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到此贴,回复晚了,见谅!
我在回答你的问题前想先纠正你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存在“独家”创作问题,它是在不断演出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而成形的文艺作品,其参与创作者不仅包括第一次在舞台及公众面前“使活”的演员还应包括现场观众通过掌声和笑声给与演员的反馈,因为演出效果的成败优劣才是检验一部相声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这才有了相声演员因首次演出某段相声作品“泥了”而以饿肚子和自掌嘴巴的惩罚自己的事情发生。纵观相声前辈们留下的那几大本相声段子,你很难发现那段作品出自于哪位原创者的案头而深入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把作品第一次拿到舞台亮相的演员。这是相声这门艺术的难点所在。文案在哪儿明摆着,只要识字谁都可以把它变成“活”而使用,所不同的是演员因功力不同会有不同的呈现和不同的舞台效果。
姜昆代表性的作品大都来自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这些作品包括:《自我选择》、《家庭怪事》、《大美人》、《电梯奇遇》、《是我不是我》、《学说话》、《老人与时代》、《捕风捉影》、《火葬指标》、《处长上台》、《特大新闻》、《合家欢》、《学唱歌》、《家庭喜剧》、《天仙配》、《聚会》、《小偷公司》、《美丽畅想曲》、《着急》、《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
按照一般的说法,这些作品中当然有别人的某个想法、某个点子,但这还不是艺术更谈不上是成熟的相声作品,它们最多算是一个雏形。而被有心人慧眼识珠拿来进行艺术再加工因而才能产生出诸如《小偷公司》和《虎口遐想》等不朽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