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佛像艺术
泥塑佛像在西藏几乎随处可见,以下仅对其工艺进行描述。
用于塑像的胶泥必须是上好的塑泥,要求胶泥光滑细腻,有足够的粘度,在塑像风干的过程中不致于发生皱裂和变形。和泥前,先用筛子把土筛一遍,筛去小石子。为了避免笨重,塑像一般都是空心的。为了加固塑像的外壳,使得塑像有一种内在的粘着力,不会散架,和泥时要加进一定量的毛边纸,纸的用量是整个塑像外壳用料的三分之一。最后将捣碎的石渣和木质纤维同掺有毛边纸的胶泥揉合在一起。
大多数的泥塑都是用一个厚木板作为塑像的“脊柱”来支承重力。塑像时一般从下部开始塑起,塑像泥壳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当然有时也是根据塑像尺寸的大小来决定泥壳的厚度。大的塑像使之干燥的办法是在刚塑的湿塑像腹腔里放置一盆大小能容于其中的炭火盆。按照塑像的惯例,在整个塑像尚在塑造的过程中,常常用一块湿布盖住尚未完工的塑像,一直盖到这座塑像最后完工时为止。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塑像干裂,二是为了隔天再塑时,塑像表层也是潮湿的,有利于新旧茬口的粘接。
雕塑家们雕塑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根木制的、铅笔状的木棍子,藏语叫“代万”。“代万”有两种规格。在“代万”的两端各有一个互相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还刻有互相交叉的印槽,雕塑家就用这种工具来塑造佛像的泥壳。另一种“代万”铲面则是光滑的,佛像的泥壳成立后就用它来最后抹光。
一些佛像是带有底座的,如莲花底座、乘马状底座等,如果要往佛像腹腔内入进一些圣物的话,这就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在佛像的后背开一个供出入圣物的开口,开口都配有能关紧合缝的开口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