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16贴子:254,943

回复:图说黄河与安定梁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一:历史上的梁国
《春秋左传》(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史记.秦本纪》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
按语:说秦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灭了梁国和芮国。
秦穆公灭了梁国更名为少梁,由于少梁地处黄河西岸的秦晋战略要地,时而归秦,时而归晋。时而又归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直到秦惠文王最后取得少梁,更名为夏阳。《百度》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古地名,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有了这个,我们就能准确地标出梁国的位置了。


IP属地:广西16楼2022-02-20 09:30
回复
    十三:四百年的迁徙线路
    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至公元前640年秦穆公呑并梁国。先祖生活迁徙的历程。


    IP属地:广西18楼2022-02-20 09:49
    回复
      十四:西汉后期,梁氏子孙回到了黄河之西
      先祖们最初生活在黄河东岸,后西渡黄河,生活在渭水上游南北两岸。周平王封少子康梁地,康公从秦氏中分支出来,建立梁国,回到了黄河西岸边。秦穆公呑并梁国,梁国子孙又回到了黄河东岸,在晋国生活繁衍。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梁氏在晋国的这一段历史,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秦皇汉武,雄关冷月。失国后的梁氏子孙,一直在晋国低调地生活着。至西汉末期,梁国的部分子孙,再次回到了黄河西部,形成了安定郡望。
      《后汉书.梁统列传(二、921)》“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晋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①。
      ①东观记曰:“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梁益耳见左传。氏音支。”
      按语:晋国的大夫梁益耳是梁统的先祖。那么梁益耳与梁国是什么关系呢?
      《元和姓纂.卷五》:“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耳、梁宏、梁由靡并其后也。安定乌氏,汉初以豪族自河东徙乌氏(秘笈新书)”
      按语:梁益耳是梁国梁氏的后裔,梁益耳是梁统的先祖,梁统就是梁国的后裔。
      《后汉书.梁统列传(二、921)》“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
      按语:河东是指河东郡,北地是指北地郡,
      1:河东郡
      《后汉书·郡国一(四、2749)》:“河东郡,秦置,二十城。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坂、大阳、解、皮氏、闻喜、绛、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就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地域。
      2:北地郡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7)》:北地郡,秦置,县十九:马领、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就是春秋后期的秦国地域。
      “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从河东郡迁到北地郡的什么地方呢?《元和姓纂.卷五》说是“安定乌氏”。安定乌氏又是什么意思呢?
      3:安定郡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6)》: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乌氏、阴密、安定、参囗、三水、阴槃、安武、祖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参考近代资料,原来安定郡是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分析出来的,乌氏县属于安定郡。也就是说:梁统的高祖是从河东郡迁到了安定郡乌氏县。那么乌氏县在什么地方呢?
      不知什么时候“乌氏县”这个地名取消了,更名为什么也找不到相关记载。查阅有关的古地图上也标注不一,令人无可适从。《百度》“梁统,字仲宁,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人”,也没说出具体位置和古今地名。古乌氏在哪里呢?
      打开百度地图,先标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再向东南方向画一条线。然后按《汉书.地理志》给出的安定郡之二十一个县,分别搜索并标点。这二十一个县,有的还是原名,有的升级为市,有的降为乡镇,有的成为遗址名、街道名,有的已完全消失。怎么办呢?
      我们以固原为中心,把周边的县全部《百度》一遍,终于有所收获,例如:固原,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属今该地的有高平、朝那、乌氏3县和月氏道(今隆德县境)。临泾县(今泾川城关水泉寺)、安定县(今泾川北塬至庆阳镇原)、爰得县(今泾川南部)、阴盘县(今泾川南塬与长武、灵台接壤处)辖境在今泾川一带。等等
      标注完后,你会发现:以固原市为中心,西北方向是祖厉,其余的标点都在固原这条东南方向标线的两边。同时发现,所有的标点基本沿泾河呈西北往东南走向(也就是以固原市为中心的那条东南方向线)而且基本都在泾河东北岸。泾河在泾阳县东南不远处汇入渭河(也就是“泾渭分明”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定郡的大概疆域图。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6)》:安定郡,........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
      我们在百度地图上标注出了安定郡之二十一个县中大部分的县,唯独找不到乌氏县。《汉书》说“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是说乌水河出自县的西边,向北汇入黄河。纵观整个安定郡区域的水系,符合“水源在县西,向北汇入黄河”这一条件的,唯有“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这条河流发源于开城乡西边的北家山,今名清水河。过开城乡折向北去,经固原市出六盘山,一直向北过同心县,在宁夏的中卫市中宁县汇入黄河。再来看看开城乡的周边:东去25公里是彭阳县,东南50公里是平凉市,住南30公里是泾源县,西南50公里是静宁县,向西50公里是西吉县,西北15公里是固原市(正好应对了“梁统,字仲宁,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人”这句话)。
      综上所述,古乌氏县就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标注在地图上就是:


      IP属地:广西19楼2022-02-20 13:21
      回复
        梁氏子孙公元前640年失国后,大部份人生活在晋国,其有记载的代表人物是梁益耳。五百年后的公元前100年左右,以梁子都为代表人物的梁氏子孙,从古晋国的河东郡迁徙到北地郡的乌氏县(乌氏县后划归安定郡),其西迁的原因不得而知,也许与当时乌氏地处“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有关,以至于梁桥能“以资千万徙茂陵”。另一个原因是,也许与汉太原太守梁林有关。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原文: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自旹厥后昌?阜 ?名德交晖,蝉冕疉映。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魏旹梁?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監博极史节,即尼之远祖也。
        按语:汉景帝,就是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也就是说梁伯的后裔梁林,在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期间,曾任太原太守。太原在什么地方呢?
        《百度》太原: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太原地区始入晋国版图,这一年亡国后的梁伯子孙已在晋国繁衍生息了一百年。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太原归于秦国。次年,于晋阳始置太原郡。
        太守--是秦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梁林估计是在公元前141年左右离任后徙居北地郡乌氏的,梁子都约公元前114年左右率族人迁徙乌氏。《后汉书》《沈隐侯集》都成书南北朝时期,写的是西汉中后期的事,记载五百余年前的事,时间也不是很具体。况且梁林和子都一族迁徙的时间也是推算出来的,相差个几十年不在话下。因此,也不排除:子都一族与离任太守梁林一族是携手一同迁徙乌氏的可能性。


        IP属地:广西20楼2022-02-20 13:25
        回复
          十五:迁茂陵后复归安定乌氏
          《后汉书.梁统列传(二、921)》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子都子桥,以资千万徙茂陵,至哀、平之末,归安定。
          按语:这里扯出个话题,说梁统的高祖父梁子都,从河东郡迁北地郡居住,没有说是迁到乌氏。为什么迁徙线路直接标注到乌氏呢?难道他们不是先居住在北地郡某地吗?
          请看下文接着说:梁子都的儿子凭雄厚的家资,迁居茂陵,至哀帝、平帝末期,归安定。注意是“归安定”,何以为“归”?说明是回到之前曾经居住的地方。不是从河东郡迁北地郡居住吗,何言“归安定”?原来安定郡是从北地郡分置出来的。北地郡是秦置,安定郡是汉置。《百度》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汉书.地理志下(二、1446)》: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所以回到乌氏叫“归安定”。
          那为什么前文不说“从河东郡迁安定郡居住”呢?我由此想到的是:安定郡是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置,之前属于北地郡。之所以说“从河东郡迁北地郡居住”,是不是意味着梁子都是(公元前114)之前迁徙到乌氏的呢?不管猜得对不对,到梁桥从茂陵回到乌氏时,已是“哀帝、平帝末期”,即公元前6年至公元5年了,乌氏已属于安定郡管辖百余年了。
          “子都子桥,以资千万徙茂陵,”是有历史背景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后入葬茂陵。汉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茂陵被盗掘。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茂陵置茂陵县,召天下富豪6万余户迁徙茂陵县,梁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迁徙茂陵的。自从梁国被灭,梁益耳叛乱为晋国所杀之后,梁氏后裔退出了政治舞右,从“子桥,以资千万徙茂陵”这句话可以想象,他们一直以经商为主,才有家资千万,在当时“士、农、工、商”的社会体制下,其政治地位是相当低的。


          IP属地:广西21楼2022-02-20 19:23
          回复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图中有两个重要的标点:
            1:犬丘,它就在茂陵的附近,犬丘就是秦氏的始祖非子的故居。梁氏是从秦氏中分支出来的,如今安定梁氏子孙算是回到了祖先的发祥地了。
            2:扶风,《嬴秦梁史并序》说“至哀帝、平帝末归安定乌氏,子孙为安定人也。其不从桥公者而迁扶风,鸿其族也”。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扶风。“鸿其族也”是说梁鸿是扶风一族,《后汉书.逸民列传(三、2221)》“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举案齐眉”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梁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鸿没有随族迁回安定乌氏,而是选择了扶风定居,其后在此形成了扶风郡梁氏一族。现在广西很多梁氏祠堂和堂屋的香火对联,是这样写的:“鳣堂绵世泽,鸿案振家声”,横批“安定郡”。“鳣”是指孔子的弟子、千乘侯梁鳣,“鸿”是指梁鸿。这副对联把梁氏的两个名人都巧妙写了进去,不能不说是一副很好的对联。但是,安定郡成为郡望是离开茂陵回到乌氏很久以后,一直到了梁统的子孙才形成的,而梁鸿在茂陵就分支扶风了。既然说自己是安定后裔,扯上名人梁鸿有点勉强吧。
            好啦,本文的主题是谈黄河与安定梁氏,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吧。
            安定梁氏的关键人物梁统的生卒年月无从考证,我们不仿推论一下:
            《后汉书.梁统列传(一、921)》“统性刚毅而好法律。初仕州郡。更始二年,召补中郎将,使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②东观记,桥子溥,溥子延,延生统”
            更始二年是公元24年,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就估计梁统约生于公元元年吧,24岁“召补中郎将”在年纪上也基本相当。那么梁统生于公元元年,其父梁延约生于公元前30年,其祖父梁溥约生于公元前60年,其曾祖父梁桥约生于公元前90年,其高祖父梁子都约生于公元前120年,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茂陵置茂陵县,此时梁桥约30岁左右,率族迁徙茂陵,从年纪上讲也差不多。
            至“哀帝、平帝末期”(公元元年前后),应该是年纪约30岁的梁延率族回归乌氏,也许梁统是在乌氏出生的。
            更始三年(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别称洛邑)。
            建武五年(29年)梁统随窦融归顺东汉,授宣德将军。建武八年(32年),跟随光武帝打败隗嚣,册封成义侯。建武十二年(36年),入朝为官(洛阳),《后汉书.梁统列传(一、921)》“建武五年,统筹各遣使随窦融长史刘钧诣阙奉贡,愿得诣行在所,诏加统宣德将军。八年夏,光武自征隗嚣,统与窦融等将兵会车驾。及嚣败,封统为成义侯,同产兄巡、从弟腾并为关内侯,拜腾酒泉典农部尉,悉遣还河西。十二年,统与融等俱诣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
            梁统公元36年入朝为官,来到了公元前770年先祖梁康伯护送东迁的周平王故都洛邑(洛阳)。其子其孙到曾孙“跋扈将军”梁冀,一直在朝为官,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迫自杀,从公元36年到公元159年,百余年的显赫地位成就了安定郡望。从公元前1046年恶来子孙投奔赵城,到公元159年,先祖秦氏和安全梁氏远祖,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安定梁氏的摇篮。

            从图中可以看出:
            1:公元前1046年之前,先祖嬴姓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北岸。(今河南省鹤壁市)。
            2:公元前976年前后,生活在汾水河畔赵城,居其间约百年。
            3:公元前910年之前,非子居渭水河畔犬丘。
            4:公元前910年至公元前821年,非子及秦氏先祖居住在渭水河畔的秦邑。居其间约百余年。
            5:约公元前821年至公元前775年,都西犬。
            6:公元: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
            7:公元前770年,少子康从秦氏分支,在黄河西岸边之夏阳建立梁国,至公元前640年,居其间百三十年。
            8:公元前640年秦并梁,子孙东渡黄河奔晋,居住在晋国汾水河畔。从梁益耳到其后裔梁子都约公元前114年迁北地,其中有记载的还有汉太原太守梁林。梁氏子孙在晋国生活繁衍了约五百年。
            9:约公元前114年梁子都来到乌氏。
            10:公元前73年左右,梁桥率族人南迁渭水河畔茂陵,至公元元年左右回归乌氏,梁氏在其间生活了近百年。
            11:公元元年至公元159年,因梁统及子孙在东汉都城洛邑百余年的显赫地位,成就了乌氏梁氏成为安定郡望。
            12:公元159年,居洛邑的梁氏子孙回归安定。


            IP属地:广西22楼2022-02-20 20:40
            回复
              结束语:
              梁氏先祖秦氏,得姓于渭水河畔,发祥于渭水河畔。梁康伯得梁地建立梁国,后更名为少梁、夏阳、韩城。梁国子孙亡国后在晋国的汾水河畔坚强地生活了五百余年,迁乌氏后形成安定郡望。
              我写这份文稿的最初动力起因于一副安定梁氏的通用对联:“夏阳缵绪,沂渭流源”,我们恭城梁氏总祠用的就是这副对联。当时对于梁氏文化还是一知半解,粗略懂得梁氏起源于今陕西韩城古梁国,古时叫夏阳,于是就采用了这副对联。至于“沂渭流源”是何含义,根本不知道。后来在梁吧看了塘溪老嘢宗长代发的帖子,《梁焕平:安定梁氏的来源、崛起、衰落和后裔考》,方如梦初醒。焕平宗亲在帖子中解说了“沂渭流源”的含义,“沂”是托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梁鳣之名,梁焕平说:“梁鳣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住在千乘,沂水发源于山东沂水县。孔子被推崇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之前连孔家都不是望族,何况梁鳣家族。之所以后来大家认可梁鳣是东原的始祖,可能是宋代梁颢和梁焘家族在东平崛起后,为了修谱的需要,强拉名人之故,这本是中国谱家之通病,不足为奇。这就是所谓的“沂渭流源”之“沂”字的出典。如果把“夏阳缵绪,沂渭流源”改为“夏阳缵绪,汾渭流源”可能最为贴切!这个区城才是祖宗的发祥之地,”我非常赞同梁焕平的观点,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支撑,我以黄河几字弯为基础,从地理、时空上画出了这些地图,推演了这些时段。真的感觉“夏阳缵绪,汾渭流源”更为贴切!
              全文完,敬请宗亲们批评指正!


              IP属地:广西23楼2022-02-20 20:42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2-02-24 12:25
                回复
                  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3-12-30 09:44
                  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3-12-31 0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