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吧 关注:20,499贴子:77,770
  • 13回复贴,共1

【新闻】我国人员参与500天仿真火星生存计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名志愿者将面临长达500天的与世隔绝之旅,它们将在火星仿真环境里生活一年半。
我国的一名参与者叫王跃,今年27岁,是最年轻的一位志愿者,他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能见到家人、朋友,但我觉得这段时间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自俄罗斯的志愿者米哈伊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是开拓者,太令人兴奋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名志愿者中,有三人来自俄罗斯、两名来自欧洲、一名中国人,他们将从六月三号起,在莫斯科郊区的180平方米大的模拟空间站中封闭一年半。
这项任务是要为后代的火星活动打下基础。(编译/陈强)



IP属地:新疆1楼2010-05-19 21:33回复
         中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9分报道,北京时间昨天(18日)晚上7点,俄罗斯宣布“火星500”计划最终入选的6名志愿者名单,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宇航员教员王跃作为飞行乘组成员最终入选。他将与俄罗斯和欧洲国家5名志愿者一同踏上漫漫“火星之旅”,全程参与520天密室实验。昨晚,王跃接受了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值班编辑陈亮的独家专访。

    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宇航员教员王跃(资料图)
         陈亮:你大概是什么时候抵达莫斯科的?
         王跃:我已经是第三次到莫斯科了,第一次是年前。参加选拔,进行培训,遴选,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陈亮:你这次是几号抵达莫斯科的?
         王跃:5月3日。
         陈亮:即将进入6月份,正式入舱训练之前,您在进行哪些准备?比如生理上、心理上。
         王跃:还在进行训练,没有什么不同的准备。
         陈亮:能简单讲一讲这些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王跃:已基本养成团队默契性,主要是再熟悉对复杂仪器的操作、一些注意事项,及心理放松等。要缓解紧张,避免太高兴、太兴奋,保持情绪平稳。
         陈亮:对你而言,目前手头上的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或需要反复揣测的是什么?
         王跃:难点倒不是难点,只是很多东西需要准备。毕竟进舱时间这么长,进去之后就要与外界隔绝了。如果准备不够充分,进舱后有些问题会比较棘手。我们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进舱后如何完成各项试验。现在的训练就是教你进舱之后怎么做。只是每天的试验会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根据每个人的职位,由职领长负责分配每天哪个人做些什么,在某时间点做什么。所做的东西就是在舱外所培训的。 陈亮:目前,知不知道入舱训练的准确时间?
         王跃:可能是6月3日。
         陈亮:这个时间是根据什么标准或原则确定的?
         王跃:要看试验设计者是怎么设想的,具体时间设计方面不是我们参与者了解的。我们需要的是把每个试验任务做好,顺利进舱和出舱。
         陈亮:在你正式进舱之后,可能就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外界联系?
         王跃:联系会非常受限制,具体时间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两个月一次,甚至三个月一次。并不是每个人每次都可以轮到这样的机会,具体要看试验设计方和我们的约定。
         俄罗斯对志愿者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最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志愿者候选人,经过多轮筛选,最终确定6人组成飞行乘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一开始俄罗斯没有说王跃就可以,人家是说送来我们看看。最后在其他几个人都没有定选的时候,俄罗斯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说,你们的志愿者OK。
         大家想必都觉得王跃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人,非常普通的一个人。
         王跃:我名叫王跃,是江苏南京人,27岁半,未婚,男性,您可以看出来。大学专业是预防医学。2005年,我很荣幸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我于2008年毕业,获得了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硕士学位。我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教员,但目前我只是一名航天员教员的助理教员。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火星500”选拔,前段时间刚从俄罗斯参加培训回来。
         其实,我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人,非常普通的一个人。我的家庭也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我是独生子女,我的父母很健康,非常爱我,我也爱他们。
         “火星500”计划是国际性的一个大项目,在李莹辉看来,面对这种长期载人飞行的人类的首次探索,中国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莹辉:这个项目既然是国际项目,中国人参与其中主要和项目的初衷有关。这是人类第一次进行模拟火星探测,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对人在长时间、(空间)相对狭小的飞行任务的挑战。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中国已经立于世界的前几位。就像俄罗斯所说,如果没有中国人的参与,他们觉得有点遗憾。中国既然是航天大国,面对长期载人飞行的首次探索,中国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IP属地:新疆2楼2010-05-19 21:34
    回复
      “火星500天”为2035年探路
         在莫斯科郊区一个高墙大院的深处,有一幢1970年建成的老建筑,外表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老旧。前苏联时期,这幢建筑是航天部门一处秘密训练基地。这里曾是禁区,据说只有英国《卫报》的一名记者在2006年获准进入。这名记者透露说,那里“阴森冰冷,到处锈迹斑斑”。不过,假如你现在登录欧洲航天局的网站,就可以找到一段长达六分钟的视频录像,里面有不少这个模拟太空舱的最新镜头。你会发现,昔日“锈迹斑斑”的太空舱已经装饰一新,从天花板、墙壁到地面,都铺上了温馨舒适的木板,由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联合开展的“火星500天”计划,即将在这里实施。
      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所谓“火星500天”计划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欧洲航天局和俄联邦航天局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筛选出36名志愿者,分成两组,每组包括“正选”和“替补”两班人马,然后从2009年3月31日开始,安排他们先后进入模拟太空舱,在里面呆足105天。两组实验顺利完成后,最终确定的六名志愿者将进行长达520天的全封闭的模拟火星之“旅”。如获成功,“火星500天”将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封闭训练。
      实际上,除了不能模拟失重状态,这项实验几乎完全复制了真实的火星太空之旅。首先是旅行时间。第一阶段250天代表地球飞往火星的行程,第二阶段30天模拟在火星表面工作,第三个阶段240天用于返程。如果时间还不够长,实验组织者说可以额外增加180天。其次,模拟旅行和未来真正的火星之旅要真实“同步”。六名志愿者将被关进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密封舱里,四周一扇舷窗都没有。一旦舱门关闭,他们就几乎和外界断绝所有联系,除非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比如说志愿者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医疗急救事件)。在模拟旅行中,志愿者只有一部无线电和外界保持联系,而为了保证同步模拟的真实性,通话时必须考虑到无线电波穿越太空所造成的“延时”现象。这就是说,当志愿者已经“接近”火星的时候,他们发送的每一句话在20分钟后“地球”才能收到,而指挥中心回复的指示也要20分钟才能反馈给他们。
      在520天的“火星之旅”中,他们有充足的太空食品,密封舱里还有个微型的人造温室,供他们自己种点蔬菜调剂生活,换换口味。
      俄罗斯人的雄心
      这出航天“大戏”中,搭台的虽然是欧洲和俄罗斯两家,但主角实际是俄罗斯。苏联解体以后,虽然俄罗斯长期因为资金短缺而在太空探索方面捉襟见肘,但这却不能动摇它航天大国的地位:2001年3月23日,在太空服役15年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坠入南太平洋销毁,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大型航天器进行“回收”;自2003年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失事后,国际空间站的人员和给养运输长期由俄罗斯的“进步号”和“联盟号”飞船承担;在载人飞行方面,从1971年开始,俄罗斯再也没有发生过航天员死亡事故。
      2005年10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2006~2015年联邦航天计划》,预计总投资2300亿卢布(相当于65亿欧元),如再加上太空军事项目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将在未来十年总共花掉162.6亿欧元用于空间探索。根据新的十年航天发展计划,在深层空间探索方面,俄罗斯计划在2025年以前实现登月,2027年至2032年间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并在2035年后尝试火星之旅———它与欧洲航天局联合开展的“火星500天”计划,就是一整套计划中的前奏。
      美国人在做什么
      在加拿大,靠近北极圈的达文岛有一个宇航训练基地供美国宇航局使用。基地设在一个陨石坑里,外表就像个巨大的火山口,环境与火星地表极为相似。长期以来,美国宇航局精选出来的宇航员一批接一批被送到这里接受训练。在长达数月的训练过程中,宇航员要么呆在密封的“火星登陆舱”里,要么戴上头盔、穿上沉重的宇航服踏上“火星的红色土地”。
      从时间跨度和挑战性上看,达文岛上的训练远远比不上“火星500天”计划吸引眼球,但是在火星探测领域,美国人远比其他人更有发言权。2003年底,日本耗资200亿日元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还没接近火星就已经基本报废;2004年的平安夜,欧洲第一个火星着陆器“猎兔犬2号”在着陆火星的当天即与地面失去联系;但是距此不到一个月,美国两部火星探测器相继成功登陆并发回大量资料。美国人探测深层空间的能力确实令人叹服。
      即使如此,美国人仍然谨慎地认为,虽然无人探测飞船是载人飞船抵达火星的前奏,但是把航天员送上火星的计划在2035年以前不太可能完成。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航天员能否长时间承受孤寂的飞行。欧洲航天局进行过一些非常残忍的实验,他们把几条狗长时间闷在密封舱里观察,最后狗发了狂,拼尽最后一丝气力相互撕咬。这个实验间接地证明,未来的星际旅行,人类将要面临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心理和精神层面,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世界知识)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  


      IP属地:新疆3楼2010-05-19 21:36
      回复
        顶!


        4楼2010-05-27 11:14
        回复
          为中国感到自豪


          5楼2010-12-19 10:27
          回复
            我本以为我的帖子早已石沉大海,没想到还有人回复..


            IP属地:新疆6楼2011-01-29 15:38
            回复
              不错


              8楼2011-02-02 19:39
              回复
                回复7楼
                估计就这两天。。。。。


                IP属地:新疆9楼2011-02-25 23:31
                回复
                  挺好的


                  10楼2011-03-02 20:39
                  回复
                    = =, 那就好


                    IP属地:新疆11楼2011-03-26 12:35
                    回复
                      挖坟……我唯一的精华贴


                      IP属地:新疆12楼2012-08-05 13:12
                      回复
                        为什么不进入冬眠舱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10-11 06: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