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帖,先表明立场,以下发言均属个人一时不成熟的一些见解,不权威,不保真,也许还存在谬误,欢迎交流探讨、批评指正。
在聊这个问题前先引入一个小插曲,也是我今天的一点随笔: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百度解释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我有几个问题,说的话多怎么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祸从口出?那说的都是正确的话不就行了,还是说会招致祸患的话在庞大的基数面前避无可避,所以要少说话?
这么翻译和解释也不是不合理,只是觉得翻译得不准确,导致后期的理解释义又会千差万别,前面例举的概率说法就是其中一种理解方式。
多言:多说话,引申为表达和强化自我;数:变数;穷:穷尽、穷竭。
人在不断强化自我的同时,未来的变数就会穷竭,不如像风箱一样保持虚空,保持变化的无穷可能性。
2022年4月15日
个人在上文不成熟的理解:人在不断强化自我的同时,未来的变数就会穷竭,不如像风箱一样保持虚空,和保持变化的无穷可能性。“多言数穷”其实无关话语的多寡,而在于强化和明确,这种强化和明确对自身就会起到限制作用,祸患终将不期而至。
言归正传,我们对于现代诗的多义性往往趋于一言二解、三解,甚至更多解,从字意出发好像是这么理解,可这几种理解就如同眼前的分岔路,各种选择都是确定性的,还是逃不开“穷”。
一些爱好和致力写诗的朋友们是不是是时候有意识地回归语言自身丰富的可能性,而不是选择和保留语言的可能性。让语言“多义”起来,让语言使用人,而不是人使用语言,个人认为这是诗歌和其他文本最大的不同。
2022年4月15日
在聊这个问题前先引入一个小插曲,也是我今天的一点随笔: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百度解释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我有几个问题,说的话多怎么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祸从口出?那说的都是正确的话不就行了,还是说会招致祸患的话在庞大的基数面前避无可避,所以要少说话?
这么翻译和解释也不是不合理,只是觉得翻译得不准确,导致后期的理解释义又会千差万别,前面例举的概率说法就是其中一种理解方式。
多言:多说话,引申为表达和强化自我;数:变数;穷:穷尽、穷竭。
人在不断强化自我的同时,未来的变数就会穷竭,不如像风箱一样保持虚空,保持变化的无穷可能性。
2022年4月15日
个人在上文不成熟的理解:人在不断强化自我的同时,未来的变数就会穷竭,不如像风箱一样保持虚空,和保持变化的无穷可能性。“多言数穷”其实无关话语的多寡,而在于强化和明确,这种强化和明确对自身就会起到限制作用,祸患终将不期而至。
言归正传,我们对于现代诗的多义性往往趋于一言二解、三解,甚至更多解,从字意出发好像是这么理解,可这几种理解就如同眼前的分岔路,各种选择都是确定性的,还是逃不开“穷”。
一些爱好和致力写诗的朋友们是不是是时候有意识地回归语言自身丰富的可能性,而不是选择和保留语言的可能性。让语言“多义”起来,让语言使用人,而不是人使用语言,个人认为这是诗歌和其他文本最大的不同。
202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