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西汉后期,梁氏子孙回到了黄河之西
先祖们最初生活在黄河东岸,后西渡黄河,生活在渭水上游南北两岸。周平王封少子康梁地,康公从秦氏中分支出来,建立梁国,回到了黄河西岸边。秦穆公呑并梁国,梁国子孙又回到了黄河东岸,在晋国生活繁衍。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梁氏在晋国的这一段历史,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秦皇汉武,雄关冷月。失国后的梁氏子孙,一直在晋国低调地生活着。至西汉末期,梁国的部分子孙,再次回到了黄河西部,形成了安定郡望。
《后汉书.梁统列传(二、921)》“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晋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①。
①东观记曰:“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梁益耳见左传。氏音支。”
按语:晋国的大夫梁益耳是梁统的先祖。那么梁益耳与梁国是什么关系呢?
《元和姓纂.卷五》:“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耳、梁宏、梁由靡并其后也。安定乌氏,汉初以豪族自河东徙乌氏(秘笈新书)”
按语:梁益耳是梁国梁氏的后裔,梁益耳是梁统的先祖,梁统就是梁国的后裔。
《后汉书.梁统列传(二、921)》“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
按语:河东是指河东郡,北地是指北地郡,
1:河东郡
《后汉书·郡国一(四、2749)》:“河东郡,秦置,二十城。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坂、大阳、解、皮氏、闻喜、绛、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就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地域。
2:北地郡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7)》:北地郡,秦置,县十九:马领、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就是春秋后期的秦国地域。
“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从河东郡迁到北地郡的什么地方呢?《元和姓纂.卷五》说是“安定乌氏”。安定乌氏又是什么意思呢?
3:安定郡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6)》: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乌氏、阴密、安定、参囗、三水、阴槃、安武、祖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
按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参考近代资料,原来安定郡是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分析出来的,乌氏县属于安定郡。也就是说:梁统的高祖是从河东郡迁到了安定郡乌氏县。那么乌氏县在什么地方呢?
不知什么时候“乌氏县”这个地名取消了,更名为什么也找不到相关记载。查阅有关的古地图上也标注不一,令人无可适从。《百度》“梁统,字仲宁,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人”,也没说出具体位置和古今地名。古乌氏在哪里呢?
打开百度地图,先标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再向东南方向画一条线。然后按《汉书.地理志》给出的安定郡之二十一个县,分别搜索并标点。这二十一个县,有的还是原名,有的升级为市,有的降为乡镇,有的成为遗址名、街道名,有的已完全消失。怎么办呢?
我们以固原为中心,把周边的县全部《百度》一遍,终于有所收获,例如:固原,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属今该地的有高平、朝那、乌氏3县和月氏道(今隆德县境)。临泾县(今泾川城关水泉寺)、安定县(今泾川北塬至庆阳镇原)、爰得县(今泾川南部)、阴盘县(今泾川南塬与长武、灵台接壤处)辖境在今泾川一带。等等
标注完后,你会发现:以固原市为中心,西北方向是祖厉,其余的标点都在固原这条东南方向标线的两边。同时发现,所有的标点基本沿泾河呈西北往东南走向(也就是以固原市为中心的那条东南方向线)而且基本都在泾河东北岸。泾河在泾阳县东南不远处汇入渭河(也就是“泾渭分明”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定郡的大概疆域图。
《汉书.地理志下(二、1446)》:安定郡,........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
我们在百度地图上标注出了安定郡之二十一个县中大部分的县,唯独找不到乌氏县。《汉书》说“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是说乌水河出自县的西边,向北汇入黄河。纵观整个安定郡区域的水系,符合“水源在县西,向北汇入黄河”这一条件的,唯有“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这条河流发源于开城乡西边的北家山,今名清水河。过开城乡折向北去,经固原市出六盘山,一直向北过同心县,在宁夏的中卫市中宁县汇入黄河。再来看看开城乡的周边:东去25公里是彭阳县,东南50公里是平凉市,住南30公里是泾源县,西南50公里是静宁县,向西50公里是西吉县,西北15公里是固原市(正好应对了“梁统,字仲宁,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人”这句话)。
综上所述,古乌氏县就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标注在地图上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