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吧 关注:3,545贴子:14,574
  • 12回复贴,共1

嘉善籍弹词名家——“描王”夏荷生之旧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壹:受光裕社压制
夏师从钱幼卿习《描金凤》《三笑》,因其天生好嗓音,加之刻苦钻研,出道后便声名鹊起。一次在浙江双林码头与前辈艺人谢品泉“敌档”。谢被夏“敌漂”坍台怀恨在心,抓住夏未出大道既在平湖收施天铃为徒之事来整治他。一般说来本可补几桌酒便可了事,不料谢挟嫌报复,煽惑其师与光裕社领导,作出开除社员永不进苏州说书之决定。后来夏之友陈瑞麟恳请其父劝说重新处理此事,作出罚银圆100,为三皇祖师做锦袍一领,罚五桌酒水,补出大道然后恢复社籍。在当时浓厚的封建思想下,夏荷生只得接受。
付:徐云志与谢品泉〈三笑〉传承关系:
谢品泉——谢少泉——夏莲生——徐云志



1楼2010-05-21 21:33回复


    2楼2010-05-21 21:34
    回复
         弹词流派唱腔。嘉善籍弹词演员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3楼2010-05-21 21:35
      回复
        夏荷生弹唱三笑、描金凤
        忽俞忽马无前例,忽龙忽凤高声异。慢唱急弹弦,新腔创最先。 休嫌泥土气,三笑谁能比。载誉奉描王,一灯催早亡。


        4楼2010-05-21 21:36
        回复
             夏荷生唱腔,大小嗓并用,急弹慢唱,世称"夏调"。以弹唱《描金凤》闻名江南,被奉为"描王"。夏氏为浙江嘉善籍,苏白欠准,故有"泥土气"之谓。因有阿芙蓉癖(鸦片),过早下世。


          5楼2010-05-21 21:36
          回复
            弹词名家夏荷生是浙江嘉善人,生于1899年,比我父亲陈瑞麟大6岁, 两人交往甚深。1928年,我父亲在嘉善叙兴园书场演出,巧遇夏荷生在夏厅书场演出(夏厅书场是其父夏又梅开设的)。那年我父亲24岁,夏荷生30岁;两人在书台上洗书都是精力量盛的时期。每天日书场一散,夏先生就到叙兴园来看望好友,彼此探讨书艺,话得投机。夏先生非常健谈,并且每次来都爱吃一瓶荷兰水(即冰冻汽水)。这使我父亲非常佩服,……
            


            7楼2010-05-21 21:41
            回复
              这里说的小辈英雄,是指三四十年代开始冒尖的那群年轻的评弹艺人。现在来说,他们早已是老前辈了,而且多数居然已经物故。
                   印象最深的是凌文君。抗战胜利后那一年,他在苏州养病,每天有个徒弟陪了他在大公园散步。我那时生肺病,也每天要去那里呼吸新鲜空气。经常见面,有时难免说上几句话。他很坦率,说是当初自己作践自己,要钱不要命,几乎毁了青春。他这一次是定要养精蓄锐,乌龟爬门槛,只在此一番。我说:“夏荷生死了,现在全靠你了,不要让老听客失望。”这话倒并不是当面捧场,凌文君的《描金凤》,虽未师承夏荷生,却说得越来越像,看来是唯一能够继承的人。
                   凌文君出道很早,十七八岁就在上海的好几家商业电台上唱开篇,有时也说上一段折子书,博得听众好评。再加长相脱俗,黑虽黑,有股锐气和秀气,难免应酬也多了起来。就在那种春风得意、马不停蹄的情况下,劳累了身体。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要在艺术上继续追求,他的书艺还是日见成熟。道中都知道,没有天赋,要学夏荷生,门槛也踏不进。所以夏荷生自己没有收过像模像样的学生。倒是横戳枪,弄来个私淑弟子。凌文君聪明人,自知本钱其实也不多,除了喉咙喊得出,其他方面,功底欠缺,他于是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他说,顶用心的是在如何练声。小时候底子没有打好,现在吃亏了;而想学像夏荷生,中气不足,绝对不行。他说,学夏荷生的手面、表情,照式照样搬得来,学不像;要学,学他如何观察社会、观察人物,如何体会,如何吸收,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这样,听众才会说凌文君有点像了。他的噱头,自己创造。他说时代跑得快,人心也换得快,噱头要靠应景对情,昨天的噱头,今天就不一定合适。不过,我当面对他说,你的噱头有些过于粗俗,夏荷生已经有粗话,你比他还要多,要学学姚荫梅的雅噱。他一笑置之。
                   凌文君很快复出,面目一新。我去听过几次,没有想到卖座并不理想。我问他境况,他说可能听众还不熟悉,隔一段时间就会好的,满怀信心。我对他翘起大拇指:百折不挠,不在铜钱眼里打滚,可算是一条在艺术上探索前进的好汉! 内战方酣之时,书坛上说《三国》的多了起来。自从黄兆麟咬着雪茄烟专门去忙光裕社的事务,不再说书,要想听一回有骨子的“华容道”无处可觅。反而在扬州评话里欣赏到了康又华、康少华的“康氏三国”,有点味道。说书人文绉绉的像个学究,开出口来,文言夹白话。很奇怪:一书场的老少爷们(女的到底少),不管是满腹经纶,还是目不识丁,都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说听不懂的。对比眼下,唱到弹词,书场也好,电视也好,无不要打字幕,否则中青年就不能接受;至于大学生觉得《三国演义》深奥难读,不是一个两个。正如原来草台班唱的也是昆曲,现在变了高雅艺术,弄不清楚怎么一回事了。闲话少说,正在顾又良息影,唐耿良单身闯进“七煞档”,勉强有人在支撑门面,突然之间冒出了汪雄飞、张国良、陆耀良几位小辈英雄也来纷纷说《三国》。
                   前两年听到汪雄飞故世的消息,眼见周良同志神色凄然,不觉我也感到悲哀。汪雄飞也是一位敢闯新路的勇将。家喻户晓的故事,现成摆着罗贯中文采斐然的读物,怎样才能用口头艺术再把人们吸引到书台下来,确实比打一部新书还要难。苏州评话中的《三国》,说实话,不及扬州评话能够雅俗共赏。原因出在磨练的历史不够长。康氏三国,渊源流长,已经充分具有了口头艺术的独立性格,所以才能和罗贯中分庭抗礼。苏州评话还做不到。黄兆麟时代就有点左右为难的样子,拘泥于演义,贩夫走卒摇头;过分创新,大学教授叹气。后来者等而下之,可听可不听了。谁知汪雄飞一上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青春气息。这个小大块头有灵气!
                   我听过不少人说过《古城会》,包括扬州康又华,只有听到汪雄飞的出了一身热汗,听罢就去泡混堂。他本来擅长起关羽和张飞的角色,现在两个人碰头,是敌是我分不清,噱头来了。他端起京戏里的功架和做派,一个是红生,一个是架子花脸,分档分得清爽;几句念白也套用京戏,照样还让关云长来两句吹腔,但是整回书依旧是纯粹的苏州评话。他叙述故事情节,交代来龙去脉,分析二人的心理活动,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神圣不可侵犯的关老爷,尴尬得像偷了卷笔刀的小学生;戆吼吼的莽张飞,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面孔的凶相,内藏着天真烂漫,割不断的手足情长。精气神三者具备,对青年艺人来讲不算难事,难就难在像汪雄飞那样,推陈出新,一出道就显露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三国志》和《水浒传》这类古典名著,向来有三种欣赏的路径:一是读,文字欣赏;二是看,看戏剧舞台上的表演;三是听,听嘴上的说唱。年纪轻轻的汪雄飞,有本事在说的基础上把读和看都糅合了进去,让听者觉得有了立体感,说他有灵气,一点不过分。张国良风格不同,但是异曲同工。这位小伙子也是奇才,加油加酱,千变万变不离宗,让人相信说的绝对是三国,决非别的野书,甚至会替罗贯中感到遗憾,怎么当初写书,忘了几百年后张国良讲的这些人物和这些情节?篇幅关系,他的书艺以后再说。这里再发一点感慨:孟良固击毙张灵甫,打济南活捉王耀武,外面战火纷飞,书场里斩颜良诛文丑,火烧赤壁,不必走完一条临顿路,随处可听说“三分”,是否艺术和政治还真有关系?如今听说《三国志》这部书几乎没有传人了,前几年电视里热闹了一阵,书坛上也无响应,是因为升平世界,太平年代了么?
              


              10楼2010-05-21 21:44
              回复
                评弹明星——描王夏荷生信息来源:嘉善政协     1963年4月,浙江省文化局派出文化工作队到嘉善,领队的是省越剧团长吕家振和省群艺馆的恭天申,同来的还有四位省评弹队的演员,其中有一个主要演员徐天翔,他没有待安排好住宿,就提出要去西门祭扫老师,事后他告诉我他是评弹界都敬仰的描王夏荷生的关门弟子,他经常来嘉善扫墓的,这才使我开始了解这位嘉善籍的评弹明星。
                从听“戤壁书”到学说书
                     魏塘镇花园弄口原有座有名的大宅院,大小房子数十间,前有厅堂,后有花园,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驻嘉善,就以此幢房子作为指挥部,几个大厅内都画有“三战吕布”、‘夜战马超“、”水淹七军“等壁画,后来大厅开了书场,所以人们都叫作”管厅“。到夏雪梅作主人时,家道中落,夏雪梅曾作过财粮处的小差使,后来也自己开设书场,夏家在魏塘既非望族,也称不上书香门弟,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在听“戤壁书”长大,耳闻目儒,夏荷生是老大,弟弟不声不响地跟评弹先生去演出了,而夏荷生也想去学艺,父亲不同意,当他十四岁时,就托人介绍到上海商务印刷厂去当学徒,但夏荷生学艺的决心已下,所以在上海还时常去书场听书。后来夏荷生由于身体单薄患病,停职回家养病。当时他对说书已有很浓厚的兴趣。父亲曾多次劝他:“在评弹界生存,要有一定的背景,不是苏州人很难红起来的,你伯父说了这些年书也是平淡过日子,你弟弟也是如此,所以还是外出做别的事好。”但夏荷生决心已定,并且向号称“大少爷”的钱幼卿下跪拜了师,他父亲没有办法,也只好同意了,因为钱幼卿是评弹老艺人钱玉卿的儿子,在评弹界,人称“三笑”大王。他的《描金凤》、《三笑》是“看家书”,在江浙沪一带艺圈里很有名声,钱看夏荷生嗓子不错,人聪明灵利,很有悟性,所以也就悉心指点,他跟师两年后,就让他放单档去闯幕,从此夏荷生在钱幼卿的几名弟子中,崭露头角,他的“出窝书”描金凤,也随着成了他的“看家书”。
                名扬申苏独创夏调
                     夏荷生秉性聪明,又有一副好嗓子,内行人都称他转腔为“水底翻”,加上他口齿清晰,说表老到,可说是众美皆备,相得益彰。《描金凤》被他说得令听众诚服,赞叹不绝,所以他在江南水乡竟驰聘业坛,在盛名之下,各地出场的场东,都纷纷来重金礼聘。对每一场说书,他都能认真对待。一次应邀到上海老城隍庙东方书场说书,夏荷生深知在上海说书的重要性,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为上海老城隍庙书场林立,老听客多,他们对艺人们最会评头品足,也是最能见证艺人功夫的地方。所以一开书他就起脚色,站在那业台旁,左手背贴腰,右手三个指头搭在桌子角上,俏声软语,轻颦浅笑,倾刻间将一位美丽的玉翠姑娘,活龙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加上他嗓子得天独厚,一开口就把大小嗓子运用自如,唱到高亢处真有穿云裂帛之势,细微处又如泣如诉,细如游丝,令人荡气回肠,表演的声容并茂,惊倒了听众,那些专来挑毛病的老听客发呆了,新听客啧啧过瘾。从此,在城隍庙书场林立之中,他初露锋芒,听客天天增加。从此夏荷生成了上海滩上名艺人,金嗓子的美名得到传颂,其他书场及电台都蜂涌而来,重金聘约,夏荷生在盛名之下,疲于应付,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为了提神,不幸染上了“毒瘾”,这,为他的早逝埋下了隐患。
                     评弹是苏州发源地,所以凡是评弹中的响档艺人,都必须经过在苏州的磨炼,苏州的评弹以光裕社为最起眼,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苏州演唱,非光裕社社员不能登台。在上海享誉“描王”之称的夏荷生,当然也被苏州的场方请去说书,夏荷生了解到他将去的书场附近书场有人在说《三笑》,就主动向场方提出主说《三笑》,次说《描金凤》。当时有许多人都为夏荷生叫屈,但他尊重同行,坚持要这样做。对方书场老板和艺人都很宽慰,这样可以避免了一时相持的拼杀。开演初,果然人家满座,而夏荷生的场子只有七八成座。由于夏荷生的精心弹唱,善于根据书情发展,把评弹的说、噱、弹、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表演得声容并茂,结果听客日日攀升,听众不仅对他艺术造诣赞不绝口,对他的艺德也非常敬佩。所以,在苏州不仅认可为“描王”,对他的唱腔更为肯定,故“夏调”也就和当时的“徐调”、“蒋调”、“侯调”等齐名了。
                


                12楼2010-05-21 21:47
                回复
                  夏荷生 - 描金凤-换监托三桩
                  先君昔日里伴山河,忠魂义魄赴南柯,
                  连遭颠沛逢回禄,度日如年倍苦楚,
                  常言道不葬双亲为不孝,我第一桩大事挂胸窝,只为眼睛前有子不如无。
                  想我们么义结金兰如手足,哥哥犯罪在祥符,
                  待小弟是写字状上宪去伸冤枉,哪怕滚钉板呈告到皇都。
                  披星戴月长途赶,到边关求见你家令姑父,
                  金鈚令先把恩兄来救,然后把那丘高、马寿斩头颅,
                  倘若恩兄遭不测,待我赶奔到姑苏,灵柩来安葬,哥哥不必挂胸窝。
                  陈保义五品做先行,被奸贼刘贤谎奏君,
                  君王旨下西郊斩,我家父亲保奏他削为民。
                  他是做低三,为报恩,十余年抚养我成人,
                  抚养之恩还未补报,故而我么第二桩大事挂于心。
                  删除 回应这条评论   雪笠   豆花8级 江苏 2010-03-09 13:49:10
                  0分
                  若说第二桩,有继春,我与你羊左之交无二心,
                  既然恩兄言吩咐,待我是修书立刻寄吴门,
                  待郑雄弟处身耽搁,劝哥哥不必挂胸中。
                  只为我么连遭颠沛甚艰难,贫病相临竟羞不堪,
                  我到那叔婶家中去求告借,哪晓得是反遭羞辱只得转回来,
                  想我是在井边哭别要辞阳世,来了盘关的家泰山,
                  赠衣半路先分别,约我先自到盘关,
                  到他家相会美裙钗,赠衣赠钗多要好,
                  描金宝凤结连环,他们是望我功名求到手,
                  谁知我蓦地进河南,费心贤弟是描金凤带转姑苏去,
                  玉妹终身凭泰山,择其那善者便相攀。
                  虽然义结拜金兰,我与哥哥手足般,
                  既然恩兄吩咐了我,待我先报盘关令泰山,郑雄义仆言明白,
                  恩嫂跟前彻底谈,让他们三人赶奔到河南,
                  你们监牢之中翁婿夫妻来相会,要退姻亲只好觌面谈。
                  


                  14楼2010-05-21 21:57
                  回复
                    春节与评弹票界老前辈闲谈, 得以亲闻评弹旧闻数则,不敢独”吞”, 与诸君共享
                    1.     朱维德先生的师承是凌文君先生
                    2.   龚华声先生和凌文君先生的渊源是龚未出道困难时, 凌文君先生留他在家,听了半年书,供吃供住,但未答应收他为徒.
                    云松山房主人(作者)
                    3.   张如君是张玉书之子,与张国良为亲兄弟, 凌文君先生与张玉书先生为知己至交, 张玉书将张如君托与凌文君,将三国传与张国良. 希望一门两响档.
                    4.   凌文君先生祖上是徽州官宦或巨商. 其祖宅大柱用锡包裹,富甲一方. 其祖父还是苏州名医, 其父三十而亡, 其母一手把独子养大. 甚困窘,有朱琴香者为邻,遂让儿子学书, 朱琴香另一学生是曹啸君,没想到,一个没有名的师傅竟然出了两个响档学生.
                    5. 凌文君喜夏荷生之描金凤,但拜不起先生,只好偷听书,但不敢进书场,只得在玻璃窗外用耳朵贴在上面听,三九严寒,满耳冻疮都为一部好书. 凌文君自学描金凤,声誉鹊起, 夏荷生不快,用白相人劫凌文君于外摆渡桥,要把他扔下苏州河.亏得当时得贵人相助,摆平一场风波. 凌文君才得以摆酒拜师夏荷生.
                    6.   凌文君每日日场下来,必到浑堂泡澡恢复
                    7.   陈云听书后,常请吃饭,三年自然灾,他在文化俱乐部听,听完在锦江请客. 不陪客,另派人作陪,但为了让艺人多吃点,陪客出场即退. 吃完必有一包干点心送客.老首长听书之前有助手来与艺人说,只管照传统的说法说,言下之意,百无禁忌. 陈云曾说笑说当年喜听书,但穷而无法进场,就在墙壁外阴头里立着,到是听了不少”英烈(阴立)”
                    8.   蒋云仙父亲是常熟县长,蒋是蒋三小姐,富贵人家出身.
                    9.   杨子江,大才子. 拜空谈大师杨六郎为师,故最擅长”七搭八搭” 但必然条条入理.   杨子江一生颠簸,曾窘到与卖梨膏糖的为伍,但仍不失其本性之耿直.
                    10. 郭彬卿平生最喜金刚钻和砚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评弹团救火用的一铅桶突然从吊着的半空中落地,一桶黄沙之中竟然都是金条. 当下风声大紧,大肆追查,不数日, 郭彬卿上吊自杀,恐与此金条不无关系.
                    


                    16楼2010-05-21 22:14
                    回复
                      一代描王


                      IP属地:浙江18楼2011-12-02 09:09
                      回复


                        19楼2016-12-06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