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吧 关注:3,009贴子:28,525
  • 24回复贴,共1

刘表谏袁谭书渣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直没看到相关讨论,抛砖引玉一下
古文水平不怎么样,尽量往看得懂的方向翻,如有错漏欢迎大佬在楼下补充
一楼给头像


IP属地:河北1楼2022-04-08 18:15回复
    出处:《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四十六下》(章怀太子注)
    原文:
    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荡,彝伦攸斁。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伤时人不能相忍也。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虽楚魏绝邈,山河迥远,戮力乃心,共奖王室,使非族不干吾盟,异类不绝吾好,此孤与太公无贰之所致也。功绩未卒,太公殂陨,贤胤承统,以继洪业。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邺都,扬休烈于朔土,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何悟青蝇飞于竿旌,无忌游于二垒,使股肱分成二体,匈膂绝为异身。初闻此问,尚谓不然,定闻信来,乃知阏伯、实沈之忿已成,弃亲即仇之计已决,旃旆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闻之哽咽,若存若亡。昔三王、五伯,下及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盖时有之。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而徼富强于一世也。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
    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士丐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义,君子称其信。夫伯游之恨于齐,未若太公之忿于曹也;宣子之臣承业,未若仁君之继统也。且君子违难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况我族类,而不痛心邪!
    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惭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今仁君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昆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敖。然庄公卒崇大隧之乐,象敖终受有鼻之封。愿捐弃百痾,追摄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今整勒士马,瞻望鹄立。


    IP属地:河北2楼2022-04-08 18:19
    回复
      翻译:
      天降灾害,祸难盛行,从前异族互相结交,最后成为同盟,搅得王室动荡不安,伦理纲常败坏,以至于有识之士无不痛心入骨,时人都悲伤且难以忍受。然而我与令尊志愿相同,虽然楚地(荆州)与魏地(冀州)相隔万里,山河遥远,却勠力同心,共同扶助王室,使其他族群不干涉我们的联盟,异类之人不断绝我们的交好,这都是因为我与令尊一条心的结果。功绩没能完成,令尊却离开人世,贤侄(袁尚)承袭了爵位,以继续令尊洪大的事业,宣扬累世德行,践行光辉的遗祚,在邺城打败了严酷的敌人,将盛美的事业在北方土地上发扬光大,定下疆界,虎视河外,凡是我等同盟,没有不依附的。谁知道有青蝇绕着旗杆飞,费无忌在两座垒台间游说[1],有人使你们兄弟股肱分为两半,好似胸与脊梁断绝开来。我刚听说此事,尚且不以为然,等看到书信到来,才知道你们已经成了阏伯、实沈之忿[2],弃亲为仇之计也已决定,旗帜在中原交战,尸体在城下堆积如山。我听说后,时常哽咽不已。当年夏商周三王,春秋五霸,往后到了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时常有之。然而这些人当中,或有人想要成就帝王大业,或有人要奠定霸道之功绩,都是逆取顺守,才求得一世富强,没有抛弃亲人选择外人,断掉根本,还能保全自己长久存于世间的。
      当年齐襄公报九世之仇[3],士丐殓葬荀偃的事迹[4],《春秋》表扬他们的道义,君子们称赞他们的信义。荀偃对齐国的遗恨,不亚于令尊对曹操的遗恨;士丐继承荀偃的事业,就像仁君你继承令尊的位置一样。而且君子即便流亡也不屈从敌国,即便与人断交也不口出恶言,更何况是忘记先人之仇,抛弃亲戚之好,而成为万世的前车之鉴,留给同盟耻辱呢!蛮夷戎狄尚且对此发出谴责,更何况我们这些同族,怎么能不痛心呢!
      若想要立身于今日之史册,保全宗族于一世,怎么能与同胞分离,相互攻击,计较争抢得失呢?若是袁冀州不像个弟弟的样子,傲慢没有恭顺的礼节,阁下应当适当放低身段,以对事业有帮助为第一紧要。等到事成之后,使天下曲直分明,不也是一种高义吗?如今仁君你和刘夫人的过节,并不像当年郑庄公之于姜氏[5],兄弟间的嫌隙,也不如当年舜帝之于象敖[6],然而郑庄公最后和姜氏在大隧之中其乐融融,象敖被舜封为诸侯。希望阁下摒弃前嫌,重拾情义,母子兄弟和好如初。我在此整顿士卒兵马,笔直地站立以瞻望你们。
      [1]《史记》:费无忌得宠于楚平王,无宠于太子,日夜向平王进谗言,陷害太子。太子后流亡宋国。二垒此处指二袁。
      [2]《左传》:高辛氏有二子,大儿子阏伯,小儿子实沈,居于旷林,每天互相寻衅,彼此征伐。
      [3]《公羊传》:纪侯诬陷齐哀公,导致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九世之后齐襄公灭纪国复仇。此处为刘表提醒袁谭,应像齐襄公一样,牢记先人的仇恨。
      [4]《左传》:晋国大夫荀偃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士丐辅佐他,渡河后,荀偃得了目疾病死,收殓时无法在他口中放入殡葬用的珠玉。栾盈说:“这是因为攻打齐国之事没有完成吗?”士丐安抚荀偃说:“主上草草而终,若我不继续完成攻打齐国的事业,有如此河!”于是荀偃才闭上眼含进珠玉。
      [5]见《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史记》:舜名重华。舜的父亲瞽叟目盲,而舜的母亲又早死,瞽叟后又娶妻,生了弟弟象敖。瞽叟偏爱继妻幼子,屡次想要杀舜。舜继承帝位后,不计前嫌,封象敖为诸侯。


      IP属地:河北3楼2022-04-08 18:21
      收起回复
        刘表写给袁谭的信,正式名称应该叫《为刘荆州谏袁谭书》,王粲代笔
        楼下附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同为王粲代笔)的渣翻,水平有限,抛砖引玉,不胜惶恐


        IP属地:河北4楼2022-04-08 23:15
        回复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作者:王粲
          出处:章樵注本《古文苑》十,韩元吉本无。又见《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章怀云:「书见《王粲集》」。又见《魏志·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并有删节。
          正文:
          表顿首顿首将军麾下,勤整六师,芟讨暴虐,戎马斯养,罄无不宜,甚善甚善。河山阻限,狼虎当路,虽遣驿使,或至或否,口使引领,告而异之。初闻郭公则辛仲治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奸衅并作,闻之谔然,为增忿怒。校尉刘坚、皇河、田买等前后到荆,得二月六日所起书,又得贤兄贵弟显雍及审别驾书,陈叙事变本末之理,知变起辛、郭,祸结同生,追阏伯、实沈之纵,忘《棠棣》死丧之义,亲寻干戈,僵死流血,闻之哽咽,若存若亡。乃追案书传,思与古比。昔轩辕有涿鹿之战,周公有商、奄之军,皆所以翦除灾害而定王业者也,非强弱之争,喜怒之忿也。是故灭亲不为尤,诛兄不伤义也。今二君初承洪业,纂继前轨,进有国家倾危之虑,退有先公遗恨之责,当惟曹氏是务,不争雄雌之势,惟国是康,不计曲直之利,虽蒙尘垢罪,下为隶圉,析入污泥,犹当降志辱身,方以定事为计。何者?夫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若使金与金相迕,<与火>火相烂,则ㄡ然摧折,俱不得其所也。
          今青州天性峭急,迷于目前,曲直是非,昭然可见。仁君智数弘大,绰有馀裕,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归是于此,乃道教之和,义士之行也。纵不能尔,有难忍之忿,且当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兄弟之怨,使记注之士,定曲直之评,不亦上策邪?且初天下起兵,以尊门为主。是以众寡喁喁,基不乐袁氏之大也。今虽分裂,有存有亡,向然景附,未有革心。若仁君兄弟能悔前之谬,克己复礼,以从所驩,则弱者自以为强,危者自以为宁,诚欲戮力长驱,共奖王室,虽亡之日,犹存之愿,则伊周不足参,五伯不足六也。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况我同盟,复能戮力为君之役哉!则是太公坟垅,将有污池之祸。夫人弱小,将有灭族之变。彼之与此,岂可同日而论之哉!且行违道以自存,犹尚不可,况失义以自亡,而遗敌之禽哉。此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昔齐公孙灶卒,晏子知子期之不免也。故曰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姜氏危哉!
          表与刘左将军及北海孙公佑共说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今整勒士马,愤踊鹤立,冀闻和同之声,约一举之期,故复遣信,并与青州书。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若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临书怆恨,不知所言,刘表顿首。


          IP属地:河北5楼2022-04-08 23:17
          回复
            都被百度呑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4-08 23:25
            收起回复
              这信文采飞扬,看着确实舒服,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劝动袁谭,可惜可惜……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4-09 00:31
              收起回复
                看来大伙都知道问题在于袁谭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4-09 10:03
                收起回复
                  感谢翻译楼主辛苦
                  不是故不讨论这个是因为坟场太冷基本啥都不讨论了,以前讨论过的点主演有三个
                  1.刘表自述对袁绍的感情
                  2.刘备和孙乾敬重袁氏的态度
                  3.再次点明袁谭的行为是造反,肯定袁尚继承者身份的正统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4-10 17:59
                  收起回复
                    刘表属实天真了点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4-11 00:32
                    回复
                      支持正义翻译


                      IP属地:辽宁14楼2022-04-12 22:27
                      回复
                        补档《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翻译:
                        刘表叩首于将军麾下:您勤整军队,剪除讨伐暴虐,厮养戎马,一切做的没有不合适的,很好很好。山河遥远,路途艰难,虎狼当道,虽然我们互派信使,有的送到了有的没能送到,传口信的使者引领告知,所说的也或有出入。听闻郭图辛毗制造谗言,滋生嫌隙,使官民不和谐,出现奸佞和争端,我听说后先是愕然,而后生出愤怒。校尉刘坚、皇河、田买等人前后来到荆州,使我收到二月六日所写的那封信,后又收到令兄袁熙和别驾审配的信,陈述了事变的始末,才知道此番变故始于辛毗、郭图二人,祸结同胞,放任你们像阏伯、实沈那样骨肉相争,忘记了《棠棣》中的死丧之义[1],亲人之间寻衅大动干戈,以至于流血死人,我听说后情难自禁,哽咽不已。于是回溯史书传记,想要与古人的典故做比对。当年轩辕发起涿鹿之战,周公出兵商、奄,都是为了剪除灾害而奠定王之大业,而不是单纯的强弱之争,意气用事,所以他们消灭亲人不为罪过,诛杀兄长也不伤道义。如今你们二人刚刚接手太公[2]的大业,继承前人的道路,进有国家倾覆危亡的忧虑,退有承担先父遗恨的责任,应当把曹氏当做第一要务,不争雌雄胜负,而是思考如何让国家安定,不计较是非曲直的利益,即便是蒙尘污垢的罪人,卑下的奴隶马夫,堕落到污泥当中,也应当委曲求全,以定下事业为大计。为什么?金木水火,以刚柔并济,然后消化吸收其总和,方可为人所用,如果让金与金相冲,火与火相冲,则双方都要摧折,统统不得其所。
                        如今袁青州天性急躁,被眼前之事所迷惑,是非曲直已经很明确了,你的才智弘大,比起他绰绰有余,应该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将正义归结到自己这边,才是道教所提倡的和,是义士所行的举动。就算实在做不到,有难以平息的忿恨,也应该先除掉曹操,以完成太公的遗恨,事定之后,再议兄弟间的恩怨,让记录史实的人评论是非曲直,不也是上策吗?而且最初天下起兵时,以你们家为主,所以许多寡小们都有非议,只因不乐见袁氏坐大而已。如今虽然家族分裂,有存有亡,仍然还有许多人依附你们,未生二心。如果你们兄弟能够悔改之前的错误,克己复礼,重修欢好,则弱者复强,危转为安,诚然要勠力同心,共扶汉室,即便到了灭亡的那一天,仍存有这份愿景,那么伊周与五伯都不足以参考了。若是不能迷途知返,只图随心所欲而不改正,那么蛮夷戎狄尚且还将作出责备之语,何况我们这些同盟,还怎么再为你们效力呢!到那时,太公的坟垅恐怕要遭到污池之祸[3],夫人弱小,将会遭到灭族之变。到了那时,局势就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且违背道义以图自我存活,尚且不可,何况是丢失道义使自己灭亡,而被敌人擒获呢?这正像韩卢狗追逐东郭兔,最终都被耕田老汉擒获那样[4];像当年齐国公孙灶死后,晏子便知道他的儿子子旗也不能幸免于难那样[5]。所以《左传》才说,二惠竞爽尚且可以,如果又弱一个,姜氏就危险了!
                        我与刘左将军及北海孙公祐[6]提到此事,都感到痛心入骨,彼此悲伤。如今整顿兵马,怀着悲愤之情伫立于此,期望听到你们和好的消息,约定一起举事的日期,故而重新遣信,同时也给袁青州写了信。如果他那边安宁,那么袁氏一族难道会和大汉一同盛衰吗!若他拒绝,我们的同盟也就再也没有希望了。书写此信时悲伤怆恨,不知说了些什么,刘表顿首。
                        [1]《诗经·小雅·棠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意思是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太公:尊称,指袁绍
                        [3]污池:指平毁罪犯宅第,祖坟,掘成水池一样。
                        [4]《战国策·齐策三》:韩卢狗为了追逐东郭兔,翻过五座高山,绕过三座峻岭,最后兔在前面跑死,狗在后面追死。耕田老汉把它们捡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气。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左传·昭公三年》:齐国的公孙灶(姜氏)死了,晏子得知后,说:公孙灶死了,他的儿子子旗也就难免灾祸了。姜氏实力弱了啊,妫氏要昌盛了。本来公孙灶和公孙虿两人都精明能干,还能控制局面,现在却死了一个(公孙灶),姜姓真是危险了。
                        [6]即刘备与孙乾。


                        IP属地:河北15楼2022-05-25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