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春雷《江日彩举荐袁崇焕考略》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对于明朝廷来说,不是个好年头。正月就不
妙。东北方面,努尔哈赤率领他的无敌雄师进攻广宁,明军大溃,统帅王化贞只
身逃了出来。半路上遇见带了五千人前来接应的熊廷弼,只好抱头痛哭。此前,
王化贞吹牛说,给他六万兵,就可一举荡平满清。结果他有了十四万大军,却全
军覆没,广宁失守,明朝丧失关外四十余城,只剩山海关最后一道防线。
努尔哈赤堪称成吉思汗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天才,起兵以来,从无败绩,和明
朝军队打过三场大战,均以少胜多,国势迅速扩张。广宁陷落,北京震动,大臣
们急得团团转。王化贞和熊廷弼被逮捕议罪。1625年,熊廷弼被杀,传首九
边。熊廷弼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被处决极其冤枉。如果王化贞采取他的战略,
根本不会有广宁之败,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权力,加上不会做人,多方得罪,结果
竟比王化贞更早处决。
这年正月,还有一个小人物正在北京述职。他将要填补熊廷弼死后明朝廷军
事方面的空白,并且成就更加辉煌。这个人就是邵武知县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公元1619年)年进士。他平时便留
心军事,喜欢议论。不过,在高官如云的北京,还轮不到他这个进入官场不到三
年的小知县插嘴辽东战事。但是可以肯定,他在北京时,拜访过当时任都察院守
院御史江日彩。
江日彩是福建邵武府泰宁县人,来往探亲,都要经过邵武府城,每次至少要
住上一夜。他的官职,当时是监察御史,级别不高,权力却很大,知府和知县免
不得出面接待。袁崇焕是性情中人,好谈国事,他对辽东局势的议论给江日彩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1622年那个人心惶惶的正月,江日彩向天启皇帝
上了一份奏折《议兵将疏》,指出明军在武备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我们姑且
不去谈它。最要紧的,是这份奏折极力推荐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请求朝廷破格提
拔使用。原文为:
“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
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
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
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
江日彩正月上疏,二月,袁崇焕就改了专业,投笔从戎,去兵部上班了。他
的官职为兵部职方主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总参谋部。他原来的级别是正七品,
现在是正六品,升了两级,的确是破格提拨。
到兵部后不久,袁崇焕自告奋勇到辽东前线,在山海关外两百里的宁远筑城
坚守。他修筑的宁远城将满清重兵阻挡在关外达21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打
开城门,还不知道要继续阻挡多久。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
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袁崇焕以一万孤军守城。历来明清军队作战,都是明军
多清军少的,这回掉了个个儿。血战三日,清军损失惨重,终于撤退。百战百胜
的努尔哈赤生平仅打过这一次败战,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北京朝廷的所有官员,
都以为这回宁远一定要沦陷了,不料他们等到了一个捷报。让人惋惜的是,慧眼
识才并大力举荐袁崇焕的江日彩,已经在宁远大捷前一个月,也就是天启五年十
二月去世了。
在袁崇焕的指挥下,1627年,明军赢得了宁锦大捷。1629年,进援
京师,在北京城外,以一万将士击退十万满州兵的进攻。短短数年之内,他将明
朝腐败的辽东部队训练成一支骁勇能战的劲旅。日后,这支军队许多将领归降后
金,转而为清前驱,征服中国,锐不可挡。
袁崇焕正在北京城外血战退敌的时候,崇祯皇帝突然以通敌的罪名逮捕了他。
1630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决,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所谓凌迟,就是俗
话说的千刀万剐,最残忍的一种死刑。通敌是汉奸和卖国贼的同义词,国人皆曰
可杀,北京民众对他们的救命恩人的回报是,争买其肉,把他吃了。壮志饥餐名
将肉,笑谈渴饮英雄血。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这个历史场面说: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
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
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
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中国人以清除汉奸的名义吃掉了自
己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冤案可以和岳飞的冤案相比,可是,就后果看,他的死
比岳飞之死严重得多。明朝自己处决了唯一一个成功地遏止了满州人势力南下的
大将,所有将领为之寒心,过不了多久,崇祯皇帝就要上吊,满清将征服整个中
国。我们看看后人是怎么议论此事的。梁启超、康有为等人都认为,明朝之亡,
实亡于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李济深说:“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指袁崇焕)
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袁崇焕背负了汉奸的罪名一百多年。清初,《明史》馆的编修人员从清宫档
案《清太宗实录》中获知,原来袁崇焕是皇太极反间计的受害者,他们在袁崇焕
的列传里披露了此事。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明史》刊行于世,袁崇焕
的冤案大白于天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校阅《明史》,
感慨万分,遂传谕军机大臣等:“袁崇焕督帅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忠于
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悃,以致身罹重辟,深为可悯。袁崇焕系广东东
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复奏。”广东巡
抚尚安调查的结果是,袁崇焕没有后人,只找到些他的远房旁系子孙,便封赏他
们做些小官,算是平反昭雪了此案。
我上面的叙述同史家公认的观点有一处存在出入。关于举荐袁崇焕的人,按
《明史》本传,是御史侯恂,没有提到江日彩的名字:“天启二年(公元162
2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侯恂是著名才子侯方域的父亲,东林党人。天启二年,他和江日彩是同僚,
都是御史。可是他命长,名气就大了。后来他做过户部和兵部尚书,再后来,投
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封工部尚书。最后这件事毁了他的名声,在当时人看来,
属于晚节不保。
既然《明史》记载侯恂举荐了袁崇焕,想来必有依据,我不敢妄加怀疑。
(按:我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疑团:当袁崇焕论辟的时候,没有见到侯恂上疏相
救,更没有侯恂因荐人不当而遭受贬黜的记载。要知道,大学士韩(火广)仅仅
因为是袁崇焕的主考官,把他录为进士,就被罢官;御史罗万爵申辩袁崇焕并非
叛逆,就被削职下狱。请朝廷破格提拨袁崇焕的侯恂,居然全身而退,未免离奇。)
我想做的,只是为袁崇焕的举荐人,再添上一个江日彩的名字。
江日彩举荐袁崇焕的奏疏《议兵将疏》,全文收录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
72年)《泰宁县志》的艺文部分。该志关于江日彩的传记条,也引用了该奏疏
的部分内容,接着说:“辛酉(公元1621年)还朝,值广宁之陷,榆关告急,
彩力荐袁崇焕出守宁远,再挫敌锋,咸有知人之目。”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编修《泰宁县志》,沿用了康熙志的内容,
在江日彩的传记中,继续坚持他举荐袁崇焕的说法,只有个别字眼的变动:“辛
酉还朝,值广宁之陷,榆关告急,因力荐邵武知县袁崇焕出守宁远,再挫敌锋,
有知人之目。”因为志书的体例改变了,取消了艺文志,江日彩的那两篇奏疏没
有地方安排,就不再收录。
核对《议兵将疏》,可知江日彩只是推荐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说他有“登坛
之才”,请求朝廷破格使用,让他募兵练将。并没有直接推荐他出守宁远。江日
彩是否另有奏疏举荐袁崇焕出守宁远,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我知道两本早期
《泰宁县志》之所以这样说,只是沿袭更早的文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