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关于举办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与推广高级研修班简介时间:5月7日-5月9日(3天)
地点:腾讯会议视频直播
培训主要内容: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8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产业篇—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
模块二:架构篇—5G物联网体系构架及系统构成
模块三:技术篇—5G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模块四:平台篇—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
模块五:终端篇—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
模块六:应用篇—5G物联网行业应用与典型案例
模块七:规划篇—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模块八:项目篇—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
培训课程特色及亮点: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以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构成为主线、涵盖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模组,5G网络、5G物联网平台、5G应用、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5G物联网项目开展等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理论到应用实践进行设计。
培训对象:
5G、物联网产业链各厂家、网络建设与规划设计单位、信息通信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公司、信息通信咨询公司、铁塔公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信息与通信行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投资人等群体。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通信管理局、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各厂家、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广电网络、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等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
课程详细大纲:
模块一:产业篇—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 1. 5G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的演进与发展1.1 移动通信从4G向5G网络的演进与发展1.2 4G向5G无线网络技术的演进与发展1.3 4G核心网EPC向5G演进1.4 4.5G与5G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方向发展1.5 NB-IoT与eMTC物联网技术向5G演进与发展1.6 5G应用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拓展1.7 物联网发展的新方向—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1.8 物联网是运营商转型进入垂直行业的新入口2.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特征2.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要素诠释2.2 5G概念的内涵及理解2.3 5G技术及应用的关键特征2.4 5G网络的关键能力特征2.5 5G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2.6 5G网络与4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对比3. 5G网络的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3.1 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3.2 5G网络应用场景细分领域需求分析3.3 5G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3.4 5G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形态3.5 5G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与需求3.6 5G各种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3.7 5G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3.8 5G的主要应用场景及业务类型3.8.1 场景一:增强移动宽带(eMBB)及业务类型3.8.2 场景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业务类型3.8.3 场景三:超高可靠低时延(uRLCC)及业务类型3.9 5G网络的关键能力指标及要求3.9.1 5G的用户体验速率及要求3.9.2 5G的峰值速率(eMBB)及要求3.9.3 5G的流量密度及要求3.9.4 5G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要求3.9.5 5G的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及要求3.9.6 5G的高速移动性及要求4. 5G标准化组织及标准进展情况4.1 5G标准化组织概述4.1.1 ITU4.1.2 3GPP4.1.3 NGMN4.1.4 IMT—2020推进组4.2 5G标准化进展4.2.1 ITU的5G标准化进展4.2.2 3GPP的5G进展4.2.3 NGMN的5G进展4.2.4 中国IMT-2020推进组的5G进展4.3 5G国际标准化和技术性能评估5. 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5.1 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驱动力分析5.1.1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需求分析5.1.2 5G大规模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5.1.3 4.5G物联网技术及商用情况5.1.4 5G大规模物联网演进路线5.2 5G大规模物联网总体愿景和业务应用5.2.1 5G大规模物联网总体目标和能力5.2.2 5G大规模物联网愿景5.2.3 5G大规模物联网典型业务及应用场景5.3 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mMTC5.3.1 mMTC的概念与业务特点5.3.2 mMTC与eMTC及MTC的区别于联系5.4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性能指标5.4.1 5G六大关键性能指标及定义5.4.2 5G三大关键效率指标及定义5.5 5G重塑行业应用5.5.1 行业重塑与价值创造5.5.2 技术合力构筑5G生态体系5.5.3 应用驱动5G网络部署5.6 5G大规模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推进策略5.6.1 物联网推动5G产业发展5.6.2 5G大规模物联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5.6.3 全球主要国家5G试验网部署情况5.6.4 我国5G产业发展和推进策略5.6.5 5G技术发展展望5.7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思路与策略5.7.1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思路与策略5.7.2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总体解决方案5.7.3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建设与部署方案5.7.4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平台建设方案5.7.5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分析
模块二:架构篇—5G物联网体系构架及系统构成 6.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体系构架及网络组成(垂直分层)6.1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分层体系架构(垂直分层)6.1.1 5G终端层—物联网感知层6.1.2 5G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6.1.3 5G平台层—物联网平台层6.1.4 5G应用层—物联网应用层6.2 5G网络各层组成与功能6.2.1 5G终端层组成与功能6.2.1.1 5G终端层组成6.2.1.2 5G终端层功能6.2.2 5G网络层组成与功能6.2.2.1 5G网络层组成6.2.2.2 5G网络层功能6.2.3 5G平台层组成与功能(物联网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6.2.3.1 5G平台层组成:5G物联网平台、5G计算处理和数据分析层6.2.3.2 5G平台层功能6.2.4 5G应用层组成与功能7. 5G物联网端到端的系统构成及网元设备介绍(水平分割)7.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架构总体描述(水平分割)7.1.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组成(5G物联网终端、芯片与模组,5G无线接入网、5G核心网、5G物联网平台、5G应用开发平台、5G应用服务器等)7.1.2 5G物联网主要网元设备概述7.2 5G物联网终端设备及功能7.2.1 5G物联网终端(行业物联网终端、物联网智能终端)7.2.2 5G物联网终端功能(数据采集:传感器;控制与管理:微控制器、执行器等)7.2.3 传感器(工业传感器、农业传感器、3D MEMS传感器等)7.2.4 芯片(5G物联网芯片)7.2.5 模组(无线通信模组:5G模组等)7.3 5G用户终端及功能(5G智能手机、PC机、PAD、APP等)7.4 5G物联网无线接入网设备及功能(AAU、DU、CU、MEC、服务器、存储器等)7.5 5G物联网核心网设备及功能(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云计算操作系统、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等)7.6 5G物联网平台设备及功能(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业务使能平台;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数据库与数据管理、通信接口等)7.7 5G物联网应用开发平台及功能(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软件等)7.8 5G物联网应用层设备及功能(Web应用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等)7.9 5G物联网的网络安全设备介绍(网关设备、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等)8.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8.1 5G物联网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概述8.2 5G物联网终端与5G网络之间的连接8.3 5G物联网终端与物联网平台之间的连接8.4 5G物联网平台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5 5G物联网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6 5G物联网终端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连接8.7 5G用户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8 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连接8.9 5G用户终端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连接9. 5G物联网端到端通信过程及信号流程分析9.1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及功能介绍9.1.1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及位置9.1.2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功能介绍9.2 5G物联网主要协议及功能描述9.2.1 5G物联网协议栈架构9.2.2 HTTP协议介绍9.2.3 CoAP协议介绍9.2.4 MQTT协议介绍9.2.5 AMQP协议介绍9.3 5G物联网端到端通信过程及信号流程分析9.3.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通信方式概述9.3.2 5G物联网终端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上行:数据采集)9.3.3 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调用)9.3.4 5G用户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形成控制指令)9.3.5 应用服务器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下行:物联网终端控制与管理)9.3.6 5G用户终端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下行:物联网终端控制与管理)9.4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分析9.4.1 行业数据采集(5G终端、物联网终端等)9.4.2 数据传输(5G网络)9.4.3 数据分析与挖掘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9.4.4 行业应用(公共事业、工业(制造业)、农业、交通、旅游、医疗、教育、金融业等)9.5 案例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与管理10. 案例: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5G物联网体系架构及业务流程分析10.1 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5G网络的分层架构10.1.1 5G终端层(感知层)10.1.2 5G网络层(网络层)10.1.3 5G平台层(平台层)10.1.4 5G应用层(应用层)10.2 5G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分析10.2.1 电力行业数据采集(5G终端、物联网终端等)10.2.2 数据传输(5G网络)10.2.3 数据分析与挖掘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10.2.4 电力行业应用10.3 5G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场景及案例分析10.3.1 5G电力行业应用需求分析10.3.2 5G电力行业应用的场景10.3.3 5G电力行业应用案例分析10.4 5G构建新型智能电网总体解决方案10.5 5G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思路与方法10.6 5G构建新型智能电网的市场及应用分析举例
模块三:技术篇—5G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1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特征11.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要素诠释11.1.1 5G概念的内涵及理解11.1.2 5G技术及应用的关键特征11.1.3 5G网络的关键能力特征11.1.4 5G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11.1.5 5G网络与4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对比11.2 5G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征11.2.1 革命性的全新的网络架构—全IT化的体系架构11.2.2 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软件与硬件分离:统一基础设施平台(X86架构)11.2.3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控制与转发进一步分离的架构:网络功能可编程11.2.4 基于NFV/SDN架构——感知并调度资源、网络连接可编程11.2.5 增强路由转发—分段路由SR:快速高效自组网、拓扑快速重构12. 5G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系统组成12.1 5G网络的总体架构及组成要素12.1.1 5G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组成12.1.2 5G无线接入网架构及参考接口12.1.2.1 5G接入网—NG-RAN架构12.1.2.2 5G基站—gNB:NR Node B(NR基站)12.1.2.3 5G NR—5G新无线参考接口(Xn、NG)12.1.3 5G核心网架构及主要网元设备12.1.3.1 5G核心网—5G Core架构12.1.3.2 主要网元AMF:接入移动管理功能12.1.3.3 主要网元UPF:用户平面功能12.2 5G网络体系架构剖析—三个平面12.2.1 接入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2.2 数据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2.3 控制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3 5G网络逻辑架构设计—三朵云12.3.1 5G网络架构基于云的设计理念12.3.2 接入云:如何支持多种接入方式?12.3.3 转发云:如何实现快速高效数据转发?12.3.4 控制云:如何实现基于业务需求进行网络资源灵活指配?12.4 5G无线接入网RAN的组网方案12.4.1 5G无线接入网RAN的三级架构12.4.1.1 AA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12.4.1.2 DU:分布式单元12.4.1.3 CU:集中式单元12.4.2 CU-DU分离架构12.4.3 CU-DU一体化架构12.5 5G核心网云互联架构组网方案12.5.1 New Core云互联12.5.2 New Core与MEC(移动边缘计算)间云互联12.5.3 MEC之间边缘云互联12.6 5G网络基于网络切片的逻辑架构分层设计12.6.1 基础设施层架构与设计12.6.2 网络功能层架构与设计12.6.3 编排协同层架构与设计12.6.4 业务功能层架构与设计12.6.5 业务服务层架构与设计13. 5G大规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13.1 5G大规模物联网无线接入关键技术13.1.1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有效提升频谱效率13.1.2 新型多址技术:支持海量终端,降低信令开销13.1.3 超密集组网技术(UDN):提高空分复用度13.1.4 全频谱接入技术:低频用于覆盖,高频用于热点,高频器件更易于集成13.1.5 信道编码技术:eMBB场景确定,利好标准推动者13.1.6 灵活双工和全双工技术:动态分配资源,提升网络能力13.1.7 终端直连技术(D2D):带来链路和复用增益,适用5G多种场景13.1.8 新型多载波技术:良好的可扩展性,克服同步敏感性13.2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13.2.1 SDN/NFV:控制转发解耦,网络能力开放13.2.2 网络切片:网络即服务,由“一刀切”变为按需分配13.2.3 移动边缘计算(MEC):基站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网络功能边缘化13.3 5G大规模物联网关键传输技术13.3.1 5G帧结构设计13.3.2 频谱拓展技术- mmWaves13.3.3 大规模天线技术-3D MIMO13.3.4 新型传输波形技术-FBMC13.3.5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13.3.6 先进编码与调制技术—FQAM13.3.7 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13.3.8 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13.3.9 降低时延关键技术—移动边缘计算(MEC)13.3.10 能效提升技术13.3.11 网络覆盖增强技术-超密度异构网络
模块四:平台篇—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 5G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实现行业应用集成创新。14. 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介绍14.1 5G物联网平台的构成14.1.1 连接管理平台(数据收集,设备管理, 业务编排等)14.1.2 设备管理平台(终端设备、终端SIM OTA、事件订阅管理)14.1.3 应用使能平台(Portal, API能力开放(行业、开发者),应用层协议栈适配,数据分析,应用生命周期管理)14.1.4 云计算平台14.1.5 大数据平台14.1.6 人工智能平台14.1.7 区块链平台14.2 5G物联网平台与5G物联网终端的对接—南向接口14.2.1 5G物联网平台与5G物联网终端的对接方案14.2.2 南向接口的主要功能介绍14.2.3 南向接口主要功能—设备集成方案14.3 5G物联网平台与行业应用服务器的对接—北向接口14.3.1 5G物联网平台与行业应用服务器的对接方案14.3.2 北向接口API的主要功能介绍14.3.2.1 数据API(提供数据管理的能力)14.3.2.2 设备API(针对设备管理进行抽象)14.3.2.3 安全API(提供安全可靠的联接)14.3.3 北向接口主要功能—应用集成方案14.3.4 Restful API接口与协议介绍14.4 5G物联网平台的主要业务流程14.4.1 北向注册流程(应用服务器注册)14.4.2 业务发放流程(设备开户)14.4.3 南向注册流程(设备注册)14.4.4 南向信息上报流程(信息上报)14.4.5 控制信息下发流程(设备管理与控制)14.4.6 案例分析:5G车联网典型业务流程14.4.6.1 车机注册流程14.4.6.2 设置AES加密流程14.4.6.3 车机绑定流程-前装车14.4.6.4 车机鉴权流程-前装车14.4.6.5 数据上报流程-前装车14.4.6.6 命令下发流程-前装车14.4.6.7 删除车机流程-前装车14.5 5G物联网平台的关键技术与融合应用14.5.1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目标14.5.2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思路14.5.3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措施14.5.4 5G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5 5G物联网与大数据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6 5G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7 5G物联网与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5. 主流的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1 华为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2 中国电信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3 中国移动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4 中国联通5G物联网平台介绍16. 5G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的技术方案16.1 5G物联网平台的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架构与设计16.1.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网络安全、负载均衡等)16.1.2 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操作系统、中间件、插件、数据库、大数据开发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应用开发平台、API接口等)16.1.3 数据即服务—DaaS(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展示等)16.1.4 软件即服务—SaaS(面向行业应用的APP)16.2 5G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处理架构—大数据平台架构与设计16.2.1 大数据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2.2 大数据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2.3 数据采集与数据清洗16.2.4 大数据分析处理流程16.2.5 针对行业应用的算法模型与算法匹配选择16.2.6 大数据挖掘与数据呈现16.3 5G物联网平台的产业赋能架构—人工智能平台架构与设计16.3.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3.2 人工智能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3.3 针对行业应用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数学建模16.3.4 针对行业应用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匹配选择16.3.5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实现产业智慧化运营的技术方案16.4 5G物联网平台的产业链挖掘架构—区块链平台架构与设计16.4.1 区块链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4.2 区块链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4.3 适配行业应用的区块链模型构建16.4.4 区块链适配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挖掘技术思路16.4.5 区块链适配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挖掘技术方案16.5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典型场景和关键技术16.5.1 5G物联网网络业务能力开放概述16.5.1.1 电信业务能力开放16.5.1.2 能力开放的价值16.5.2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典型场景介绍16.5.3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关键技术分析16.5.3.1 METIS能力开放平台架构16.5.3.2 5G网络能力开放平台架构16.6 5G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开发环境与API接口介绍
模块五:终端篇—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 17. 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介绍17.1 5G物联网终端介绍17.1.1 5G物联网终端组成架构17.1.2 5G通用终端介绍(无人机、AR/VR、机器人、手机等)17.1.3 5G行业终端介绍(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医疗器械、工业硬件等)17.1.4 5G智能硬件介绍17.2 5G物联网传感器介绍17.3 5G物联网芯片与物联网操作系统介绍17.3.1 主流厂家5G物联网芯片介绍(华为、高通、Intel等)17.3.2 主流厂家5G物联网芯片对比分析17.3.3 物联网操作系统介绍17.4 5G物联网通信模组介绍17.4.1 主流厂家5G物联网通信模组介绍(华为、高通、广和通等)17.4.2 主流厂家5G物联网通信模组对比分析
模块六:应用篇—5G物联网行业应用与典型案例 18. 5G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18.1 5G网络的应用场景及业务类型18.1.1 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18.1.1.1 场景一:增强移动宽带(eMBB)18.1.1.2 场景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18.1.1.3 场景三:超高可靠低时延(uRLCC)18.1.2 5G网络eMBB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2.1 高清语音18.1.2.2 3D/超高清视频18.1.2.3 Gbit/s高速移动通信18.1.2.4 VR/AR18.1.2.5 云办公18.1.2.6 云游戏18.1.3 5G网络mMTC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3.1 M2M18.1.3.2 VR/AR18.1.3.3 智慧城市18.1.3.4 智能交通18.1.3.5 智能家居18.1.4 5G网络uRLCC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4.1 工业自动化18.1.4.2 自动驾驶18.1.4.3 智能交通18.1.4.4 移动医疗18.1.4.5 智能电网18.1.4.6 高可靠应用18.2 5G物联网各种应用场景细分领域的业务需求分析18.2.1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部署场景业务需求18.2.2 高可靠低时延场景业务需求18.2.3 高带宽高速率场景业务需求18.2.4 高安全场景业务需求18.2.5 复杂环境中的部署场景业务需求18.3 5G物联网适应各种业务场景需求的关键能力指标及要求18.3.1 5G物联网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18.3.2 5G的用户体验速率及要求18.3.3 5G的峰值速率(eMBB)及要求18.3.4 5G的流量密度及要求18.3.5 5G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要求18.3.6 5G的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及要求18.3.7 5G的高速移动性及要求18.4 5G大规模物联网(mMTC)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1 M2M(机器与机器通信)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2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3 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4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5 VR/AR(虚拟现实/真实现实)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 5G高可靠低时延(uRLLC)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1 工业自动化(智能车间)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2 智能交通(车联网)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3 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4 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5 智能电网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6 机器人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9. 5G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案例及需求分析19.1 5G物联网面向典型行业应用场景案例分析19.1.1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2 公共事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3 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4 农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5 交通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6 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7 旅游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8 医疗卫生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9 教育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10 金融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11 智慧家庭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2 5G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业务需求分析19.2.1 覆盖需求分析19.2.2 连接密度分析19.2.3 吞吐率分析19.2.4 时延分析19.2.5 可靠性分析19.2.6 功耗分析19.2.7 成本分析
模块七:规划篇—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20. 5G大规模物联网的业务需求与技术需求分析20.1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需求分析20.1.1 更高数据流量和用户体验20.1.2 更低时延20.1.3 海量终端连接20.1.4 更低成本20.1.5 更高能效20.2 5G大规模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20.2.1 提升频谱效率20.2.1.1 大规模阵列天线20.2.1.2 全双工技术20.2.1.3 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20.2.2 扩展频率资源20.2.3 超密集网络架构20.3 5G大规模物联网不同场景对应关键技术20.3.1 连续广域覆盖实现技术分析20.3.2 低时延高可靠实现技术分析20.3.3 热点高容量覆盖实现技术分析20.3.4 低功耗大容量实现技术分析21. 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21.1 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思路与方法21.2 5G大规模物联网设计目标21.3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架构设计的原则21.4 5G大规模物联网设计的性能指标及效率指标21.5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架构设计21.5.1 5G大规模物联网无线接入网设计21.5.2 5G大规模物联网核心网设计21.5.3 5G大规模物联网平台设计21.5.4 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开发设计22. 典型应用场景的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1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2 高可靠低时延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3 高带宽高速率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4 高安全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模块八:项目篇—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 本模块以智能交通为例详细介绍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的思路、流程与方法。23. 5G物联网交通行业应用需求分析23.1 智能交通发展的目标通过连接人、车、路等交通关键要素,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智能网联交通环境,满足智能交通领域的多样化业务需求。23.2 智能交通业务需求分析23.2.1 总体需求分析23.2.2 交通管理需求分析23.2.2.1 道路交通管理的需要23.2.2.2 交警科技强警工作的需要23.2.2.3 交警规范化执法工作的需要23.2.2.4 公安打击预防犯罪工作的需要23.2.3 安全类需求23.2.3.1 碰撞预警(V2V)23.2.3.2 路况提示(V2I)23.2.3.3 自动驾驶 (V2V、V2I、V2N)23.2.3.4 远程驾驶(V2N)23.2.4 交通效率类需求23.2.4.1 交通路口红绿灯控制(V2I)23.2.4.2 自适应巡航(V2V)23.2.4.3 编队行驶(V2V、V2I、V2N)23.2.5 信息服务类需求23.2.5.1 高精度地图智能导航(V2N)23.2.5.2 车载AR/VR(V2N)23.2.5.3 车况远程诊断(V2N)23.2.6 业务描述23.2.6.1 122接处警业务23.2.6.2 指挥调度业务23.2.6.3 特勤任务23.2.6.4 违法后处理23.2.6.5 缉查布控业务23.2.6.6 交通信号控制业23.2.6.7 施工占道管理23.2.6.8 交通管制管理23.2.6.9 交通设备设施管理23.2.6.10 交通信息综合处理业23.2.6.11 勤务管理23.2.7 主要业务点23.2.7.1 交通集成指挥23.2.7.2 事故事件处理23.2.7.3 交通秩序管理23.2.7.4 交通设备设施管控23.2.7.5 警力资源动态管控24.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总体解决方案24.1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总体思路 “车、路、人、云” 的一体化协同+智能驾驶交通工具+云平台镜像管控。24.2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技术方案(1)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实现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2)物联网完成传感信息采集、回传,实现海量交通数据的分析与共享;(3)车联网完成智慧道路组网、车路云协同,实现全局动态的智能交通管控;(4)基于5G网络构建车、路、云三重平行系统,由云端、路侧和车端三个层面的平行系统共同组成,由5G通信网络构成3个平行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5)依托5G网络构建真实世界与虚拟交通世界的数字镜像系统,将人、车、路、云实时联网,将信息数据搜集整合形成一个虚拟交通世界,与现实的交通世界“平行存在”。24.3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体系框架24.3.1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全方位数字化镜像映射动态实时性能监测。24.3.2 交通工具智能化自动驾驶系统与智能物流系统。24.3.3 交通管控系统一体化全局动态的智能管控、海量数据汇聚与共享。25. 5G车联网应用解决方案与案例分析25.1 5G车联网应需求分析25.2 5G车联网技术方案选型25.3 5G车联网组网方案设计25.3.1 软件定义5G车联网架构设计25.3.1.1 数据层设计25.3.1.2 控制层设计25.3.1.3 应用层设计25.3.2 软件定义5G车内网络架构设计25.3.2.1 数据采集25.3.2.2 网内数据处理25.3.3 软件定义5G车内网的跨网通信设计25.3.3.1 车—云通信设计25.3.3.2 云—车通信设计25.3.3.3 车—车通信设计25.3.4 软件定义5G车联网边缘云的动态组网及优化25.3.4.1 评价指标25.3.4.2 优化问题25.3.5 车载云方案25.3.6 软件定义5G车联网开放性问题分析26. 5G物联网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思路与方法26.1 如何快速认知和构建智能交通项目?26.1.1 切入点—基于“技术方案的基本要素”快速认知和构建智能交通项目26.1.2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基本要素26.1.3 系统构成:技术方案包括什么内容26.1.4 体系架构:技术方案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26.1.5 网络拓扑:技术方案的要素之间怎么连接26.1.6 功能: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客户什么问题26.1.7 关键技术路径:可以选择的技术中,那种技术项目比较适合26.2 “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方法及应用26.2.1 “积木式”技术方案的分类26.2.1.1 产品方案26.2.1.2 方案组件26.2.1.3 单个解决方案26.2.1.4 综合解决方案26.2.2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构建模型分析26.2.2.1 综合解决方案层26.2.2.2 单个解决方案层26.2.2.3 组件方案层26.2.2.4 产品方案层26.2.3 “积木式”技术方案各种方案之间的关系26.2.4 “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方法的应用举例26.3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一般体系结构26.3.1 物联网感知交互层26.3.1.1 前端采集、环境支撑平台26.3.1.2 视频监控、机房、电源26.3.2 5G网络传输层26.3.2.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26.3.2.2 网络传输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设备、网络服务器硬件和操作系统、网络协议26.3.3 数据支撑层26.3.3.1 应用基础平台26.3.3.2 数据库平台26.3.3.3 应用层服务:DHCP服务、DNS服务、文件服务、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多媒体服务、数据存储服务26.3.3.4 网络管理平台26.3.3.5 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Web平台应用开发工具、标准开发工具26.3.4 业务应用层26.3.4.1 用户交互平台26.3.4.2 客户/服务器平台26.3.4.3 Web平台26.3.4.4 图形用户界面等26.3.5 应用软件和系统26.3.6 网络安全平台26.4 智能交通“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实例26.4.1 智慧交通的系统构成26.4.2 智慧交通系统的体系架构26.4.3 智慧交通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6.4.4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6.4.5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路径27.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的市场及应用分析举例27.1 市场及应用分析27.1.1 远程执法27.1.2 高精度3D地图动态更新27.1.3 自动驾驶开发测试27.1.4 共享汽车调度与智能物流27.2 收益分析
讲师介绍:
李文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国内通信行业精通各种通信网络与技术的网络专家、技术专家,全国通信行业资深讲师,高级网络架构师、高级咨询师,工业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中国NB-IoT产业联盟专家组成员,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高级培训师,《中国光电》杂志、中国光电网(http://www.optochina. net)编委会成员,《通信世界》杂志特邀撰稿人,被评为2011-2012年度通信产业先锋技术人物,2012年全国通信行业“金牌培训讲师”。
长期从事电信运营商的通信技术咨询、交流与培训,研究生、本专科生、通信企业员工培训、用户培训和援外培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次参与工业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通信行业职工通信技术技能鉴定工作;多次参与国内外主要设备制造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单位、通信网络工程建设与维护单位、广电与电力行业通信部门等的通信新技术交流、咨询与培训工作。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
诚实做人,学识渊博、知识结构全面、亲和力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既有雄厚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而熟练的技术、又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和技巧、做过项目课题、产品研发、还参加过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通信工程建设、网络运维及新业务开发等工作。
在长期的教学与培训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最大特点在于以人文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教学,生动活泼,富于激情与感染力;教学针对性强,知识全面、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浅出、诙谐幽默;通过互动教学,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学员上万人,遍及国内外通信行业,广电与电力行业,学员对教学效果评估,满意率均达90%以上。
曾主持并参与部级科研课题5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与他人合著技术参考书2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获奖。
课程形式: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方法传授、动画演示、互动讨论,讲师点评、实战演练、项目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将IT与CT融合技术与大量的实战案例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经培训合格后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高级《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与推广》技术资格证书
报名材料及费用:
1.报名材料:报名申请表、电子版2寸证件照1张
2.参会费用:3680 元/人(费用包含:会议费、报名费、学习费、资料费、专家费、考核 建档及证书费)
3.本次研修班由金赛文(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创思拓新一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收取相关费用并开具相关发票。
报名联系方式 :
联系人:郑主任
电 话:010-69368142
手 机:18500065698
邮 箱:zhengling@cmcaorg.com
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与推广高级研修班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邮寄地址 邮 编
联系人 电 话 邮 箱
参会费用 3680元/人。费用包含(会议费,报名费、学习费、资料费、考核建档及证书费等)。
参会情况 人数:( )人,费用:( ) 元 人民币
学员姓名 性别 职位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身份证号
兴趣议题和问题
汇款方式 1.账户名:北京创思拓新一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账 号:11050169820000002049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良乡昊天支行*增值税专、普票(会议服务、咨询服务,会议展览服务)指定账户 2.账户名称:金赛文(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账户号码:0200001109024599454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定门支行*增值税专、普票(培训费)指定账户
参会费支付 现金( )刷公务卡( )电汇( )
申请单位 盖章:代表签字:时间: 收款单位 盖章:代表签字:时间:
注意事项 1.参加培训的老师请尽快将报名回执表发到会务组。2.培训前10日我们将给您寄发《报到通知》,告知详细课程安排等事宜。3.汇款需要提交汇款凭证传真或电子邮件均可。4.参会培训的单位请把发票信息提交会务组。
联系方式: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联系人:郑玲 电话:010-69368142 手机:18500065698 邮箱:zhengling@cmcaorg.com
地点:腾讯会议视频直播
培训主要内容: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8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产业篇—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
模块二:架构篇—5G物联网体系构架及系统构成
模块三:技术篇—5G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模块四:平台篇—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
模块五:终端篇—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
模块六:应用篇—5G物联网行业应用与典型案例
模块七:规划篇—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模块八:项目篇—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
培训课程特色及亮点: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以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构成为主线、涵盖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模组,5G网络、5G物联网平台、5G应用、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5G物联网项目开展等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理论到应用实践进行设计。
培训对象:
5G、物联网产业链各厂家、网络建设与规划设计单位、信息通信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公司、信息通信咨询公司、铁塔公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信息与通信行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投资人等群体。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通信管理局、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各厂家、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广电网络、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等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
课程详细大纲:
模块一:产业篇—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 1. 5G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的演进与发展1.1 移动通信从4G向5G网络的演进与发展1.2 4G向5G无线网络技术的演进与发展1.3 4G核心网EPC向5G演进1.4 4.5G与5G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方向发展1.5 NB-IoT与eMTC物联网技术向5G演进与发展1.6 5G应用从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拓展1.7 物联网发展的新方向—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1.8 物联网是运营商转型进入垂直行业的新入口2.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特征2.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要素诠释2.2 5G概念的内涵及理解2.3 5G技术及应用的关键特征2.4 5G网络的关键能力特征2.5 5G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2.6 5G网络与4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对比3. 5G网络的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3.1 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3.2 5G网络应用场景细分领域需求分析3.3 5G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3.4 5G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形态3.5 5G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与需求3.6 5G各种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3.7 5G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3.8 5G的主要应用场景及业务类型3.8.1 场景一:增强移动宽带(eMBB)及业务类型3.8.2 场景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业务类型3.8.3 场景三:超高可靠低时延(uRLCC)及业务类型3.9 5G网络的关键能力指标及要求3.9.1 5G的用户体验速率及要求3.9.2 5G的峰值速率(eMBB)及要求3.9.3 5G的流量密度及要求3.9.4 5G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要求3.9.5 5G的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及要求3.9.6 5G的高速移动性及要求4. 5G标准化组织及标准进展情况4.1 5G标准化组织概述4.1.1 ITU4.1.2 3GPP4.1.3 NGMN4.1.4 IMT—2020推进组4.2 5G标准化进展4.2.1 ITU的5G标准化进展4.2.2 3GPP的5G进展4.2.3 NGMN的5G进展4.2.4 中国IMT-2020推进组的5G进展4.3 5G国际标准化和技术性能评估5. 5G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重塑5.1 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驱动力分析5.1.1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需求分析5.1.2 5G大规模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5.1.3 4.5G物联网技术及商用情况5.1.4 5G大规模物联网演进路线5.2 5G大规模物联网总体愿景和业务应用5.2.1 5G大规模物联网总体目标和能力5.2.2 5G大规模物联网愿景5.2.3 5G大规模物联网典型业务及应用场景5.3 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mMTC5.3.1 mMTC的概念与业务特点5.3.2 mMTC与eMTC及MTC的区别于联系5.4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性能指标5.4.1 5G六大关键性能指标及定义5.4.2 5G三大关键效率指标及定义5.5 5G重塑行业应用5.5.1 行业重塑与价值创造5.5.2 技术合力构筑5G生态体系5.5.3 应用驱动5G网络部署5.6 5G大规模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推进策略5.6.1 物联网推动5G产业发展5.6.2 5G大规模物联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5.6.3 全球主要国家5G试验网部署情况5.6.4 我国5G产业发展和推进策略5.6.5 5G技术发展展望5.7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思路与策略5.7.1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发展思路与策略5.7.2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总体解决方案5.7.3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建设与部署方案5.7.4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平台建设方案5.7.5 我国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场景分析
模块二:架构篇—5G物联网体系构架及系统构成 6.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体系构架及网络组成(垂直分层)6.1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分层体系架构(垂直分层)6.1.1 5G终端层—物联网感知层6.1.2 5G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6.1.3 5G平台层—物联网平台层6.1.4 5G应用层—物联网应用层6.2 5G网络各层组成与功能6.2.1 5G终端层组成与功能6.2.1.1 5G终端层组成6.2.1.2 5G终端层功能6.2.2 5G网络层组成与功能6.2.2.1 5G网络层组成6.2.2.2 5G网络层功能6.2.3 5G平台层组成与功能(物联网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6.2.3.1 5G平台层组成:5G物联网平台、5G计算处理和数据分析层6.2.3.2 5G平台层功能6.2.4 5G应用层组成与功能7. 5G物联网端到端的系统构成及网元设备介绍(水平分割)7.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架构总体描述(水平分割)7.1.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组成(5G物联网终端、芯片与模组,5G无线接入网、5G核心网、5G物联网平台、5G应用开发平台、5G应用服务器等)7.1.2 5G物联网主要网元设备概述7.2 5G物联网终端设备及功能7.2.1 5G物联网终端(行业物联网终端、物联网智能终端)7.2.2 5G物联网终端功能(数据采集:传感器;控制与管理:微控制器、执行器等)7.2.3 传感器(工业传感器、农业传感器、3D MEMS传感器等)7.2.4 芯片(5G物联网芯片)7.2.5 模组(无线通信模组:5G模组等)7.3 5G用户终端及功能(5G智能手机、PC机、PAD、APP等)7.4 5G物联网无线接入网设备及功能(AAU、DU、CU、MEC、服务器、存储器等)7.5 5G物联网核心网设备及功能(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云计算操作系统、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等)7.6 5G物联网平台设备及功能(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业务使能平台;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数据库与数据管理、通信接口等)7.7 5G物联网应用开发平台及功能(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软件等)7.8 5G物联网应用层设备及功能(Web应用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等)7.9 5G物联网的网络安全设备介绍(网关设备、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等)8.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8.1 5G物联网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概述8.2 5G物联网终端与5G网络之间的连接8.3 5G物联网终端与物联网平台之间的连接8.4 5G物联网平台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5 5G物联网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6 5G物联网终端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连接8.7 5G用户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8.8 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连接8.9 5G用户终端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连接9. 5G物联网端到端通信过程及信号流程分析9.1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及功能介绍9.1.1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及位置9.1.2 5G物联网网络主要接口功能介绍9.2 5G物联网主要协议及功能描述9.2.1 5G物联网协议栈架构9.2.2 HTTP协议介绍9.2.3 CoAP协议介绍9.2.4 MQTT协议介绍9.2.5 AMQP协议介绍9.3 5G物联网端到端通信过程及信号流程分析9.3.1 5G物联网端到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通信方式概述9.3.2 5G物联网终端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上行:数据采集)9.3.3 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调用)9.3.4 5G用户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形成控制指令)9.3.5 应用服务器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下行:物联网终端控制与管理)9.3.6 5G用户终端与5G物联网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下行:物联网终端控制与管理)9.4 5G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分析9.4.1 行业数据采集(5G终端、物联网终端等)9.4.2 数据传输(5G网络)9.4.3 数据分析与挖掘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9.4.4 行业应用(公共事业、工业(制造业)、农业、交通、旅游、医疗、教育、金融业等)9.5 案例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与管理10. 案例: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5G物联网体系架构及业务流程分析10.1 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5G网络的分层架构10.1.1 5G终端层(感知层)10.1.2 5G网络层(网络层)10.1.3 5G平台层(平台层)10.1.4 5G应用层(应用层)10.2 5G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分析10.2.1 电力行业数据采集(5G终端、物联网终端等)10.2.2 数据传输(5G网络)10.2.3 数据分析与挖掘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10.2.4 电力行业应用10.3 5G面向电力行业应用的场景及案例分析10.3.1 5G电力行业应用需求分析10.3.2 5G电力行业应用的场景10.3.3 5G电力行业应用案例分析10.4 5G构建新型智能电网总体解决方案10.5 5G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思路与方法10.6 5G构建新型智能电网的市场及应用分析举例
模块三:技术篇—5G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1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特征11.1 5G的基本概念与关键要素诠释11.1.1 5G概念的内涵及理解11.1.2 5G技术及应用的关键特征11.1.3 5G网络的关键能力特征11.1.4 5G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11.1.5 5G网络与4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对比11.2 5G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征11.2.1 革命性的全新的网络架构—全IT化的体系架构11.2.2 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软件与硬件分离:统一基础设施平台(X86架构)11.2.3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控制与转发进一步分离的架构:网络功能可编程11.2.4 基于NFV/SDN架构——感知并调度资源、网络连接可编程11.2.5 增强路由转发—分段路由SR:快速高效自组网、拓扑快速重构12. 5G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系统组成12.1 5G网络的总体架构及组成要素12.1.1 5G网络的体系架构及组成12.1.2 5G无线接入网架构及参考接口12.1.2.1 5G接入网—NG-RAN架构12.1.2.2 5G基站—gNB:NR Node B(NR基站)12.1.2.3 5G NR—5G新无线参考接口(Xn、NG)12.1.3 5G核心网架构及主要网元设备12.1.3.1 5G核心网—5G Core架构12.1.3.2 主要网元AMF:接入移动管理功能12.1.3.3 主要网元UPF:用户平面功能12.2 5G网络体系架构剖析—三个平面12.2.1 接入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2.2 数据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2.3 控制平面(组成及主要功能)12.3 5G网络逻辑架构设计—三朵云12.3.1 5G网络架构基于云的设计理念12.3.2 接入云:如何支持多种接入方式?12.3.3 转发云:如何实现快速高效数据转发?12.3.4 控制云:如何实现基于业务需求进行网络资源灵活指配?12.4 5G无线接入网RAN的组网方案12.4.1 5G无线接入网RAN的三级架构12.4.1.1 AA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12.4.1.2 DU:分布式单元12.4.1.3 CU:集中式单元12.4.2 CU-DU分离架构12.4.3 CU-DU一体化架构12.5 5G核心网云互联架构组网方案12.5.1 New Core云互联12.5.2 New Core与MEC(移动边缘计算)间云互联12.5.3 MEC之间边缘云互联12.6 5G网络基于网络切片的逻辑架构分层设计12.6.1 基础设施层架构与设计12.6.2 网络功能层架构与设计12.6.3 编排协同层架构与设计12.6.4 业务功能层架构与设计12.6.5 业务服务层架构与设计13. 5G大规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13.1 5G大规模物联网无线接入关键技术13.1.1 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有效提升频谱效率13.1.2 新型多址技术:支持海量终端,降低信令开销13.1.3 超密集组网技术(UDN):提高空分复用度13.1.4 全频谱接入技术:低频用于覆盖,高频用于热点,高频器件更易于集成13.1.5 信道编码技术:eMBB场景确定,利好标准推动者13.1.6 灵活双工和全双工技术:动态分配资源,提升网络能力13.1.7 终端直连技术(D2D):带来链路和复用增益,适用5G多种场景13.1.8 新型多载波技术:良好的可扩展性,克服同步敏感性13.2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13.2.1 SDN/NFV:控制转发解耦,网络能力开放13.2.2 网络切片:网络即服务,由“一刀切”变为按需分配13.2.3 移动边缘计算(MEC):基站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网络功能边缘化13.3 5G大规模物联网关键传输技术13.3.1 5G帧结构设计13.3.2 频谱拓展技术- mmWaves13.3.3 大规模天线技术-3D MIMO13.3.4 新型传输波形技术-FBMC13.3.5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13.3.6 先进编码与调制技术—FQAM13.3.7 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13.3.8 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13.3.9 降低时延关键技术—移动边缘计算(MEC)13.3.10 能效提升技术13.3.11 网络覆盖增强技术-超密度异构网络
模块四:平台篇—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 5G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实现行业应用集成创新。14. 5G物联网平台构成及关键技术介绍14.1 5G物联网平台的构成14.1.1 连接管理平台(数据收集,设备管理, 业务编排等)14.1.2 设备管理平台(终端设备、终端SIM OTA、事件订阅管理)14.1.3 应用使能平台(Portal, API能力开放(行业、开发者),应用层协议栈适配,数据分析,应用生命周期管理)14.1.4 云计算平台14.1.5 大数据平台14.1.6 人工智能平台14.1.7 区块链平台14.2 5G物联网平台与5G物联网终端的对接—南向接口14.2.1 5G物联网平台与5G物联网终端的对接方案14.2.2 南向接口的主要功能介绍14.2.3 南向接口主要功能—设备集成方案14.3 5G物联网平台与行业应用服务器的对接—北向接口14.3.1 5G物联网平台与行业应用服务器的对接方案14.3.2 北向接口API的主要功能介绍14.3.2.1 数据API(提供数据管理的能力)14.3.2.2 设备API(针对设备管理进行抽象)14.3.2.3 安全API(提供安全可靠的联接)14.3.3 北向接口主要功能—应用集成方案14.3.4 Restful API接口与协议介绍14.4 5G物联网平台的主要业务流程14.4.1 北向注册流程(应用服务器注册)14.4.2 业务发放流程(设备开户)14.4.3 南向注册流程(设备注册)14.4.4 南向信息上报流程(信息上报)14.4.5 控制信息下发流程(设备管理与控制)14.4.6 案例分析:5G车联网典型业务流程14.4.6.1 车机注册流程14.4.6.2 设置AES加密流程14.4.6.3 车机绑定流程-前装车14.4.6.4 车机鉴权流程-前装车14.4.6.5 数据上报流程-前装车14.4.6.6 命令下发流程-前装车14.4.6.7 删除车机流程-前装车14.5 5G物联网平台的关键技术与融合应用14.5.1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目标14.5.2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思路14.5.3 5G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措施14.5.4 5G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5 5G物联网与大数据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6 5G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4.5.7 5G物联网与区块链融合应用的技术方案15. 主流的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1 华为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2 中国电信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3 中国移动5G物联网平台介绍15.4 中国联通5G物联网平台介绍16. 5G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的技术方案16.1 5G物联网平台的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架构与设计16.1.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网络安全、负载均衡等)16.1.2 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操作系统、中间件、插件、数据库、大数据开发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应用开发平台、API接口等)16.1.3 数据即服务—DaaS(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展示等)16.1.4 软件即服务—SaaS(面向行业应用的APP)16.2 5G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处理架构—大数据平台架构与设计16.2.1 大数据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2.2 大数据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2.3 数据采集与数据清洗16.2.4 大数据分析处理流程16.2.5 针对行业应用的算法模型与算法匹配选择16.2.6 大数据挖掘与数据呈现16.3 5G物联网平台的产业赋能架构—人工智能平台架构与设计16.3.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3.2 人工智能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3.3 针对行业应用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数学建模16.3.4 针对行业应用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匹配选择16.3.5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实现产业智慧化运营的技术方案16.4 5G物联网平台的产业链挖掘架构—区块链平台架构与设计16.4.1 区块链平台架构及总体设计16.4.2 区块链平台与5G物联网平台的API接口16.4.3 适配行业应用的区块链模型构建16.4.4 区块链适配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挖掘技术思路16.4.5 区块链适配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挖掘技术方案16.5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典型场景和关键技术16.5.1 5G物联网网络业务能力开放概述16.5.1.1 电信业务能力开放16.5.1.2 能力开放的价值16.5.2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典型场景介绍16.5.3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能力开放的关键技术分析16.5.3.1 METIS能力开放平台架构16.5.3.2 5G网络能力开放平台架构16.6 5G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开发环境与API接口介绍
模块五:终端篇—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 17. 5G物联网的终端、芯片与模组介绍17.1 5G物联网终端介绍17.1.1 5G物联网终端组成架构17.1.2 5G通用终端介绍(无人机、AR/VR、机器人、手机等)17.1.3 5G行业终端介绍(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医疗器械、工业硬件等)17.1.4 5G智能硬件介绍17.2 5G物联网传感器介绍17.3 5G物联网芯片与物联网操作系统介绍17.3.1 主流厂家5G物联网芯片介绍(华为、高通、Intel等)17.3.2 主流厂家5G物联网芯片对比分析17.3.3 物联网操作系统介绍17.4 5G物联网通信模组介绍17.4.1 主流厂家5G物联网通信模组介绍(华为、高通、广和通等)17.4.2 主流厂家5G物联网通信模组对比分析
模块六:应用篇—5G物联网行业应用与典型案例 18. 5G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18.1 5G网络的应用场景及业务类型18.1.1 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18.1.1.1 场景一:增强移动宽带(eMBB)18.1.1.2 场景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18.1.1.3 场景三:超高可靠低时延(uRLCC)18.1.2 5G网络eMBB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2.1 高清语音18.1.2.2 3D/超高清视频18.1.2.3 Gbit/s高速移动通信18.1.2.4 VR/AR18.1.2.5 云办公18.1.2.6 云游戏18.1.3 5G网络mMTC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3.1 M2M18.1.3.2 VR/AR18.1.3.3 智慧城市18.1.3.4 智能交通18.1.3.5 智能家居18.1.4 5G网络uRLCC应用场景的业务类别18.1.4.1 工业自动化18.1.4.2 自动驾驶18.1.4.3 智能交通18.1.4.4 移动医疗18.1.4.5 智能电网18.1.4.6 高可靠应用18.2 5G物联网各种应用场景细分领域的业务需求分析18.2.1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部署场景业务需求18.2.2 高可靠低时延场景业务需求18.2.3 高带宽高速率场景业务需求18.2.4 高安全场景业务需求18.2.5 复杂环境中的部署场景业务需求18.3 5G物联网适应各种业务场景需求的关键能力指标及要求18.3.1 5G物联网业务需求对网络提出的新挑战及要求18.3.2 5G的用户体验速率及要求18.3.3 5G的峰值速率(eMBB)及要求18.3.4 5G的流量密度及要求18.3.5 5G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及要求18.3.6 5G的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及要求18.3.7 5G的高速移动性及要求18.4 5G大规模物联网(mMTC)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1 M2M(机器与机器通信)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2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3 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4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4.5 VR/AR(虚拟现实/真实现实)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 5G高可靠低时延(uRLLC)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1 工业自动化(智能车间)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2 智能交通(车联网)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3 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4 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5 智能电网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8.5.6 机器人应用场景业务需求案例分析19. 5G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案例及需求分析19.1 5G物联网面向典型行业应用场景案例分析19.1.1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2 公共事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3 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4 农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5 交通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6 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7 旅游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8 医疗卫生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9 教育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10 金融行业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1.11 智慧家庭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19.2 5G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业务需求分析19.2.1 覆盖需求分析19.2.2 连接密度分析19.2.3 吞吐率分析19.2.4 时延分析19.2.5 可靠性分析19.2.6 功耗分析19.2.7 成本分析
模块七:规划篇—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20. 5G大规模物联网的业务需求与技术需求分析20.1 5G大规模物联网业务需求分析20.1.1 更高数据流量和用户体验20.1.2 更低时延20.1.3 海量终端连接20.1.4 更低成本20.1.5 更高能效20.2 5G大规模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20.2.1 提升频谱效率20.2.1.1 大规模阵列天线20.2.1.2 全双工技术20.2.1.3 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20.2.2 扩展频率资源20.2.3 超密集网络架构20.3 5G大规模物联网不同场景对应关键技术20.3.1 连续广域覆盖实现技术分析20.3.2 低时延高可靠实现技术分析20.3.3 热点高容量覆盖实现技术分析20.3.4 低功耗大容量实现技术分析21. 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21.1 5G物联网整体规划与设计思路与方法21.2 5G大规模物联网设计目标21.3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架构设计的原则21.4 5G大规模物联网设计的性能指标及效率指标21.5 5G大规模物联网网络架构设计21.5.1 5G大规模物联网无线接入网设计21.5.2 5G大规模物联网核心网设计21.5.3 5G大规模物联网平台设计21.5.4 5G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开发设计22. 典型应用场景的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1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2 高可靠低时延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3 高带宽高速率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22.4 高安全场景5G物联网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模块八:项目篇—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 本模块以智能交通为例详细介绍5G物联网项目咨询与实施方案的思路、流程与方法。23. 5G物联网交通行业应用需求分析23.1 智能交通发展的目标通过连接人、车、路等交通关键要素,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智能网联交通环境,满足智能交通领域的多样化业务需求。23.2 智能交通业务需求分析23.2.1 总体需求分析23.2.2 交通管理需求分析23.2.2.1 道路交通管理的需要23.2.2.2 交警科技强警工作的需要23.2.2.3 交警规范化执法工作的需要23.2.2.4 公安打击预防犯罪工作的需要23.2.3 安全类需求23.2.3.1 碰撞预警(V2V)23.2.3.2 路况提示(V2I)23.2.3.3 自动驾驶 (V2V、V2I、V2N)23.2.3.4 远程驾驶(V2N)23.2.4 交通效率类需求23.2.4.1 交通路口红绿灯控制(V2I)23.2.4.2 自适应巡航(V2V)23.2.4.3 编队行驶(V2V、V2I、V2N)23.2.5 信息服务类需求23.2.5.1 高精度地图智能导航(V2N)23.2.5.2 车载AR/VR(V2N)23.2.5.3 车况远程诊断(V2N)23.2.6 业务描述23.2.6.1 122接处警业务23.2.6.2 指挥调度业务23.2.6.3 特勤任务23.2.6.4 违法后处理23.2.6.5 缉查布控业务23.2.6.6 交通信号控制业23.2.6.7 施工占道管理23.2.6.8 交通管制管理23.2.6.9 交通设备设施管理23.2.6.10 交通信息综合处理业23.2.6.11 勤务管理23.2.7 主要业务点23.2.7.1 交通集成指挥23.2.7.2 事故事件处理23.2.7.3 交通秩序管理23.2.7.4 交通设备设施管控23.2.7.5 警力资源动态管控24.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总体解决方案24.1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总体思路 “车、路、人、云” 的一体化协同+智能驾驶交通工具+云平台镜像管控。24.2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技术方案(1)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实现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2)物联网完成传感信息采集、回传,实现海量交通数据的分析与共享;(3)车联网完成智慧道路组网、车路云协同,实现全局动态的智能交通管控;(4)基于5G网络构建车、路、云三重平行系统,由云端、路侧和车端三个层面的平行系统共同组成,由5G通信网络构成3个平行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5)依托5G网络构建真实世界与虚拟交通世界的数字镜像系统,将人、车、路、云实时联网,将信息数据搜集整合形成一个虚拟交通世界,与现实的交通世界“平行存在”。24.3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体系框架24.3.1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全方位数字化镜像映射动态实时性能监测。24.3.2 交通工具智能化自动驾驶系统与智能物流系统。24.3.3 交通管控系统一体化全局动态的智能管控、海量数据汇聚与共享。25. 5G车联网应用解决方案与案例分析25.1 5G车联网应需求分析25.2 5G车联网技术方案选型25.3 5G车联网组网方案设计25.3.1 软件定义5G车联网架构设计25.3.1.1 数据层设计25.3.1.2 控制层设计25.3.1.3 应用层设计25.3.2 软件定义5G车内网络架构设计25.3.2.1 数据采集25.3.2.2 网内数据处理25.3.3 软件定义5G车内网的跨网通信设计25.3.3.1 车—云通信设计25.3.3.2 云—车通信设计25.3.3.3 车—车通信设计25.3.4 软件定义5G车联网边缘云的动态组网及优化25.3.4.1 评价指标25.3.4.2 优化问题25.3.5 车载云方案25.3.6 软件定义5G车联网开放性问题分析26. 5G物联网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思路与方法26.1 如何快速认知和构建智能交通项目?26.1.1 切入点—基于“技术方案的基本要素”快速认知和构建智能交通项目26.1.2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基本要素26.1.3 系统构成:技术方案包括什么内容26.1.4 体系架构:技术方案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26.1.5 网络拓扑:技术方案的要素之间怎么连接26.1.6 功能: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客户什么问题26.1.7 关键技术路径:可以选择的技术中,那种技术项目比较适合26.2 “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方法及应用26.2.1 “积木式”技术方案的分类26.2.1.1 产品方案26.2.1.2 方案组件26.2.1.3 单个解决方案26.2.1.4 综合解决方案26.2.2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构建模型分析26.2.2.1 综合解决方案层26.2.2.2 单个解决方案层26.2.2.3 组件方案层26.2.2.4 产品方案层26.2.3 “积木式”技术方案各种方案之间的关系26.2.4 “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方法的应用举例26.3 智能交通项目技术方案的一般体系结构26.3.1 物联网感知交互层26.3.1.1 前端采集、环境支撑平台26.3.1.2 视频监控、机房、电源26.3.2 5G网络传输层26.3.2.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26.3.2.2 网络传输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设备、网络服务器硬件和操作系统、网络协议26.3.3 数据支撑层26.3.3.1 应用基础平台26.3.3.2 数据库平台26.3.3.3 应用层服务:DHCP服务、DNS服务、文件服务、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多媒体服务、数据存储服务26.3.3.4 网络管理平台26.3.3.5 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Web平台应用开发工具、标准开发工具26.3.4 业务应用层26.3.4.1 用户交互平台26.3.4.2 客户/服务器平台26.3.4.3 Web平台26.3.4.4 图形用户界面等26.3.5 应用软件和系统26.3.6 网络安全平台26.4 智能交通“积木式”技术方案构建实例26.4.1 智慧交通的系统构成26.4.2 智慧交通系统的体系架构26.4.3 智慧交通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6.4.4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6.4.5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路径27. 5G物联网构建新型智能交通的市场及应用分析举例27.1 市场及应用分析27.1.1 远程执法27.1.2 高精度3D地图动态更新27.1.3 自动驾驶开发测试27.1.4 共享汽车调度与智能物流27.2 收益分析
讲师介绍:
李文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国内通信行业精通各种通信网络与技术的网络专家、技术专家,全国通信行业资深讲师,高级网络架构师、高级咨询师,工业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中国NB-IoT产业联盟专家组成员,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高级培训师,《中国光电》杂志、中国光电网(http://www.optochina. net)编委会成员,《通信世界》杂志特邀撰稿人,被评为2011-2012年度通信产业先锋技术人物,2012年全国通信行业“金牌培训讲师”。
长期从事电信运营商的通信技术咨询、交流与培训,研究生、本专科生、通信企业员工培训、用户培训和援外培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次参与工业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通信行业职工通信技术技能鉴定工作;多次参与国内外主要设备制造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单位、通信网络工程建设与维护单位、广电与电力行业通信部门等的通信新技术交流、咨询与培训工作。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
诚实做人,学识渊博、知识结构全面、亲和力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既有雄厚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而熟练的技术、又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和技巧、做过项目课题、产品研发、还参加过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通信工程建设、网络运维及新业务开发等工作。
在长期的教学与培训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最大特点在于以人文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教学,生动活泼,富于激情与感染力;教学针对性强,知识全面、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浅出、诙谐幽默;通过互动教学,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学员上万人,遍及国内外通信行业,广电与电力行业,学员对教学效果评估,满意率均达90%以上。
曾主持并参与部级科研课题5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与他人合著技术参考书2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获奖。
课程形式: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方法传授、动画演示、互动讨论,讲师点评、实战演练、项目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将IT与CT融合技术与大量的实战案例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经培训合格后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高级《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与推广》技术资格证书
报名材料及费用:
1.报名材料:报名申请表、电子版2寸证件照1张
2.参会费用:3680 元/人(费用包含:会议费、报名费、学习费、资料费、专家费、考核 建档及证书费)
3.本次研修班由金赛文(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创思拓新一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收取相关费用并开具相关发票。
报名联系方式 :
联系人:郑主任
电 话:010-69368142
手 机:18500065698
邮 箱:zhengling@cmcaorg.com
5G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与推广高级研修班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邮寄地址 邮 编
联系人 电 话 邮 箱
参会费用 3680元/人。费用包含(会议费,报名费、学习费、资料费、考核建档及证书费等)。
参会情况 人数:( )人,费用:( ) 元 人民币
学员姓名 性别 职位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身份证号
兴趣议题和问题
汇款方式 1.账户名:北京创思拓新一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账 号:11050169820000002049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良乡昊天支行*增值税专、普票(会议服务、咨询服务,会议展览服务)指定账户 2.账户名称:金赛文(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账户号码:0200001109024599454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定门支行*增值税专、普票(培训费)指定账户
参会费支付 现金( )刷公务卡( )电汇( )
申请单位 盖章:代表签字:时间: 收款单位 盖章:代表签字:时间:
注意事项 1.参加培训的老师请尽快将报名回执表发到会务组。2.培训前10日我们将给您寄发《报到通知》,告知详细课程安排等事宜。3.汇款需要提交汇款凭证传真或电子邮件均可。4.参会培训的单位请把发票信息提交会务组。
联系方式: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考试中心联系人:郑玲 电话:010-69368142 手机:18500065698 邮箱:zhengling@cmca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