明朝的人,此前皇太极已经称帝。


      IP属地:上海167楼2022-04-30 10:23
      回复
        第五十四回听评书那回,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这凤就是李岩,鸾就是红娘子,这就是在掰李岩和红娘子的风月事了。“残唐”影射残明,“有一位乡绅”,正是李岩父亲退隐后的真实身份,“名唤王忠”,李岩确实是忠于李自成这个“王家”的。女先儿道:这公子名叫王熙凤,这就把凤姐跟这故事联系起来了,是作者有意的编排,李岩被称作李公子对应王公子。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写凤姐目不识丁的原因,不然就太明显了。 “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雏鸾”这雏字写的也相当明显,明显就是在说小巧姐嘛,李岩与红娘子年龄相差二三十岁。如此明显我都替作者捏一把汗,可能作者也意识到了,所以让老祖宗出来打了一大段马虎眼,也凑热闹的说:那大族人家的千金小姐哪有这么不知羞耻的就跟男人在一起了啊。红娘子可不是什么大家闺秀,那可是山大王,嘿嘿。接着又说“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这段把李岩的真实信息说的也太详细了,才子做了贼寇。接着老祖宗又开始掰了,骂编书的自己不如意,他也想要一个佳人,编了出来取乐。可以注意到这情节作者是实写一下乱扯一下,忽现忽隐的如此起伏多次,精彩极了。李岩看老祖宗如此调侃他,坐不住啦,也调侃起老祖宗来了,做总结性的发言:“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 “两家话”“两朵”“各表一枝”重重叠叠的提点啊,这观灯看戏的人就是读者,这曹雪芹实在是太坏了。“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这就是在说作者从这本小说开头一直掰到现在,从天启朝一直掰到崇祯朝,《掰谎记》就是红楼梦的歪名儿。红楼梦整部书也就是在一言两话,而小红那一张口说四五门子的话就更厉害了,读者一定会晕头转向吧。


        IP属地:上海168楼2022-04-30 10:23
        回复
          第七十二回,书中有王熙凤最最神奇的一句话,史家用阿房宫作比,王家就更了不得了,何以见得,看凤姐说过的话。手指贾琏呵斥道:“真是笑话!把我们王家的地缝扫扫,也够你们贾家吃几辈子了!”从表面看,这口气大得简直没边儿了。现在就很容易理解了,注意“地缝”二字,指什么?一般人都会写成角落、床下、箱子里等等,谁会说地缝呃!大族人家园子和堂屋里哪会有什么地缝!这又不是上演世界末日灾难片。好了,公布答案:这就是在说皇家大墓呵!!要知道宋代以前长安、洛阳一带就是皇家陵墓必选的去处,几乎没间断过。秦汉唐这些强大的时代包括春秋战国,这得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古董文物埋在地下,完全无法估量。只是一个莫高窟扫出来的就已经震惊了地球,仅仅是扫出了兵马俑,地球又震惊了一次。李岩为了筹措军需资金参与盗墓活动不是没有可能,书中这句话不得不让人想起史书中的李自成盗掘朱家祖坟。凤姐这句话真的成了笑话! 这又是一张嘴说两家话的滋味。


          IP属地:上海169楼2022-04-30 10:24
          回复
            史湘云篇
            史湘云影射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1630年开始起义,比李自成晚一年,所以比贾宝玉小一岁。张献忠崇祯十六年(1643年)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这可能就是湘云得到小金麒麟,大喜之日。1644年11月16日,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张献忠这个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相当憨的一个人,而且也是个很有趣的人,民间有他许多趣闻,如俚语“张家长,李家短”就是他发明的,用来形容搬弄是非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史湘云咬舌子的一段情节来,意思就是嚼舌头,搬是非。再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从他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而来。还记得湘云大吃大嚼鹿肉那回吗,她说“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对比下来前后两句滋味是一般无二。


            IP属地:上海170楼2022-04-30 12:54
            回复
              至于文采方面倒是应该跟凤姐互换一下,这点作者挺奇怪的,不过以诗才论武学倒也说得过去。“湘江水逝楚云飞”,张献忠曾经出川攻占了襄阳,又打到了山西,攻下了湖广一带,期间发生的故事很多吧。有传说张献忠吃了楚王朱华奎,李自成吃了福王朱常洵。楚王朱华奎所在的武昌是武汉东南的武昌区,楚王被张献忠投入江中,这条湘江就是鄱阳湖水系的长江支流。他的传说中还有“千船沉银”之谜,成都民间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就是说的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IP属地:上海171楼2022-04-30 12:57
              回复
                史湘云醉卧芍药圃,芍药花在古代也被用来赠别情人或友人,古代情人将别离时,为什么赠以芍药?崔豹回答说“芍药又名‘可离’,因此离别时用它赠人。”后以赠芍药作为爱情或离别的典故。以此可以试想一下作者对张献忠这个人物的情怀,那种离别的怀古之情。还有,湘云是在花丛中,也就是张献忠在众花拥捧之下,而且是醉卧,真是风流潇洒之极呀。


                IP属地:上海172楼2022-04-30 12:58
                回复
                  如此看来,红楼梦中的所谓定情之物蒋玉菡的茜香罗联系到花袭人,史湘云的金麒麟联系到卫若兰等等,这些个缘分不是联姻而应该是连宗。而且书中还有两个角色的名字,贾琏,贾琮,加起来就是连宗二字。庚辰本回末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史湘云确定隐射张献忠后,那卫若兰可能影射李定国,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之一,在张献忠死后继承他的遗志联明抗清。脂本中有批文“惜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这并不是说后四十回迷失,只是在说卫若兰射圃一段情节文字迷失,大概也就半回内容的样子,不要扩大理解成后四十回。


                  IP属地:上海173楼2022-04-30 12:59
                  回复
                    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环篇
                    “三春”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影射明季的三个连续政权——弘光帝朱由崧(1644―1645)、隆武帝朱聿键(1645―1646)、永历帝朱由榔(1646―1683)。这明季三帝只是从人物名字上便能看出朱聿键是所谓的庶出,因为由字辈为嫡传子孙,所以跟探春的庶出完全匹配上了。鲁王朱以海和隆武帝两个人同为疏宗,也就是小说中写的“庶出”。1645年当弘光帝被清朝俘虏之后,鲁王政权仍旧沿用弘光年号,此时,他们并不知道隆武政权在福建成立的消息。之后鲁王一方得知隆武帝称帝消息,并未立即退位归藩。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为争拥立之功,自然都紧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顶各自的招牌,最后竟闹出互杀来使的事情。所以小说中探春和贾环的感情关系确实很不好。那为什么探春又要对贾宝玉这个李自成那么好呢,因为之后农民军归顺隆武,隆武帝对其多有褒奖,赐封其“忠贞营”。贾环用烫蜡攻击贾宝玉,反过来看,鲁王攻打李自成有何不妥呀?1662年,朱以海在金门病逝,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贾环的丫鬟彩云,有可能影射的是张煌言,一心一意辅佐鲁王,书中彩云对贾环的忠诚有那么一段情节,令宝玉感到钦佩。弘光政权失败后,他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1664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谥号忠烈。朱以海父亲是鲁肃王朱寿镛,而朱聿键的父亲是唐裕王朱器墭,那赵姨娘也可能是郑芝龙郑氏家族,是大海盗头子出身,隆武帝虽为英明之主,却一直为郑氏家族集团所架空。薛宝琴的诗句“三春事业付东风”,迎春、探春、惜春的事业为东风所毁,东风也就是满清皇太极。“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与满清火并争斗。“三春过后诸芳尽”,这三个势力败了以后,残余的力量便逐渐消失了。迎春的丫鬟司棋可能就是影射史可法,史可法有催要粮草的记录,即司棋大闹厨房。被撵出大观园就是从南京派往扬州守城,守扬州时有手下将领背叛投降清军的记录。朱由崧最后被俘后,被折磨致死。唐王朱聿键,于1645年在福建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灭亡。隆武帝是三个政权中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就是探春,因此在书中情节探春掌管大观园时有了一段景气的时光,探春别号蕉下客,因为福建多芭蕉。书中的“南安郡王”不是难安,可能是反读,安南国,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或者南安郡王也可能指豫亲王多铎,至于到底是哪样就不深究了,已经超出我能力范围了。隆武政权去了之后,朱由榔的永历政权成立,朱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随着形势恶化,满清已经占据大半中国,内又有大臣与太监们的贪腐,群臣之间意见分化,皇帝为了抗清为了生存东奔西跑,一片乱象,书中第七十四回下半回,有一段精彩的骂战,惜春说了那样一句: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惜春的植物属性莲藕,雅号藕榭,终陷淖泥中的命运。惜春说的那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作者这样写就意味着朱由榔是见证了剃头制度的最后一个明朝皇帝,至于他最后有没有以出家来避难,就不清楚了,史料中朱由榔逃入缅甸避难,最后被抓捕回云南,被吴三桂部将杀害。


                    IP属地:上海174楼2022-04-30 13:57
                    回复
                      关于探春的一句话 “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找探春要更多的银子,探春说了这样的话。 二十四个月,这就跟惜春画画要两年等同起来看了,跟母蝗虫有关,也就是在影射农民起义。探春说的这句就在讽刺,说赵姨娘的兄弟难道还比得上刘宗敏跟随李闯王做过几天皇帝的不成?!不仅讽刺她兄弟也是讽刺刘宗敏,一语双关,因为刘宗敏是在京城向明朝群臣索取过很多银子的人,是大顺朝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人。接着也是一句讽刺语“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自然说的是焦大,至于焦大这个人物我没去过多细想。


                      IP属地:上海175楼2022-04-30 13:57
                      回复
                        李纨隐射的是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及第,后为东林魁首。贾兰应该隐射的就是柳如是(1618年―1664年),秦淮八艳之一。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1641年,五十九岁的钱谦益迎娶了二十三岁的名妓柳如是,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相差三十多岁,可能就是为什么书中安排一老一少这种组合的原因,跟凤姐和巧姐儿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1664年钱谦益去世,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IP属地:上海180楼2022-04-30 15:22
                        回复
                          既然李纨影射的是东林魁首钱谦益,那么那些吃酒赌钱的老妈妈们可能影射的就是魏忠贤的余党,三个镇山太岁清查阉党余孽,“清君侧”历史事件。李纨看不起妙玉为人,是不是陈圆圆得罪过钱谦益呀,这种小圈子里的故事就很难知晓了。


                          IP属地:上海181楼2022-04-30 15:22
                          回复
                            秦可卿、香菱篇
                            秦可卿影射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宸妃(1609年-1641年),宸妃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蒙古名为乌尤塔。天聪八年(1634年)时年二十六岁海兰珠入清宫,海兰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无考。比她妹妹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晚嫁皇太极九年,没有史料记载海兰珠二十六岁之前的资料,这可能就是书中没写秦可卿来历的原因吧。秦可卿被贾家人极力赞扬,这位妻子贤淑文静,皇太极和她颇为恩爱,被册封为宸妃,赐居关雎宫,仅次于中宫。在宁国府,辽东地区沈阳故宫。婚后曾生一子,但不到一岁便夭折。1641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凌晨病逝,正好跟小说内容时间匹配上了。皇太极为自己的爱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可以说对他的太祖都未有过的隆重,宣读的祭文后,皇太极在海兰珠的墓前亲自奠酒三爵,诸王大臣和外藩属国使节祭奠礼。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贾珍那么伤心也合理解释通了,自然是要用最好的樯木棺,作为皇帝的宠妃拥有珍贵名品还有什么疑惑呢。经过可能是这样,魏忠贤(义忠亲王老千岁)私藏樯木,抄家时被洪承畴(薛蟠)抄出来,洪承畴跳槽到满清后,将樯木献出,皇太极(贾元春)给他的宠妃宸妃(秦可卿)发丧用。


                            IP属地:上海182楼2022-04-30 15:22
                            回复
                              关于贾敬死的时候用“宾天”一词,一般来说,皇帝用驾崩,王侯级别用宾天,三品以上用薨,以下用卒,六品以下至庶民用死。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在这些用字上有些混乱了。之后这些词汇用法就不是特别严格,多有出入,以下举几个例子:
                                1. 作为王侯用宾天的,唐代刘禹锡《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常侍讳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天而仙,时人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
                                2. 作为皇帝用宾天的,宋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孝宗宾天,公困多毁”。
                                3. 作为皇帝用崩的,《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崩薨”。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 作为皇后太后用崩的,《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即位五年,王太后乃崩。”
                                5. 作为大臣死后用崩的,唐代刘景夫《内侍王守琦墓志》:“大中三载,退归私第,因寝疾,崩于岁十二月十五日。”


                              IP属地:上海183楼2022-04-30 15: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