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不可“主导”
网页链接
[摘要]以哲学、现代化教育理论,用时代发展的观点,从实际事实观察出发,在分析归纳中得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成为“主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改要求,通过成功的指导教学经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指导。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更换一字,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师 教学 主导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222-01
时代在发展,观念要更新,这是历史的必然。新课改涉及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置于何等位置历来备受关注。它关系到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方向。
我们一直说教师是“主导”。所谓“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宰的、决定的、领导的。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教师不可为“主导”。
反思应试教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高分好学生不管走到哪个学校,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是高分好学生。某某名校“牛”,重要原因在于招收了高分生,高分生基本上是爱学的、想学的、肯学的学生。如果都换为不爱学的、不想学的、不学的学生,它的“牛”气恐怕就要一落千丈了。这说明,所谓好学生主要是“学”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从中学、中专到大学,那些不爱学的、不想学的、学不进的、不学的,不管哪个老师上课,都感到头疼。不少教师做过多次试验:征求意见,学生很少说话;鼓励实践,基本无人响应;变换方式,难得有所触动;耐心劝说,有的甚至反感。形成的课堂教学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教师左右不了学生,“主导”作用失效。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需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这也不正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成为“主导”吗?
多少年来的应试教育受“主导”论的控制,教师总是以领导的、决定的、主要的面孔出现,学生处于被领导、被支配地位,师生不是平等的关系,主体作用较难实现,极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宰型课堂教学,成为“一言堂”或“满堂灌”或“满堂讲”或“满堂问”等。这些教训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教材书上都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原因是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这确实有道理。但仔细想想看,这不是主导不主导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主导”要这样做,不“主导”也要这样做,是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必备的条件。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受社会制度、思想、政策、学生等因素的制约,不规范就不称职,就要被淘汰。所以这是一个教师的责任感问题,必须这样做。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说是什么作用。从矛盾论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了学,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其量是促进的、激励的、帮助的作用,不能是“主导”的作用。基础教育“新课改”不提“主导”。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西方国家目前盛行建构主义理论,我国新课改也奉行这一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可见,我们如果接受建构主义理论,就要丢掉教师“主导”论,倡导“指导”论。
指导: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有亲切感,符合教学改革要求角色,利于课堂师生平等交流,形成学生主体型教学。现代教育新理念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主导”论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们也有成功的教师指导教学的实际经验。如多年来的研究生导师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中去,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当学生迷路的时候,老师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了的时候,老师鼓励他们鼓足勇气。总之,老师指导学生搞研究、做学问,启迪他们广开思路,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教学,学生的收获更多,进步更大。太符合时代要求了,太值得我们提倡了。
这样,我们的结论很清楚,就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作用重新定位,丢掉“主导”论,拿起“指导”论。二者虽然仅差一字,却引来一场思想革命、方法革命。思想是行动的灵魂。让我们更新观念,轻装上阵,携手共勉,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乐勋.多能与教学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 ……
教师主导论是苏联上世纪30年代教师决定论思想的表述
2016-03-18 zilixy 网页链接
【民主式教学 】2014-4-25 16:07:28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这不就是一种主导吗?
【民主式教学】2014-4-25 16:12:10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就是一种主导——楼主怎么一边批主导,一边进行主导呢?
【濂水】2014-4-27 15:02:03
中国的教师主导论源自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源自上个世纪,斯大林高度集权时期苏共中央文件“教师主导”的规定。凯洛夫对教师主导的解释是:“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
某些随风转舵的所谓学者,与时俱进地把“教师主导”改装成为“引导”或者“向导”,以确保权威的一贯正确,从而导致教育界思想的混乱。所以,在讨论教育指导思想的开始,首先要搞清楚概念的原本含义,偷换概念的推理是掩盖谬误。
【濂水】2014-5-25 12:50:57
美国总统奥巴马,派遣军舰战机巡视侦测亚太各国,不断鼓励日菲越挑衅中国制造紧张气氛,大言不惭地要主导亚太国际事务。奥巴马和美国亚太驻军气势汹汹,难道奥巴马和美军是要为亚太各国,提供向导服务吗?
[zili]中国学者对权威理论,向来以诠释为自己的使命,文过饰非令人啼笑皆非。凯洛夫解释教师主导,曾经明确地说:“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做教师的驯服工具。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教师越发号施令,学生就越是主动积极创造了,这岂不是荒诞绝伦吗?把人整个儿捆绑起来,怎样可以让他主动起来,又何谈积极和创造?
[权威理论]《现代汉语词典》对“主导”释义为“主要的并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新华词典》解释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事物或作用。据此,可以把主导作用表述为:在活动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者在主要方面起的一种引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我们认为,上述第(2)、(3)种观点基本上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范围。第一,教师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的主宰作用,而是在主要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第二,教师主导不只限于在学科课程的“讲授起主导作用”,而是“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第三,教师主导是对学生的一种主要教育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辅佐”或“中介”作用。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专制主义.它“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成为学生必须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权威”。无视和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予以批判和纠正。
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师专制”与“教师主导”混同起来,不能因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淡化、消解、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这种引导、领导和指导作用。



网页链接
[摘要]以哲学、现代化教育理论,用时代发展的观点,从实际事实观察出发,在分析归纳中得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成为“主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改要求,通过成功的指导教学经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指导。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更换一字,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师 教学 主导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222-01
时代在发展,观念要更新,这是历史的必然。新课改涉及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置于何等位置历来备受关注。它关系到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方向。
我们一直说教师是“主导”。所谓“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宰的、决定的、领导的。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教师不可为“主导”。
反思应试教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高分好学生不管走到哪个学校,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是高分好学生。某某名校“牛”,重要原因在于招收了高分生,高分生基本上是爱学的、想学的、肯学的学生。如果都换为不爱学的、不想学的、不学的学生,它的“牛”气恐怕就要一落千丈了。这说明,所谓好学生主要是“学”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从中学、中专到大学,那些不爱学的、不想学的、学不进的、不学的,不管哪个老师上课,都感到头疼。不少教师做过多次试验:征求意见,学生很少说话;鼓励实践,基本无人响应;变换方式,难得有所触动;耐心劝说,有的甚至反感。形成的课堂教学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教师左右不了学生,“主导”作用失效。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需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这也不正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成为“主导”吗?
多少年来的应试教育受“主导”论的控制,教师总是以领导的、决定的、主要的面孔出现,学生处于被领导、被支配地位,师生不是平等的关系,主体作用较难实现,极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宰型课堂教学,成为“一言堂”或“满堂灌”或“满堂讲”或“满堂问”等。这些教训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教材书上都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原因是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这确实有道理。但仔细想想看,这不是主导不主导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主导”要这样做,不“主导”也要这样做,是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必备的条件。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受社会制度、思想、政策、学生等因素的制约,不规范就不称职,就要被淘汰。所以这是一个教师的责任感问题,必须这样做。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说是什么作用。从矛盾论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了学,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其量是促进的、激励的、帮助的作用,不能是“主导”的作用。基础教育“新课改”不提“主导”。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西方国家目前盛行建构主义理论,我国新课改也奉行这一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可见,我们如果接受建构主义理论,就要丢掉教师“主导”论,倡导“指导”论。
指导: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有亲切感,符合教学改革要求角色,利于课堂师生平等交流,形成学生主体型教学。现代教育新理念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主导”论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们也有成功的教师指导教学的实际经验。如多年来的研究生导师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中去,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当学生迷路的时候,老师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了的时候,老师鼓励他们鼓足勇气。总之,老师指导学生搞研究、做学问,启迪他们广开思路,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教学,学生的收获更多,进步更大。太符合时代要求了,太值得我们提倡了。
这样,我们的结论很清楚,就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作用重新定位,丢掉“主导”论,拿起“指导”论。二者虽然仅差一字,却引来一场思想革命、方法革命。思想是行动的灵魂。让我们更新观念,轻装上阵,携手共勉,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乐勋.多能与教学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 ……
教师主导论是苏联上世纪30年代教师决定论思想的表述
2016-03-18 zilixy 网页链接
【民主式教学 】2014-4-25 16:07:28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这不就是一种主导吗?
【民主式教学】2014-4-25 16:12:10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就是一种主导——楼主怎么一边批主导,一边进行主导呢?
【濂水】2014-4-27 15:02:03
中国的教师主导论源自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源自上个世纪,斯大林高度集权时期苏共中央文件“教师主导”的规定。凯洛夫对教师主导的解释是:“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
某些随风转舵的所谓学者,与时俱进地把“教师主导”改装成为“引导”或者“向导”,以确保权威的一贯正确,从而导致教育界思想的混乱。所以,在讨论教育指导思想的开始,首先要搞清楚概念的原本含义,偷换概念的推理是掩盖谬误。
【濂水】2014-5-25 12:50:57
美国总统奥巴马,派遣军舰战机巡视侦测亚太各国,不断鼓励日菲越挑衅中国制造紧张气氛,大言不惭地要主导亚太国际事务。奥巴马和美国亚太驻军气势汹汹,难道奥巴马和美军是要为亚太各国,提供向导服务吗?
[zili]中国学者对权威理论,向来以诠释为自己的使命,文过饰非令人啼笑皆非。凯洛夫解释教师主导,曾经明确地说:“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做教师的驯服工具。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教师越发号施令,学生就越是主动积极创造了,这岂不是荒诞绝伦吗?把人整个儿捆绑起来,怎样可以让他主动起来,又何谈积极和创造?
[权威理论]《现代汉语词典》对“主导”释义为“主要的并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新华词典》解释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事物或作用。据此,可以把主导作用表述为:在活动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者在主要方面起的一种引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我们认为,上述第(2)、(3)种观点基本上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范围。第一,教师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的主宰作用,而是在主要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第二,教师主导不只限于在学科课程的“讲授起主导作用”,而是“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第三,教师主导是对学生的一种主要教育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辅佐”或“中介”作用。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专制主义.它“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成为学生必须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权威”。无视和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予以批判和纠正。
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师专制”与“教师主导”混同起来,不能因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淡化、消解、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这种引导、领导和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