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125521975吧 关注:8贴子:699
  • 6回复贴,共1

打坐观心可以快速增长智慧,给大家介绍一种观法-通明观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也叫通明禅
【通明禅】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虚空处   识处   少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灭受想定
     次十六特胜。而辨通明禅。此禅竖深横细。定观精巧。过于特胜。故次后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后辨者。此禅虽是实观深细。而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于破烦恼义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气类。今次十六之后。正应从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出大集经中。但经不别出名目。而北国诸禅师。坐证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须标名传世若用根本禅说。虽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迥异。还用此名。说者行人便作常解。则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胜观法。虽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关。若对背舍胜处等。名之与观。条然并异。既进退并不同余禅。岂可用余禅名说。故别为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禅时。必须三事通观。故云通明。亦以能发六通三明。故云通明。但此禅境界繁多。非可传述。今止列大集经中所出科目示知有此一法门异常所传禅也
     初禅六支   大集经云。言初禅者。亦名为具。亦名为离。离者谓离五盖。具者谓具足五支。言五支者。觉观喜乐安定。一觉支者。云何名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觉。云何名观。心行大行。遍行随喜。是名为观。云何名喜。如真实知大知小。心动其心。是名为喜。云何名为乐。行于此法。心悦受于乐触。是名为乐。云何名为安。谓心安身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云何名为定。谓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谬。无有颠倒。是名为住
     二禅三支   大集经云。言二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三支。谓喜安定也
     三禅五支   大集经云。言三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谓离五盖。具者具足五支。谓念舍慧安定
     四禅四支   大集经云。言四禅者。亦名为离。亦名为具。离者同离五盖。具者具足四支。谓念舍不苦不乐定
     空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别色相。远离色阴。观无量空处。是名比丘得空处定也
     识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三受。以得远离是三种受。是名比丘得识处定
     少处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观三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灭。空处识处。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此识亦识非识。若非识者。名寂静我。云何求断此识。是名得少处定
     非想定   大集经云。若有比丘。有非想心。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痈。是不寂静。若我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比丘。能断如是想非非想者。是名获得无想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想。若有识想。若非想非非想等。皆名粗想。我今若修无想。无想三昧。则能永断如是等想。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静。如是见已。入非非想定。已不爱不著。破无明。彼无明已。名获阿罗汉果。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世俗道断。凡夫于非想处。虽离粗烦恼。而亦有十种细法。以其无粗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盘。凡夫者。外道郁头蓝弗是也
     灭尽定   大集经云。憍陈如。若有比丘。修习圣道。厌离四禅四空处观。灭庄严之道。而入灭尽定也
     今此所述。通明禅支。并出大集经文。是中未有一句私解。读者自具寻思
通俗点说具体方法就是打坐时,用心同时观察自己的心念,气息,整个身体,观一达三,如果达到看破把握这三个,那智慧得有多大?



1楼2010-05-22 15:08回复
    GJ 说老实话,你是 从哪个庙子出来的。。


    2楼2010-06-01 16:20
    回复
      2025-05-11 02:12:27
      广告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GJ在给q1n9—蒾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GJ在给q1n9—蒾讲故事。。。。。。


      4楼2010-06-02 12:23
      回复
        ......


        6楼2010-06-08 10:12
        回复
          没事的时候看看这些。。。会让你觉得心狠静 狠静,。
          阿米豆腐。


          7楼2010-06-08 2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