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小百花”的新掌门

《藏书之家》
1995年,茅威涛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7月,她又被上级任命为“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欣然接受任命,从此也不得不以管理者身份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状。
不过这时候的茅威涛却在市场运作上更清晰了。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化,尤其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茅威涛想到借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在高质量剧目生产的同时,让小百花的管理和经营也走向正规化。为此,她带领团队把原来艺术院团的一些结构打破,成立了三个部门:一是企划营销部,把原来的创作室和演出部门放在一起,即创作剧目和营销一体化;二是艺术生产部,把过去的演员队、乐队、舞美队同主创人员归纳在一起,类似于工厂的车间,搞生产提高技术。为此,茅威涛还送专业人士去北京人艺或是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第三是行政部,管理所有的采购、接待等任务。此外,剧团还有专门把握发展方向和人事的艺委书记,以及分别管生产和后勤的两位副团长等。
为了发展观众群,茅威涛还带领“小百花”成立了爱越俱乐部,并发行自己的专刊《爱越世界》,如今俱乐部里不仅有律师、大学教授还有医生、学生各类人等。这在全国戏曲院团中都独树一帜。
院团正规化之后,各项事物都由专人负责,茅威涛完全可以腾出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期间,她先后又领导团队创作了《藏书之家》和新版《梁祝》等,对比其他国家剧团,她的理念是,小百花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继承,即把传统的经典戏重新编排;二是做原创剧,即带有自己地域文化特征的戏。
茅威涛艺术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便是她的丈夫、导演郭晓楠。回忆当初两个人的相识相知,茅威涛说他曾将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说给郭晓楠听,当时郭就告诉她应该排原创的戏,因为这样才能引导市场,可才子佳人茅威涛已经演够了,于是郭晓楠提议茅威涛要打破自己,演一些小人物或是历史人物,来尝试个人演技突出的可能性,此外文本、演剧风格以及演员技术性等方面也都要改造。这些理念都与茅威涛的想法很一致,而这时候的茅威涛也发现,郭晓楠与她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沟通,一个眼神或者半句话,她就能理解意图,两个人的配合十分默契。
郭小楠给茅威涛开启了一种舞台艺术上理念实现的可能性。志同道合的想法也让两位艺术家牵手走到了一起。俩人开始更多的合作,《藏书之家》、《春琴传》,一部部原创作品接踵而来。
辉煌 新版《梁祝》令“小百花”新生
2006年越剧迎来了100周年诞辰。“小百花”决定重新排演经典剧目《梁祝》,不过这次要完全创新。导演还是郭晓楠,茅威涛与创作团队讨论后决定,在理念上实行“八字方针”,即“规避颠覆,谨慎重塑”。他们重新研究文本,不仅将源自越剧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新回归越剧,也将文本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改,此外他们还力求找到中国传统戏剧当中以歌舞说故事的最大可能性,这就与过去越剧受上海租界文化和新文化运动影响而以歌剧和话剧为主体的舞台形式完全不同。特别是化蝶一段,郭晓楠与茅威涛讨论后大胆决定去掉满天的飞蝶,假借《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说营造场景,通过两把扇子让观众感受到蝴蝶的翻飞和化蝶时奇特的魅力和冲击力。
2006年10月2日,新版《梁祝》在杭州剧院隆重上演。尽管最高票价高达580元,但是很多人还是从杭州之外的城市赶去看,能容纳1000多名观众的杭州剧院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都不愿离场,茅威涛更是成了越剧迷们追捧的对象,据说那一晚,有人还在现场打出标语表达了他们对茅威涛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