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是中药外用的一种,炮制工艺为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骨伤骨病、疮疖、消肿痛等。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
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后晚清时期狗皮张膏药骨病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沿用至今。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
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得到广泛使用。
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的使用大大减少。县志记载狗皮张膏药,曰张氏精医理,尤擅长,风湿,骨病,拔毒之中医外科。民间有“烧炉炼丹妄用功,神仙难医关节疼。蓬莱仙山无妙药,张氏膏药显神通”在直隶河间府当时广为流传。
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几乎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
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
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清代的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医学原理: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
膏药大体分类:
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
硬膏: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膏:
敷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使用方法——正确贴法
先在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
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加温贴上。
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
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
贴膏药应避开毛发较多处,否则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时带起毛发引起疼痛。在头面部特别是近眼处、口鼻处等附近也不宜贴。
歌诀及注意事项:
以老字号狗皮张膏药炮制工艺为准: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这是典型的北派炮制流程。
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
1、膏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
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狗皮张膏药遵循鲜株入药和药胚发酵法,主体原药纯手工炮制,为将膏药包裹在患处,会用结实耐用的狗皮作为依附材料,因狗皮透气性好,皮厚适中,炮制之后没有异味。同时狗皮作为药托也不伤五脏气血,更避免病气与药气相格拒而引起不良反应,一直世代沿用至今,狗皮张也由此得名。
适应病症:
膏药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贴膏药虽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掌握适应证: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可随便通用。
例如,因受风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
因热毒郁结引起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肿、去腐生肌。
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
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5.过敏不能贴。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
地摊上的"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
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
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后晚清时期狗皮张膏药骨病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沿用至今。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
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得到广泛使用。
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的使用大大减少。县志记载狗皮张膏药,曰张氏精医理,尤擅长,风湿,骨病,拔毒之中医外科。民间有“烧炉炼丹妄用功,神仙难医关节疼。蓬莱仙山无妙药,张氏膏药显神通”在直隶河间府当时广为流传。
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几乎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
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
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清代的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医学原理: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
膏药大体分类:
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
硬膏: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膏:
敷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使用方法——正确贴法
先在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
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加温贴上。
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
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
贴膏药应避开毛发较多处,否则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时带起毛发引起疼痛。在头面部特别是近眼处、口鼻处等附近也不宜贴。
歌诀及注意事项:
以老字号狗皮张膏药炮制工艺为准: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这是典型的北派炮制流程。
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
1、膏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
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狗皮张膏药遵循鲜株入药和药胚发酵法,主体原药纯手工炮制,为将膏药包裹在患处,会用结实耐用的狗皮作为依附材料,因狗皮透气性好,皮厚适中,炮制之后没有异味。同时狗皮作为药托也不伤五脏气血,更避免病气与药气相格拒而引起不良反应,一直世代沿用至今,狗皮张也由此得名。
适应病症:
膏药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贴膏药虽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掌握适应证: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可随便通用。
例如,因受风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
因热毒郁结引起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肿、去腐生肌。
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
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5.过敏不能贴。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
地摊上的"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
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