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竹园人爱竹,他们常说:山上无竹,美中不足,身边无竹,断了手足。总爱把竹子作为美好的象征,在他们眼里的竹子,是人格化了的竹子。其实,爱竹和竹的品格,此心古人和今人皆同。古人中也有许多以竹喻人的事例,比如魏晋时的阮籍、山涛、向秀、嵇康、刘伶、阮咸、王成,被称为“竹林七贤”;唐代诗人王维,把书房起名叫“竹里馆”;宋代蒋捷把自己写的书定名为“竹山词”;晋代著名的文人王徽之最爱竹子,甚至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大诗人苏东坡爱竹就爱得更奇了,他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眼,俗士不可医。”在他看来,居家无竹,便是俗不可耐。为什么古人和今人都那样地爱竹,那么爱竹子的品格?我看,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回答得最有说服力,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这首诗写得何其好呵!只要闭目吟咏一遍,那竹子的形象,便在脑海里泛起。举目桅尖山,在村部山涧边还有不少刚刚移植到此的金镶玉竹,点点滴翠,令人陶醉。孙书记指点着在村西侧山岗上刚发现的几十株高达数丈的玉镶金竹说,大竹园还有乌哺鸡竹、淡竹、南竹、阔叶箬竹等数10种竹子,大都有数百年或近千年的生长史,才使大竹园因此而得名。在虽然破落,但山势雄伟的悟道庵,残墙破壁也处在绿色的海洋中间,使人感受到一片昂扬的生命。在月新日异的盛世中,这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著名观庵,也将会和周围茂密的竹子一样,春风夏雨清光满,历到秋冬翠更多,在旅游大开发的氛围中迎来她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