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以清远道人为号,并不是得名于他南贬途中经过广东的一个地名(今广东清远市),而是得名于《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王粥注:“进处高洁,不累于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峨峨清远,仪可贵也。”以及李渡镇地名。按:李渡镇的前身就是秦汉时期临川县的清远镇,尽管后来更名为“李家渡”, 但“清远”之名一直未废。2002年7月,本课题组文先国与周国富协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在地方文献史料调查中,从李渡酒遗址附近一清代至民国张氏染坊旧屋中,征集到明代弘治年间( 1488 ~ 1505年) 的《清远傅处士衍昌墓志铭》(如下图)。为弄清墓志铭的确切出土地点,课题组成员文先国请收藏墓石当事人到现场指明具体位置,他说:“桥头(下图)建房处即墓石中所记录的柘山。”此处从清代经民国一直到1985年左右,未间断烧制陶器。现陶窑不存。墓志为明代弘治年间文物,开头即说:“处士姓傅,字衍昌,世居临川北乡之清远”,说明这里就是“临川北乡之清远”,早在汤显祖生前百年已经存在。汤显祖的祖籍临川县云岭汤家村,与李渡柴埠口汤家相距仅一港之隔。二地汤氏谱牒历代同修。汤显祖年轻时结庐笔架山,与一吴姓女子相恋,时常结伴至李渡,赴圩购物,饮酒谈诗,或徜徉于这个清远渡口,或盘桓在这座清远桥(今李渡城区大桥下之古桥)。不久,吴氏因麻疹而亡,汤悲恸不已,来桥上追寻旧梦,借酒浇愁,自号“清远道人”。可见,“临川北乡之清远"是李渡下码头上游八百米的清远渡,而不是很多汤显祖研究者所认为的抚州北之文昌桥附近。后来《牡丹亭》借柳梦梅之口,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楚楚无人怨”的千古绝唱。就是他的名作《牡丹亭》最后也是在李家渡万寿宫定稿的。
汤显祖以清远道人为号,并不是得名于他南贬途中经过广东的一个地名(今广东清远市),而是得名于《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王粥注:“进处高洁,不累于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峨峨清远,仪可贵也。”以及李渡镇地名。按:李渡镇的前身就是秦汉时期临川县的清远镇,尽管后来更名为“李家渡”, 但“清远”之名一直未废。2002年7月,本课题组文先国与周国富协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在地方文献史料调查中,从李渡酒遗址附近一清代至民国张氏染坊旧屋中,征集到明代弘治年间( 1488 ~ 1505年) 的《清远傅处士衍昌墓志铭》(如下图)。为弄清墓志铭的确切出土地点,课题组成员文先国请收藏墓石当事人到现场指明具体位置,他说:“桥头(下图)建房处即墓石中所记录的柘山。”此处从清代经民国一直到1985年左右,未间断烧制陶器。现陶窑不存。墓志为明代弘治年间文物,开头即说:“处士姓傅,字衍昌,世居临川北乡之清远”,说明这里就是“临川北乡之清远”,早在汤显祖生前百年已经存在。汤显祖的祖籍临川县云岭汤家村,与李渡柴埠口汤家相距仅一港之隔。二地汤氏谱牒历代同修。汤显祖年轻时结庐笔架山,与一吴姓女子相恋,时常结伴至李渡,赴圩购物,饮酒谈诗,或徜徉于这个清远渡口,或盘桓在这座清远桥(今李渡城区大桥下之古桥)。不久,吴氏因麻疹而亡,汤悲恸不已,来桥上追寻旧梦,借酒浇愁,自号“清远道人”。可见,“临川北乡之清远"是李渡下码头上游八百米的清远渡,而不是很多汤显祖研究者所认为的抚州北之文昌桥附近。后来《牡丹亭》借柳梦梅之口,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楚楚无人怨”的千古绝唱。就是他的名作《牡丹亭》最后也是在李家渡万寿宫定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