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waierdaojie)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症状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检查治疗方案用药安全疖和炎不同外耳道疖内治与外治法
描述
外耳道疖 waierdaojie
别名 局限性外耳道炎
描述 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
症状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外耳道疖
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可误诊为乳突炎,若为多发性疖肿、局部症状更重。 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而屏时疼痛加剧,疖肿。
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
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脓栓,已破溃溢脓;
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
分类
外耳道疖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表现红、肿、痛,范围不过2cm直径。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局部可以消肿愈合,有的外耳道疖无脓栓(所谓无头外耳道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面外耳道疖常较严重,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外耳道疖,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外耳道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外耳道疖,称为外耳道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者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如有的小儿)相关,但也有原因不明者。
病因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
外耳道疖
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外耳道为绿脓杆菌寄生部位之一,故外耳道炎患者有70%以上可由绿脓杆菌引起。病理改变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加以病菌体等形成胺性物质。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性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病灶的一个特征。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病理生理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诊断检查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疖
本病的表现明显,一般容易诊断。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化验白细胞或血常规;对疖病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或血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常需与疖病鉴别诊断的病变有:
(1)痤疮伴有轻度感染,但病变小而顶端有点状凝脂。
(2)皮脂囊肿(俗称粉瘤)并发感染时有红肿痛,然而原先较长时间已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3)痈有红肿痛的表现,但其病变范围较疖大,还有其他不同表现。
诊断
1、病史 注意有无挖耳、外伤、耳漏等。
2、体检 ①注意有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有无脓栓,是否已破溃溢脓;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须与腮腺炎、乳突炎鉴别。应尽检查鼓膜及听力情况
症状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检查治疗方案用药安全疖和炎不同外耳道疖内治与外治法
描述
外耳道疖 waierdaojie
别名 局限性外耳道炎
描述 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浸渍,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诱发外耳道疖肿。
症状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外耳道疖
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可误诊为乳突炎,若为多发性疖肿、局部症状更重。 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而屏时疼痛加剧,疖肿。
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
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脓栓,已破溃溢脓;
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
分类
外耳道疖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表现红、肿、痛,范围不过2cm直径。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局部可以消肿愈合,有的外耳道疖无脓栓(所谓无头外耳道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面外耳道疖常较严重,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外耳道疖,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外耳道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外耳道疖,称为外耳道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者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如有的小儿)相关,但也有原因不明者。
病因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
外耳道疖
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外耳道为绿脓杆菌寄生部位之一,故外耳道炎患者有70%以上可由绿脓杆菌引起。病理改变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加以病菌体等形成胺性物质。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性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病灶的一个特征。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病理生理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诊断检查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疖
本病的表现明显,一般容易诊断。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化验白细胞或血常规;对疖病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或血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常需与疖病鉴别诊断的病变有:
(1)痤疮伴有轻度感染,但病变小而顶端有点状凝脂。
(2)皮脂囊肿(俗称粉瘤)并发感染时有红肿痛,然而原先较长时间已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3)痈有红肿痛的表现,但其病变范围较疖大,还有其他不同表现。
诊断
1、病史 注意有无挖耳、外伤、耳漏等。
2、体检 ①注意有无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②注意是单发抑多发疖肿,有无脓栓,是否已破溃溢脓;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须与腮腺炎、乳突炎鉴别。应尽检查鼓膜及听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