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7日漏签0天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吧 关注:291贴子:4,0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1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0< 加载中...

地核存在微小磁波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项新研究在地核中发现了微小的地磁波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3月21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外层是液态金属。热的内核和冷的外层之间的温差驱动了液体中的对流,而金属中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磁场。这种运动是无秩序的,因此磁场会随时间而变化。
1999年至2021年期间,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Nicolas Gillet和同事利用卫星和地面天文台数据观测了地球磁场。他们发现,地核赤道周围的磁场存在有规律的波动。这种波动每7年重复一次,并以每年大约1500公里的速度沿着赤道向西漂移。
“重要的是搞清地核磁场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演化。”Gillet说,“我们这次看到的只是这方面的微小变化。”
尽管观测到的波动相对较小,但这些波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活动。
Gillet说,关于是否有一层可以解释磁场变化的薄薄的岩石位于地球外核和上方的地幔之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新发现表明,这层岩石没有存在的必要。
研究小组还认为,利用新发现的波动,可以对地核深处的地磁场进行成像,并预测磁场未来的演变。“通过卫星记录地球磁场,我们能对脚下3000多米的地球深处进行成像,这是很有趣的。”Gillet表示。
“对于了解地球磁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尺度上如何变化,这项研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进步。”丹麦技术大学的Chris Finlay说,“了解更长时间序列的演变,则需要在未来几十年里从太空持续观测地球磁场。”(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115258119
作者:Nicolas Gillet 来源:《国家科学院院刊》
来源:科学网 https://www.sciencenet.cn/earth/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氧化还原障在热液铀矿成矿中的作用
矿化剂元素硫(S)与成矿
[1]李延河,段超,韩丹,陈新旺,王丛林,杨秉阳,张成,刘锋.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J].岩石学报,2014,30(05):1355-1368.


2025-07-17 18:12:26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铀是重要核能原料。铀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在氧化环 境 中 呈 U6+ 形 式 存 在,在 还 原 环 境 则 以 U4+ 形式存在。U 在氧化状态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 物(Na2 [UO2 (CO3 )2])/氟 化 铀 酰 络 合 物 (Na2 [UO2F4])形式存在,极易溶解于水,随水溶液迁移。 U 在还原状态下非常稳定,不易活动,主要以沥青 铀矿和铀石等形式富集沉淀,形成铀矿石。因此热 液铀矿的形成,首先需要氧化障/氧化剂将富铀岩石 中的铀不断地大规模地氧化成 U6+ ,溶解进入水溶 液迁移,第二需要还原障/还原剂有效地将氧化性富 铀溶液中的 U6+ 还原成 U4+ 沉淀下来,富集形成铀 矿。人们虽然对铀的地球化学性质非常了解,对氧 化还原反应在铀成矿中作用非常重视,但对氧化还 原障的类型及其在实际铀矿成矿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和成矿机制还存在模糊认识,制约了铀成矿理论的 发展和找矿方法的提升。例如红层等蒸发岩地层与 铀矿的时空关系及成因联系,虽然人们已认识到了 红层与铀矿化时空关系密切。
氧化障/氧化剂在热液铀成矿中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形成热液铀矿必须首先将富铀岩石中的 铀氧化成 U6+ ,使其活化迁移,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之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在实际工作中 鲜有提及。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重要氧化障/氧化 剂主要有以下二种:①富氧地下水体;②红层等蒸发 盐地层。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地下水中溶解氧和蒸发盐等浓度 高,pH、Eh 值高。富氧地下水能够不断地将富 U 岩石中的固态 U4+ 氧化成为 U6+ ,形成富氧富 U6+ 水溶液,形成层间氧化带。
陆相红层等蒸发盐地层的形成与断块运动有 关,多以断陷盆地的形式出现,常呈串珠状排列。红 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少量粉砂 岩及膏盐层等蒸发盐,底部常见砾岩。红层相变剧 烈,以河流相冲洪积沉积为主,属于强氧化、强蒸发 环境下的快速堆积产物。红层因含有大量碳酸盐、 氯化钠等蒸发盐和 Fe3+ 、石膏等氧化剂,而具强碱 性和强氧化性,是重要的氧化障。红层具有良好的 透水性,是地下水的重要通道,流经其间的地下水与 红层相互作用后,变成富氧地下水体。蒸发盐湖卤 水本身就是强碱性强氧化性水体。强氧化性水体是 将富铀岩石中 U4+ 氧化成为 U6+ ,使铀以碳酸铀酰 等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必要条件。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热液铀矿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还原障和充 足的还原剂。
当富铀成矿溶液遇到还原 障时,成矿溶液中 U6+ 被快速有效地还原成 U4+ 沉 淀下来,富集形成铀矿床。U 的络合离子越牢固、 水中 U 含量越低,U 从溶液中沉淀所需的 Eh值越 低。与铀矿化有关的重要还原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富含有机质和碳质的地层,如泥煤、褐煤层, 碳屑层,碳硅泥岩层、石墨层等;
(2)富含油气、煤成气的层位/部位,包括生油气 层、储油气层、油气运移通道等; (3)富含硫化物等还原剂的层位及岩矿体; (4)富含 Fe2+ 等还原剂的层位及岩矿体; (5)煌斑岩等富含 H2、CH4、CO 、CO2 等还原 剂和挥发分的暗色脉岩;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氧化还原障在砂岩型铀矿成矿中的 作用
砂岩型铀矿是铀矿的重要类型。自20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先后在伊犁、吐哈、鄂尔多斯、二 连、松辽、辽河等盆地发现了砂岩型铀矿床。这些铀 矿与煤、油气藏赋存在同一盆地之中,空间上高度一 致,成因上密切相关。
鄂尔多斯盆地的铀矿床、矿化点多分布于盆地 的边缘,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部、东南部和西 南部。区内出露的主要为中生代地层。上三叠统延 长组(T3狔)主要是含砾砂岩和泥岩与粉砂岩互层, 产油和煤。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2狔)主要是长英质 砂岩、泥 岩 和 粉 砂 岩 组 合,产 煤;中 侏 罗 统 直 罗 组 (J2狕)是赋矿层位,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砂岩及杂色 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不整合于延安组煤系地层之上; 中侏罗统安定组(J2犪)主要为灰绿色泥质砂岩、紫红 色细砂岩、泥岩,与下伏直罗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侏罗统芬芳河组(J3犳)不发育。下白垩统主要 为紫红、灰绿砂砾岩、砂岩和紫红、棕红色粉砂质泥 岩夹砂岩、砾岩薄层,与上下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 关系。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铀是变价元素,在氧化环境中呈 U6+ 形式存在, 在还原条件下则以 U4+ 形式存在。氧化态六价铀主 要以碳酸铀酰/氟化铀酰络合物形式在热水溶液中 迁移,还原态四价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铀石等形式 富集沉淀。因此热液铀矿的形成需要二个基本地球 化学条件,首先富铀岩石中的铀被氧化形成 U6+ ,溶 解进入水溶液迁移;第二富氧富铀成矿溶液遇到还 原障,U6+ 被还原成 U4+ 沉淀下来,富集形成铀矿。 以我国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火山岩型铀矿、花岗岩 型铀矿和变质型铀矿为例,总结了与铀矿化有关的 氧化还原障的主要类型,指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 的地下卤水、蒸发盆地卤水和蒸发沉积建造(红盆/ 红层)是形成铀矿的最重要氧化障,能够为铀矿形成 提供 SO4 2- 、CO3 2- 、NaCl等高效氧化剂和矿化剂, 通过淋滤氧化反应,形成大量高 Eh值富铀成矿溶 液,使成矿母岩中的铀不断活化迁移。煤屑、油气、 有机质、硫化物、富 Fe2+ 岩石和基性岩脉等是重要 还原障,其中 CO、CH4、H2S、Fe2+ 等还原剂能够将成矿溶液中的 U6+ 还原成 U4+ 沉淀富集成矿。探讨 了红盆(氧化障)和煌斑岩等中基性岩脉(还原障)与 铀矿之间的关系及控矿机制,揭示了盆地中铀-煤、 铀-气(油)共生的机制,阐明了翁泉沟硼、铁、铀矿 共生的原因,建立不同类型铀矿成矿模型。
(以上相关内容均摘自:李延河,段超,韩丹,陈新旺,王丛林,杨秉阳,张成,刘锋.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J].岩石学报,2014,30(05):1355-1368.)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作为中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近年来一直是 研究的重点地区。
储层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长71 段和长72 段的致密砂岩储层矿物 类型差异不大,主要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 石砂岩,含少量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图2a),岩性 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储层含油性较好,镜下可见 沥青充填孔隙,颗粒基本上呈缝合接触(图2b)。砂 岩填隙物相对含量较高,约占2.64%~46.34%,平 均含量17.19%,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菱铁 矿,长71段和长 72 段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含量均较 高,主 要 为 绿 泥 石 和 伊 利 石,分 别 占 5.93%、 6.36%,常在矿物颗粒边缘形成衬边(图2c)。
储层孔喉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 孔、溶蚀孔 (包 括 长 石 溶 孔、岩 屑 溶 孔 以 及 粒 间 溶 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图3),其中长7段储层主要 的 储 集 空 间 为 粒 间 孔 (图 3a),约 占 总 面 孔 率 的 50.44%;其次为溶蚀孔隙(图3b、c),约占总面孔率 的44.65%,这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通道;此外还 有少量的晶间孔和微裂隙,总占比不超过 5%(表 1),对油气的储存意义不大。通过岩芯及扫描电镜 观察可得,泥岩微裂缝发育(图3e~h),这些裂缝多 存在于有机质内部以及有机质与矿物之间,为有机 质生烃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产生的高压压裂泥岩产 生微裂缝,是烃类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储层内 的高角度裂缝的发育为油气的二次垂向运移提供了 通道(图3d)。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储层大部分属于致密储 层,物性相对较差。经统计,长71 段储层孔隙度分 布范围为2.0%~18.7%,平均值为10.05%,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1×10-3~16.72×10-3 μm2,平均 值为0.615×10-3 μm2(134个样品);长72段储层孔 隙度分布范围为3.1%~20.4%,平均值为10.47%, 渗透率 分 布 范 围 为 0.006×10-3 ~8.014×10-3 μm2,平均值为 0.31×10-3 μm2 (131 个样品)。长 71段和长 72 段储层物性相差不大,均 为 低 孔 低 渗 储层特征,以致密储层和特低 孔特 低 渗 储 层 为 主。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质量较好,有机质丰度较高,以I型、II1型为主,达到成熟大量生烃阶 段,因此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孔隙流体发生膨胀产生 的超压是致密油成藏的重要动力来源。影响生油增 压的参数有很多,主要包括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 型、成 熟 度、岩 石 孔 隙 度 和 渗 透 率 等,根 据 Guo Xiaowenetal.(2011)建立的Ⅰ型干酪根烃源岩生 烃增压的定量计算模型,对长7段烃源岩生烃增压 值进行计算可得,烃源岩可产生0.13~46.07 MPa 的超压,平均值16.07MPa,这为致密储层成藏提供 了重要的动力。


2025-07-17 18:06:26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熊加贝,何登发.全球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岩性油气藏, 2022,34(01):187-200.
[1]彭军,曾垚,杨一茗,于乐丹,许天宇.细粒沉积岩岩石分类及命名方案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2,49(01):106-115.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油气成因二元论及其地质-经济意义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林潼,王铜山,潘文庆,等. 埋藏过程中膏岩封闭有效性演化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深层膏岩盖层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42(6): 1354-1364.
[1]云露,朱秀香.一种新型圈闭:断控缝洞型圈闭[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22,43(01):34-42.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盖层的封闭性能是油气能否成藏并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除了传统的膏盐岩和泥页岩外,大量研究证明碳酸盐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油气的封盖层[1]。
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学者 BERG 和 SCHOWALTER 提出盖层的毛细管封闭阻挡了下伏油气向上运移,盖层与储集层之间的物性差异引起毛细管压力的差异而造成盖层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3-4] 。 [1]周波,李慧莉,云金表,徐忠美,冯帆.基于成藏体系理论的碳酸盐岩含油气区带评价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20,42(01):132-138.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1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