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会拿着外网某图片问:我想要这个样子的布鲁克,请问你有吗?
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要得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回答其实是有点困难的,困难的原因是,我不知这个问题背后的这位朋友对布鲁克的认知到底是怎样的,以及他到底对这个样子的预期和对差异度的接受能到什么程度。其实这里反应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为什么相同基因的布鲁克差异会这么大?
今天我尝试系统地对这个问题做一个阐述,希望能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我想,这对于理解其他类型的爬虫也可能会有些些许参考价值。
首先我想先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阐释:
1,原生差异
请允许我先造这样一个概念,叫原生状态,通俗地讲就是:一条变异基因的蛇,如果去掉这个基因,他的normal表现会是怎样的。 同样是一条原色, 因为产地不同,亲本不同,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颜色,纹路,体型等等特征,然后细分:不同色素的分布区域,各种色素携带量的多少,花纹的分布怎样,宽窄,粗细,等等,这些变化就足以导致原色布鲁克的差异足够巨大和丰富。如果在此原生状态下,再叠加变异基因,可想而知,变异后的表现也就会非常不同了。 所以,原生状态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维度。
2,基因差异
不同的基因会导致不同的性状表现,这个无需赘述,但是相同的基因,作用于不同蛇的时候,其实作用出的表现也会是不同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xanthic 缺黄基因,顾名思义,缺少黄色素, "缺"这个字就隐含了一个重要含义,是关于程度的,对,缺多少呢? 所以同样是缺黄基因,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缺黄"的作用,再加上原生状态下基础色素的携带量天生不同,这也就导致同样的缺黄基因也会使个体的表现不尽相同。比如"暴雪" 的例子,我想这种例子是对这个问题非常直接的体现。这是第二个维度。
3,血统和选育
正是由于布鲁克的原生状态表现之丰富,基因表现的差异足够显著,我们再有意识地对某些特定性状加以持续选育,会导致在1,2点的基础之上,使一些个体发展出惊人的表现,甚至这种表现已经超出了基因名字可以描述的程度,正所谓自然材料+人工意志的作品,就不是简单的基因型的描述就可以指代得了的了。
即使没有在做有意识的选育,繁殖者也会有意无意使某些模糊的性状得以保留,这种狭窄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果发展得足够长久,也可能会导致这条血线变得越来越特别。
这是第三个维度。
4,发色变化
布鲁克的一生是变化的一生, 每蜕一次皮都会有一次变化,一直到成体,这个养过的朋友可能都会有所体会。即使是到了成体,他们还会每年不停变化。这构成了第四个维度,就是年龄维度。不同年龄阶段的的相同基因的蛇,差异会非常明显。其实就这个问题,在布鲁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单独拿出来深入探讨。
5,het基因的影响
在布鲁克里,部分基因的het个体确实也会对个体产生一些外观影响,比如Ery基因,但这个影响有多有少,不能一概而论,但这也会构成一个影响外观表现的可能维度。
6,杂交混血
布鲁克(佛州王蛇)在原产地,有许多亲属关系较近的亲戚由于分布区域重叠,也没有生殖隔离,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就有可能发生杂交;圈养状态下,一些繁育者也可能会尝试用不同物种和布鲁克混交,有些个体即使没有明显的混血痕迹,但可能有一些或多或少带上了隔壁亲属的血统,这也可能会导致个体之间产生差异。这是另一个可能的维度。
(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别的维度,先暂且只展开这些)
【由于发文字数限制,本文分上下两条发送】
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要得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回答其实是有点困难的,困难的原因是,我不知这个问题背后的这位朋友对布鲁克的认知到底是怎样的,以及他到底对这个样子的预期和对差异度的接受能到什么程度。其实这里反应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为什么相同基因的布鲁克差异会这么大?
今天我尝试系统地对这个问题做一个阐述,希望能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我想,这对于理解其他类型的爬虫也可能会有些些许参考价值。
首先我想先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阐释:
1,原生差异
请允许我先造这样一个概念,叫原生状态,通俗地讲就是:一条变异基因的蛇,如果去掉这个基因,他的normal表现会是怎样的。 同样是一条原色, 因为产地不同,亲本不同,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颜色,纹路,体型等等特征,然后细分:不同色素的分布区域,各种色素携带量的多少,花纹的分布怎样,宽窄,粗细,等等,这些变化就足以导致原色布鲁克的差异足够巨大和丰富。如果在此原生状态下,再叠加变异基因,可想而知,变异后的表现也就会非常不同了。 所以,原生状态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维度。
2,基因差异
不同的基因会导致不同的性状表现,这个无需赘述,但是相同的基因,作用于不同蛇的时候,其实作用出的表现也会是不同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xanthic 缺黄基因,顾名思义,缺少黄色素, "缺"这个字就隐含了一个重要含义,是关于程度的,对,缺多少呢? 所以同样是缺黄基因,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缺黄"的作用,再加上原生状态下基础色素的携带量天生不同,这也就导致同样的缺黄基因也会使个体的表现不尽相同。比如"暴雪" 的例子,我想这种例子是对这个问题非常直接的体现。这是第二个维度。
3,血统和选育
正是由于布鲁克的原生状态表现之丰富,基因表现的差异足够显著,我们再有意识地对某些特定性状加以持续选育,会导致在1,2点的基础之上,使一些个体发展出惊人的表现,甚至这种表现已经超出了基因名字可以描述的程度,正所谓自然材料+人工意志的作品,就不是简单的基因型的描述就可以指代得了的了。
即使没有在做有意识的选育,繁殖者也会有意无意使某些模糊的性状得以保留,这种狭窄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果发展得足够长久,也可能会导致这条血线变得越来越特别。
这是第三个维度。
4,发色变化
布鲁克的一生是变化的一生, 每蜕一次皮都会有一次变化,一直到成体,这个养过的朋友可能都会有所体会。即使是到了成体,他们还会每年不停变化。这构成了第四个维度,就是年龄维度。不同年龄阶段的的相同基因的蛇,差异会非常明显。其实就这个问题,在布鲁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单独拿出来深入探讨。
5,het基因的影响
在布鲁克里,部分基因的het个体确实也会对个体产生一些外观影响,比如Ery基因,但这个影响有多有少,不能一概而论,但这也会构成一个影响外观表现的可能维度。
6,杂交混血
布鲁克(佛州王蛇)在原产地,有许多亲属关系较近的亲戚由于分布区域重叠,也没有生殖隔离,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就有可能发生杂交;圈养状态下,一些繁育者也可能会尝试用不同物种和布鲁克混交,有些个体即使没有明显的混血痕迹,但可能有一些或多或少带上了隔壁亲属的血统,这也可能会导致个体之间产生差异。这是另一个可能的维度。
(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别的维度,先暂且只展开这些)
【由于发文字数限制,本文分上下两条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