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
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若不加高大堤,保证流量会逐渐降低,一旦大堤不能约束洪水,必然产生决口,若不能及时封堵,形成一般意义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有两种,一种是因溯源淤积为主造成尾闾改道,一种是因沿程淤积为主大改道。
在黄河泥沙组成中,小颗粒泥沙占比大,这些小颗粒可以输送到海,终因海洋动力不足,扩散范围小,大部分在河口附近淤积,造成溯源淤积速度很快。虽然不能入海大颗粒泥沙(粗泥沙)仅仅在河道里淤积,但在泥沙组成中相对较小,实际分布范围比入海的细小颗粒分布范围大的多,河床抬高速度要慢的多。所以,黄河改道周期要比尾闾改道的周期大的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的2457年中,共改道26次,平均接近100(98.3)年改道1次。1855至1996年,尾闾改道13次,平均接近12(11.8)年改道1次,二者相差8.3倍。
因泥沙起动具有延迟性,黄河改道的决口处距离大海远,一两场洪水不能冲刷出稳定入海通道。改道初期往往在平原上漫流泛滥,唯有后期的洪水不断冲刷,形成独立入海通道,泥沙有地方扩散,河道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黄河在决口时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改道后的泛滥时期,人类不但难以恢复生产,无法生活,还会造成大范围的瘟疫,死亡人数更多,危害最大。
1938年将蒋大总统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时值6月,未进入主汛,决口之后来了一场小洪水,才勉强阻止了日军进攻。因为战争,不封堵口门,又不及时转移、疏散群众,进入汛期黄河开始泛滥,形成大范围的黄泛区(参见图6),国民政府赈灾不力,造成瘟疫大流行,病饿而死不计其数。
1947年封堵了花园口,黄河复归旧道;但因洪水泛滥期间,淤塞了原有最低洼的排水通道,形成大量的盐碱涝洼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精力对黄泛区进行改造,至今也没消除它的影响,黄泛区仍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图6 1938年形成的黄泛区大致范围
以上事实说明,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黄河改道,但黄河改道的直接起因是大堤决口。所以,防止大堤决口是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泥沙溯源淤积,上游河道水位抬高,把原本是下游灾难转移到了中游。为阻止三门峡泥沙淤积,又在大北干流建设了万家寨水库,再次把灾难推举到上游。如今黄河的上、中(渭河)、上游都修建了防洪大堤,相较之下,黄河下游大堤保护的面积最大,保护的人口多,保护的经济体量最大。与黄河中游、上游的大堤相比,保证黄河下游大堤不决口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