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路而兴的文化古村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这条古道上的东堆村。
东堆村,据史料记载,宋末,由杨氏开基,因房屋全部座东,故名。
乐安建县后,县治设在詹圩地(今鳌溪镇)。随着县治的建立,县城的人口和消费增长迅速,商品的需求量也急增。丰城人最早发现了商机,善于经商及推独轮车的丰城商人,就凭着自己的独轮车的“吱呀”声,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乐安县城,直至县境南部的招携,从那里运回驰名中外的招携毛边纸等货物,因此逐渐形成了这条繁华的“茶马古道”。
东堆村距县城约40华里,但进入县城却必须翻越大岭,运送商品的商人在东堆村歇歇脚,为翻越大岭积蓄能量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因此,东堆村就成为这条“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加油站”。
东堆人抓住这个商机,到清朝中期,就在独轮车的通道旁建起了客栈、商铺,客商往返均需在这里食宿,遂形成了东堆街。
民国初年,乐安设立了一个邮政代办所,由私商兼办,隶属樟树邮局,为三日一班邮制。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分别在公溪、东堆两处增设邮政信柜。庆幸的是,我们在东堆古街看到了仅保留的两栋临街商铺,其中一栋即是当年私商兼办的信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乐安县与丰城交界的航桥村和地处两条通道(丰城至乐安县城、公溪至县城)交叉的牛路口所在地小陂村,设立了行商收税卡,分别征收出入丰城、公溪的商品税。
东堆村,这个因路而兴的村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到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文风鼎盛,人文荟萃。
下面略举数例:
杨士髫,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自幼聪慧,每年岁试均为第一、二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科试超等第一名的成绩,咨送经训书院学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岁试又以超等第一名调送本省高等学堂学习,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拔贡第一名,庚戌科朝考二等,派往浙江任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任于都县知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任乐安县长。其书法造诣较高,在当时的乐安县较有影响。如今,杨士髫的古宅仍然保存完好。
杨溯溥,号景三,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于抚州第七中学,善诗文、图画、通易经。曾任教于南昌市小学,后举荐到江西省合作金库任职;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受省委派回县整理党务,恢复县党部,先后担任县党部秘书,县立中学教师,当选为江西省参议员,“国大”候补代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省财政厅聘任为视导员,前往新淦、峡江县督察财税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省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上,联名提出运用合作组织发展本省生产,以裕民生的议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任新余县县长。
杨幼曾,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民国时期乐安县著名中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乐安县长张芗甫慕其名,委任其为西区(龚坊)区长,杨任职一年即辞职回村继续行医。他为人随和,医德厚道,医术高明,远近闻名。山砀乡张家山村一重病患者,先后到丰城等地求医无效,请其前去诊治,初服药即脱离病危,再服药即见大效。附近村民患病,上门诊治,不收诊费;乡邻纠纷,乐于出面调解,深孚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