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吧 关注:990贴子:20,208
  • 11回复贴,共1

[原创][影评]为何买椟还珠?——评《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遍看毕,笔者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们长大了。






故事梗概就无需多介绍了,相信诚心诚意地去电影院看完影片的每位哈迷多多少少都有点心潮澎湃乃至荡气回肠的感觉吧?这感觉或许并不是出自影片的总体印象,而是来源于某段精彩的情节演绎,然而一时的荡气回肠过后留给你的无疑是久久的不能尽兴的遗憾。究其根本,笔者总结出了四个字来概括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下简称《阿》)的感受:买椟还珠。或许是细节过于出彩,或许是整体过于散乱,或许是时间过于紧迫,或许是过于在乎原著……总之,或多或少,这部电影在每个人眼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究其根本,实乃部分脱离整体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因素多多,虽然电影的主线基本是按照原著的情节发展布置安排的,但众所周知,在前期筹划以及拍摄过程中都出现了诸多的干扰因素——例如导演的更换;扮演秋·张和赛德里克·迪戈里等的关键演员不到位,使有关魁地奇球赛的内容在《阿》中不得不几近完全舍弃;影坛传奇人物、原阿不思·邓布利多扮演者Richard Harris的病逝,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巨大的损失,也迫使《阿》中的校长不得不换人继续饰演——而出于对“元配”的怀念,Michael Gambon的新校长荧幕形象在观众心中多少都会被打折扣,无论他的表演有多出色……这些,在《阿》的创作阶段与制作过程中都多少起了消极的影响,而最终使影片的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以上是综合印象,下面笔者将对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做出较为具体细致的分析。





IP属地:上海1楼2006-01-10 23:14回复
    2、从骑士公共汽车到破釜酒吧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三层的紫色骑士公共汽车,笔者激动到当时就失声尖叫起来——太帅了!想想吧,如果能坐着它驰骋在伦敦的大街上,就算是只能有短短的一分钟也好啊!哪怕被颠得七荤八素,哪怕被吓得半死不活……都是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






    在它出现在电影画面上的一瞬间,诙谐的音乐再次响起——除了哈利的摔倒有些突兀之外,阿方索对本段情节的处理还是很自然流畅的。斯坦的神经质被演员体现得淋漓尽致,车上会说话的怪异小骷髅和快节奏的音乐成了渲染气氛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一段情节得以成功表现出原著的精神,最关键的一点,便是毫不拖泥带水。这更是能够使哈迷们普遍觉得这一段看起来极其过瘾的重要因素。






    老厄恩似从睡梦中醒来般猛地一推手闸,疯狂的旅程便开始了——伴随着车头的小骷髅一路疯狂的大笑,骑士公共汽车冲上马路,横冲直撞,而哈利在里面已经是东倒西歪,一脸“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的绝望表情,同见怪不怪,坐怀不乱的斯坦顿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来真是有趣,在大街上所向披靡的骑士公共汽车,竟然会为了一个老妇人过马路这样的小事情急刹车,害得哈利无辜地一脑袋撞到车玻璃上,脸都变了形,还发出骇人的“咚”的一声,再次令人捧腹。至于从两辆并排而过的车中间穿行而过的那段,更是……不多说了,再去重温一遍那经典的情节吧,可爱的小骷髅已经替我们发出了所有的笑声——那笑声听上去似乎还有几分《狮子王》中著名的小山猫丁满的气魄呢……






    正是在这样一种混乱而诙谐的气氛里,哈利注意到了斯坦手中的报纸:“Who is that man?” “He is a murderer…”斯坦的解释在此时有些怪诞的气氛下显得更加阴森,加上剧烈晃动着的车厢作为此时的背景画面,倒也着实为通缉令上的小天狼星布莱克那张着大嘴咆哮的造型在冥冥中增添了几分恐怖气氛。






    “Take it away, Ern!”“Yeah, take it away, Ern!”






    接下来的一段剧情对于初识HP魔法世界的观众们还是很有帮助的:看,在哈利又一次重重地挨撞之后,破釜酒吧的老板汤姆终于来到把他从这三层的过山车上拯救了下来——在一阵阵疯狂的大笑声中,骑士公共汽车潇洒地一路绝尘而去;老汤姆手儿一扬,刚刚被骑士公共汽车撞响的汽车报警器声便戛然而止;酒吧的客人边看报纸边空手做搅拌的动作,咖啡勺便自己旋转起来;打扫卫生的服务生抹完桌子一挥手,椅子便自动架上桌面……而我们的哈利一脸茫然地走进破釜酒吧,便回到了他所熟悉的魔法世界里。出乎他的意料,迎接他的竟是康奈利·福吉,魔法部部长——而这位部长并没有任何对他在女贞路4号的疯狂举动做出任何的处罚决定;相反地,他似乎倒更加关心哈利的个人安危,那神情,确实“倒像是一位叔叔在看心爱的侄子。”对于康奈利·福吉在此处的表现,笔者认为还是恰如其分的,在原著中这个角色的个性十分复杂,他身为英国魔法界最高元首,却天生并不是当官的料,常常优柔寡断;在面临一级谋杀犯越狱这样史无前例的危机时,他首先想到的也只是尽可能地保住哈利的小命——至于布莱克和波特的陈年旧事,在与大部分那个年龄段的人一样保守的福吉看来,是没有必要向哈利透露的。






    之前看到有评论认为《妖怪们的妖怪书》做得极其生硬,不符合原著,笔者的看法倒不尽相同,相反地倒认为哈利在房间里捉拿疯狂的妖怪书这一段处理得还是很得体的。看着可爱的小妖怪书张着大嘴疯狂地乱啃乱咬,那动作设计倒令笔者想起《小鬼当家3》中从阁楼一直冲下来的割草机……不过在哈利用鞋子巧妙地逮住妖怪书之后,最后一个镜头竟然打在哈利只穿了一只鞋子的脚上,之后就切到下一个场景去了,实在是令人看得很……不痛快:难道电影中的时间就真的紧迫到不能再追加个把一秒钟的小全景,或是给个特写让哈利如释重负地多舒一口气吗?


    IP属地:上海3楼2006-01-10 23:15
    回复
      4、来到霍格沃茨






      从火车到城堡的过渡由于《阿》之招牌赞美诗的铺垫而衔接得十分完美,尤其是那一段合唱更是令许多人荡气回肠。但是当唱诗班的人和蛤蟆退去,新的邓布利多终于出现之后……记得在他登台亮相并说出第一句台词“Welcome, welcome to another year to Hogwarts!”的时候,笔者便听见影院里传来一片嘘声——是啊,这气质,这声音,这动作……或许是前一位老校长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吧,这位作为接班人的老演员明显无法立刻令广大哈迷接受他的演技做派。试问有谁可以想象邓布利多竟然会小家子气到连胡子都要拿根细绳子在半道上扎起来的地步?而更为重要的是,该邓布利多开口的第一句话便给人一种急匆匆乃至浮躁的感觉,毫无原著中“他唯一害怕的人”的沉稳与深邃……至于一些明显是电影中特意设计好的动作和台词,比如那“But you know, happiness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For the only of remembers, to turn on the light.”以及那配合到位的一巴掌扑灭烛火又一挥手点燃烛火的怪异动作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内涵,反而给人一种过于做作的感觉……由此看来编导组成员和Michael似乎都应该更好地领悟原著中邓布利多的精神。






      第三部里将饰演胖夫人的演员换掉了,然而笔者相信大多数哈迷都会认为前一个“胖夫人”更易于接受一些,毕竟她的形象与气质更能体现画中胖夫人的那种严谨而尊贵、乃至带一点点傲慢的气质。说实话,笔者在第一遍看英文版的时候还以为胖夫人是意图借“声音震破杯子”所蕴含的某些俚语之类的深层含义,在向他们提示password呢,哪知道进了电影院之后发现居然仅仅是一场无理取闹……如果说此番对邓布利多的大改造还可以让部分哈迷找到接受的理由,那么对于胖夫人莫名多出的歌唱嗜好,无论是笔者还是笔者周围的人就都无法解释了:原著里哪有胖夫人喜欢唱歌而且声音极其难听的介绍或暗示了?原著精神好像也不能如此肆意地被改造得乱七八糟吧……






      说实在的,这一段中也实在加了太多编导组的创意了——瞧,紧接着又是一段众人在寝室里吃奇怪糖果的“艺术虚构”。不过对于这一段明显是为了起到过渡作用而添加的情节,笔者倒印象尚可,认为其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内容,也未包含什么深层的含义,但是在这样一个阴云笼罩的夜晚里,它不失为一种使气氛大为改善的收尾方式。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倒不妨添这样的一句话作为段落总结:艺术的虚构,是必须要建立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的——否则所谓的“创作”到头来只能是空中楼阁,而终将为心明眼亮的广大观众所不齿。






      在本段情节的最后,镜头缓缓拉出闹成一团的寝室,整座霍格沃茨的全景跃然幕上——寒冷的雨夜下,无数的摄魂怪正虎视眈眈地逼近霍格沃茨,阴影笼罩着整座城堡……


      IP属地:上海5楼2006-01-10 23:16
      回复
        5、占卜课






        原著对特里劳妮教授的描写如下:“给哈利的第一印象是来了个发光的大昆虫。特里劳妮教授走进火光照耀的地方,他们看到她非常瘦;她的大眼镜把她的眼睛放大了好几倍,她披着一条轻薄透明纱罗似的闪闪发光的披巾,细长的脖子上挂有无数项链和珠子,双臂和双手都戴有手镯和指环。”各位看到这里不妨回头看一下影片中的特里劳妮形象——夸张的大眼镜,狮子般蓬松的头发,暗绿色的纱衣,胸前一条笔者始终没看明白究竟是什么的大得吓人的项链坠子,手臂上缠着道道的银箍……找出差距了吗?气质不到位啊。更有甚者,这位特里劳妮教授一开口,露出的竟是略带沙哑的嗓音,而说话的音量更是气势磅礴,声音可以从很轻一下子便提到很高,把周围的人吓得一惊一乍,明显与书中所述的所谓“轻柔模糊的嗓音”相差甚远了。至于她的表现——应该说演员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她将原著中特里劳妮教授的神经质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但笔者看来看去总觉得少了这么一样挺关键的形容词——空灵。我们在《阿》剧对占卜课短短的两段描述当中看到的几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动作夸张到连五官都变得似乎有些扭曲、在上课时动不动就呜呜地哼哼或是令人猝不及防地大叫起来,并伴随做出即将因心脏病突发而死的揪心动作这样一个神经兮兮的西比尔·特里劳妮形象,而原著中特里劳妮教授那种“我发现过于频繁地下临熙攘忙碌的学校生活使我的天目模糊”的超凡(或者说自以为超凡),以及因身为著名占卜学家之后而自感无比荣耀清高的气质,在《阿》中却荡然无存。电影中所出现的这位特里劳妮,无论是从声音、动作还是气质,怎么看也不像个适合搞占卜的人!她的一举手一投足总令人感到有帕金森综合症的嫌疑,她故弄玄虚时所发出的种种怪声不知为何听上去倒更像幼儿园的老师在抑扬顿挫地讲鬼故事以吓唬不肯睡午觉的小朋友……即使不提此特里劳妮教授是如何在说到“the SIGHT”时激动得蓦地起身,结果碰翻了茶壶,引来一片笑声,在电影放至“First you must broaden your minds, first you must look BEYOND!”时,那超神经质的巨大幅度挥手动作,也可使明眼人顿时一眼洞穿影片制作者对原著人物性格的理解出现的偏差是何等的严重。






        另一处欠考虑的地方在于赫敏的态度——大家不觉得在影片中她对特里劳妮教授乃至占卜课的反感来得也太快点了吗?这里的安排明显出于时间的考虑,将内容一压再压,将对话缩到最少程度,虽然剧情还能勉强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但中间明显缺少过渡。在影片中赫敏突然“从天而降”出现在哈利和罗恩中间后的地一句台词便是“Wasn’t it a rubbish”,而特里劳妮教授之前也不过刚开始阐述“first you must look BEYOND”,试问赫敏是如何从这句话中一下子看出特里劳妮教授所说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些玩噱头的“rubbish”的呢?随即她对特里劳妮教授一切的举动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耐烦与鄙视,而这些在原著中则是通过后面几节与占卜课的接触而慢慢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影片中的表现明显太突兀了。






        当然,不排除这一段中所包含的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占卜课教室里虽然烟雾缭绕得少了一些(估计是拍摄时考虑到了火灾隐患),但总体布局还是比较符合原著的;在有人朗读关于“the grim”的书中注释时背景音乐配得恰到好处;不过最令笔者意外的还是要属当笔者第n次观看最后打在哈利茶杯里的那个镜头时,终于发现那杯里由茶叶沫组成的图案原来和那象征着“grim”的大狗长得真的很像……(众人:笨!观察力不仔细!我们第一次看就发现了!笔者抱头鼠窜中……)


        IP属地:上海6楼2006-01-10 23:16
        回复
          6、保护神奇生物课






          还是那句话:开头过渡实在是太突兀了……纵然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在简简单单的一段主角在山坡上走路的情景之后便说切就切了啊……






          不过依笔者愚见,这一段倒拥有本作之中最雄伟壮丽的情节,那就是巴克比克载着哈利腾空而起,在霍格沃茨广阔的原野与湖面上空展翅飞翔的画面——尤其是之前那一段助跑中作为背景音乐的那一段鼓点——打得实在是气势恢宏,听来实在让人不得不心潮澎湃!各位不妨在脑中再次回放一遍那精彩的场景!伴随着漂亮的鼓点,鹰头马身有翼兽健壮的蹄子刚劲有力地踏在地面上,每一次蹄声落地都像是一根短小精悍的鼓槌不轻不重地敲在旁人的心上……然而很快地,鼓点结束的时候,巴克比克和哈利已然翱翔在天空,飞过城堡,飞过原野,飞向广阔的湖面……美丽的鹰头马身有翼兽,高傲地昂着它的头颅,优雅地展开它宽阔的翅膀,连脚摆放的姿势都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架势……随着巴克比克的爪子掠过清澈的湖水,哈利看见了自己在湖中清晰的倒影……他在巴克比克背上直起身,慢慢张开双臂,挺起胸膛,感觉像是自己在和巴克比克一起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天地间……听见了吗?他叫了,他竟然快乐到大声叫了出来——不这样不足以倾泻他当时心中前所未有的那种畅快淋漓!那是怎样愉悦的一种感觉啊,估计咱们这辈子也无法亲身体会了,因为毕竟麻瓜眼中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只能是在电影中出现的道具……






          相信在电影院里方才第一次接触HP系列的观众们在看到哈利驾着巴克比克腾飞在湖面那一段时,是断然不会想到海格的第一节课竟然会以一出始料未及的悲剧而收场的吧?哎,这就是所谓的戏剧性啊。笔者之所以要说这段情节出彩,就在于它给予观众的巨大情绪反转。虽说是照搬原著,但是即使仅从电影的拍摄角度来说,这仍旧不失为一种绝佳的处理方式。






          顺便遐想一段——从某种程度上,这一幕恰恰浓缩了我们观看整部《阿》剧的全部感情波澜:开篇——(纳威被怪物书咬倒、德拉科装摄魂怪……)一切都似是一些无厘头似的搞笑,虽可以接受,却与出彩相差甚远;过程——(哈利VS巴克比克)高潮迭起,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尾声——(马尔福被巴克比克攻击受伤)不了了之的结局,留给观众们的是淡淡的遗憾,乃至余音散去之后心中仍存留着某种不满的情绪。但铁一般的事实却只能让我们接受——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不管你如何意犹未尽,它仍确确实实地在大家的眼前结束了。






          其余似乎便没有什么好圈点勾画的了。


          IP属地:上海7楼2006-01-10 23:16
          回复
            7、黑魔法防御术课






            相信这位卢平教授的声音与邓布利多教授的动作一样令忠实的哈迷们大跌眼镜——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卢平教授和海格教授在自己的第一节课上说了同样的一句话:“Don’t be shy!”只不过对象不同,前者是为了让纳威说出他最害怕的东西,后者是为了让哈利上前去摸巴克比克。可见这两位虽然是第一次授课,但无疑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很优秀的老师,第一堂课上就这么会鼓励信心不足的同学。其实这些在编导组看来或许很值得推敲的小细节,在观众眼里恐怕也不过是些转瞬即逝的小镜头而已。而一些被阿方索等人忽略的大的处理手法等,却恰恰构成了影片的致命伤。为什么笔者一再强调《阿》最缺乏的是整体感?原因有很多,比如过渡衔接不到位;比如有些剧情生搬硬套现象过于严重,而另一些“创作”之处却又干脆同原著完全脱节,造成了情节发展的不连贯与逻辑混乱……






            应该说David Thewlis对狼人教授这个角色的把握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譬如说前面提到的对纳威循循善诱的鼓励,譬如说他在博格特摄魂怪冲向哈利时奋不顾身挡在前面的那一声大喊(虽然有点夸张),都还算是对原著中人物性格较为准确的体现。至少在这一段中,卢平教授的形象还算是勉强树立起来了的,虽然动作的生硬等缺点在此处便已有少许暴露,但至少没有落得特里劳妮教授那样一开始看上去便完全不像回事的下场。






            但本段的场面描写仍显混乱:斯莱特林小分队在整个场景中似乎充当了一群极其荒唐可笑的角色,不是嘴里嘀嘀咕咕说些酸葡萄式语言,便是在队伍中推推攘攘故意扰乱秩序,简直成了一帮地痞流氓——尤其是德拉科·马尔福,全无出身于古老黑魔法世家的高贵气质!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些处理都是为了烘托影片气氛、制造喜剧效果云云,但你们不觉得笑过之后会发现一点多余的意思都没有吗?如此这般刻意去谋求的“效果”“气氛”,难道就理应是我们心目中的HP在银幕上的体现吗?这个纯属见仁见智的问题,仍有待我们慢慢琢磨。






            8、被迫留在学校,直到胖夫人逃走






            这一整段其实不过是一个很长的过渡,但是笔者仍然将它从前后的剧情单元中拉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场次分析。因为与前与后,它都算得上(或者说只能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情节。






            但是若是作为情节而言,这一段又其实是很短的,从哈利眼看着大家去霍格莫德到胖夫人失踪,大的场景转换不过只有一次。但仍有很多值得拎出来赏析的地方。如哈利拿着那张弗农姨父最终没签上字的申请表,孤独地站在巨大的校门里——镜头慢慢拉远,在身后硕大的钟摆下,哈利小小的身影似乎要被那一张大嘴似的校门给吞噬掉的画面,笔者私下认为又是一处经典。






            随后哈利与卢平教授在吊桥上的对话细细听来其实也是挺煽情的。说话的过程中,两个人几乎始终都在会心地微笑。那微笑中包含着坦诚,更包含着对彼此的理解。此处的卢平教授似乎已不再像是哈利的教授,倒像是在和哈利这位老朋友叙旧;而哈利在此处表现出来的难得的成熟,也使他的形象在卢平眼中和他自己的父亲更为相似了几分。此段情节虽然看上去略显拖沓,但皆是影片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交待之词。(笔者:或许只有这种情节才是David Thewlis一贯所擅长体现的……)






            至于胖夫人逃走,则又是在照搬原文的基础上合并了某些情节,明显是为了在时间上有所压缩。另外对人物仍有几处不满:可怜的“大头男孩”在此处终于得以开了金口,却被搞得全无学生会主席风范,反而只给人们留下一个被拥挤的人群挤得七荤八素的狼狈形象;邓布利多的出场仍然全无气势,即使将嗓门提高了八度,看上去顶多也只是一个普通当官的,语气也似乎有虚张声势的成分……在面对杀人犯潜入城堡的大恐慌是完全缺乏应有的震撼力与感召力,甚至还没有关闭城堡大门的声音那样令人折服,校长风范实在有待磨练……与斯内普教授在巡夜时的攀谈听上去也没什么说服力,看来Michael Gambon距离“他唯一害怕的人”的确依旧甚远……


            IP属地:上海8楼2006-01-10 23:17
            回复






              剩下来的情节又没什么好说的了:在哈利大战摄魂怪的地方,前面提到的那群只会把哈利的五官拉得变了形的白痴怪物终于再次出现;小天狼星的软弱在此处实在是显得狼狈不堪,风度全无;另外,那只电脑制作的牡鹿实在是很光彩夺目,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它没有在时光倒流后再次出现……






              16、时间转换器,多出的三个小时






              正如原著中所安排的一样,此段基本上是另一个角度再现的海格小屋到摄魂怪之间所有的情节。按理说应该无需多加说明,但这一块毕竟仍是至关重要的片断,其中许多的辅助说明对于前后情节间互相承接的推波助澜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好在此处影片的逻辑思维并未混乱,该交待的基本都交待了,演员的表演也基本到位,唯一有待商榷的恐怕只有邓布利多“乘人之危”故意拍罗恩伤腿的那一小细节——倒不是说风趣幽默的老校长断不可以开学生的玩笑或是有欺负弱者之嫌,而是他含糊其辞的语言给人的感觉不太像是深藏玄机的样子,而是故左右而言他,如此的表现方式未免有失偏颇啊……






              17、奇怪的搭配:平淡的告别仪式和激情的火弩箭






              如笔者所加标题所示,这一部分的两段主要情节气氛转换得实在太快,几乎有令人窒息的感觉。笔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阿方索要将哈利与火弩箭直上云霄的画面作为最后的结局,而且这段情节是在卢平默默地离开后的寂静中突然展开的——难道是大团圆情节使然,为了迅速扭转气氛,以便让观众笑容满面地走出电影院?还是影片拍到最后突然发现忘了交待哈利换扫帚的事情,临时补上的一段说明?可惜影片最终还是匆匆结束,此段情节没能起到预期的力挽狂澜作用,却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好在别出心裁的活点地图式片尾字幕还算颇具新意,为影片的尾声稍许扳回了点形象。









              “Mischief managed.”









              关于剧情的评述一共就这么多了,有些片断实在令笔者无甚可说,有些却又一言难尽……时间精力有限,观点言辞若有偏激失当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PS:文中所涉英文台词皆笔者听写得来,个人听力有限,再望各位海涵!)


              IP属地:上海13楼2006-01-10 23:18
              回复
                二、演员 




                1、Daniel Radcliffe(Harry Potter) 




                Daniel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身价最高的童星,只能源于哈利·波特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抢手了,谁演谁火。笔者始终认为,如果单论演技的话,Daniel是永远也不可能做到最出色的。但在童年的演出磨练,尤其是这三部HP系列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至少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对情节的处理,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都已基本定型;无论他的表演是否深入骨髓,是否真的彻底领悟了援助的精神,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都已经为人们所基本认可。三部电影下来,Daniel所塑造的可爱的黑发小巫师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全球的哈迷已经认定了Daniel的表演就是荧屏中哈利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利就是Daniel,Daniel就是哈利。所以如果以后一旦HP系列的电影导演在公开场合流露出要换人的迹象,恐怕全球的声讨就会立刻蜂拥而至——这对Daniel来说,恐怕既是大幸,又是不幸。幸的是他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不幸的是他日后若是再想出演除了哈利之外的其他任何角色,恐怕在同一拨观众的眼里看上去就彻底不是那么回事了……看来,Daniel虽然得以因造就了HP系列电影的神话而名垂史册,但恐怕他这一辈子是彻底别想从“哈利·波特”的光环(阴影?)笼罩之下解脱出来了。






                2、Rupert Grint(Ronald Weasley) 




                论形象,Daniel略胜的恐怕不止一筹;但如果论演技,明眼人一看便知Rupert远远在Daniel之上——从火车上初遇哈利时难掩惊讶的表情、面对巨大蜘蛛时难以名状的恐惧、被赫敏拉手时心里小鹿乱撞的惊慌,到遭遇德拉科挑衅时强压下去的怒火……Rupert把这一切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惟妙惟肖地写在了罗恩的脸上,给了我们一个最立体也是最完美的人物造型。从编导组的设置,到演员的表演,应该说罗恩·韦斯莱的光辉形象在这部戏里都算得上是最贴切最标准的了。(各位看官,断不可以貌取人啊……)






                3、Emma Watson(Hermione Granger) 




                不知影片的制作者出于何种考虑,竟然使赫敏的形象在《阿》中顿时让人感到很复杂,性格也开始多变起来。而Emma恰恰又是个优秀的演员,对于角色性格的转换照单全收,照样表现得(至少在导演本人看来一定是)淋漓尽致——除了在部分情节(比如占卜部分)中给人感觉有些不合逻辑之外,仍旧是无甚可以挑剔的。其实同样的问题在影片中很多优秀演员的身上都可发现,真的不知道究竟是谁之错……






                4、Julie Christie(Madam Rosmerta) 




                不明白为什么罗斯默塔女士的扮演者居然在演员表上高居第四位,仅次于三位小主角的名次……实在不明白。对于演员的表现也应该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原著中对罗斯默塔女士的描写甚少,只能说Julie Christie在影片中并未扭曲已知的人物性格。实际上本片中罗斯默塔女士出场的地方也仅限于影片中唯一一处提及三把扫帚的地方——雪地霍格莫德,而且此处的情节也不知为何时间卡得十分之紧,在几个老演员竹筒倒豆子似的将要交待的问题统统倒出来之后,观众们的注意力便随着开始暴走的哈利被迅速转移,本片中也就彻底没三把扫帚什么事了说……笔者只能由Julie Christie在演员表中所处的位置猜测,此人大约在英国国内的地位不是龙头老大,也是如日中天了说……






                5、Robbie Coltrane(Rubeus Hagrid) 




                对于这位老演员,我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他的表演,在前两部HP电影中已经是有目共睹的——据说Chris Columbus当初征求罗琳阿姨关于演员的第一手个人建议之时,罗琳阿姨第一个报出的便是Robbie Coltrane的名字,而且指名要他来演的正是Rubeus Hagrid——可见Robbie早已被注定是罗琳阿姨心目中的海格形象,此角色从一开始就非他莫属。而我们的Robbie也欣然接受了HP的片约,从此让高大宽厚正义善良的海格形象在全世界哈迷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的表演重在以情动人,一对“甲虫般浑圆的黑眼珠”转到哪里,哪里就能感受到他粗犷的外表下充满着温柔细腻的心意。在《阿》中,他站在湖边丢石头的那场戏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哈利和罗恩面前,他的话语似乎仍是那么沉着稳重,但湖面上那一层层溅起的水花却默默地出卖了他的内心——那一块块丢出去的石头,想必就象是砸在他的心上一般吧?直到他说完最后一句,丢出最后一块石头,“啪”地一声,巨大的声响使人心中不仅一颤,随即与水面一起迅速复归平静。镜头俯拉至大全,只见哈利和罗恩的两只小脑袋可怜兮兮地被安排在一边,而画面的中间,却只有巨人海格孤零零地“宛在水中央”——这是何等凄凉的一副场景啊!演绎这催人泪下的一幕需要何等精湛的演技啊……


                IP属地:上海14楼2006-01-10 23:18
                回复
                  6、Michael Gambon(Albus Dumbledore) 




                  接手《阿》对于这位老演员而言无疑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毕竟作为新邓布利多的压力自然会比已故的Richard Harris当初要大得多——要接受群众雪亮的眼睛更为严格的考验了啊。虽然同为重量级的老演员,Michael和Richard却始终为各自所擅长的不同人物形象所限制,若突然要Michael取代他人身份恐怕……可怜天意弄人,如今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老Michael只能勇于接受挑战,但不知为何第一次以老校长的身份出镜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别扭?其实这也是难免的啦,我们并不能一味责怪他的演技不对路子,要怪恐怕也只能怪各人心底潜藏的“元配情结”作祟……虽然气质上仍有差距,但作为演员,第一次在接过前人重担的基础上就能够将邓布利多校长的形象把握至如此程度,已实属不易了。






                  7、Richard Griffiths(Vernon Dursley)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Richard Griffiths能够始终在演员表上占据比较领先的黄金位置……想必也是一位至少在英国境内已经是家喻户晓级别的人物吧。不管怎么说,Richard在这三部HP电影中的出场时间虽然很短,但都是在影片开始阶段,加上他精湛的演技,原著中那个暴躁、护短、对魔法世界充满恐惧的弗农姨父被其一次次刻画得淋漓尽致:大战猫头鹰信件、被飞车拖得掉下楼去、眼看着自己的妹妹变成气球飞上天……如笔者之前所言,“似乎在每年的暑假里,德斯礼一家不到被哈利搅个天翻地覆,是不会让他离开的”,而且每次都会以家中一片狼籍的惨重代价而告终,无一例外。一番番闹腾下来,弗农姨父这么个“恶有恶报”的形象反而容易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Gary Oldman(Sirius Black) 




                  怎么说呢?毕竟同样作为身经百战的老演员,名声早已响彻中外的Gary Oldman早已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演技风格……但他究竟是否适合涉足HP电影系列,究竟是否适合万人迷小天狼星·布莱克一角,却仍是个值得见仁见智的哈迷们好好争论一番的问题。精心打扮过后的Gary倒的确周身充斥着一股“阿兹卡班的囚徒”的邪气:邋遢,阴森,恶狠狠的眼神,加上敞开的胸口那些令人费解的文身图案……天啊,这何止是一个杀人犯的形象,说他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王也不为过啊(在这里实在要好好赞扬一下造型师……)!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之前曾被笔者批判的Gary在尖叫棚屋内的一段表演也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为了表现小天狼星在阿兹卡班十二年猪狗不如的生活之后情绪的爆发嘛。只是这样一来,那种足以令任何人误解他是杀人魔头的狰狞嘴脸便顷刻间被破坏掉了。这里的处理其实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嘛。而且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演员,对所饰角色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






                  9、Alan Rickman(Scverus Snape) 




                  与Robbie Coltrane一样,对Alan Rickman的赞誉之此大约差不多早已通过前面两部HP作品说得差不多了。他经验丰富,表演风格独特,对角色的把握也较之其他初次参演HP系列的演员更为准确到位,将这位亦正亦邪的魔药学教授形象活灵活现地立体展现在银屏之上,更使之屹立于观众的心目之中,其荧幕形象与表现力基本无可挑剔。






                  10、Fiona Shaw(Petunia Dursley) 




                  参演HP系列电影的演员们,这会儿应该多多少少都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在笔者完成此文的过程中,报纸上已经登出有关“哈利·波特的姨妈”的同性恋“绯闻”来了。对Fiona Shaw的演技,笔者没有什么需要挑剔的,就连那篇说她同性恋的报道也对她的演技表示了肯定,说“她的戏分虽轻,但是却把‘姨妈’那尖酸恶毒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给全球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曾多次荣获英国学院奖”……可见能够参演HP的演员无论角色轻重,都决非等闲之辈呢。


                  IP属地:上海15楼2006-01-10 23:19
                  回复
                    11、Maggie Smith(Minerva McGonagall) 




                    相信在老演员群中,相比之下Maggie Smith是比较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毕竟这位男爵夫人所参与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多了,光是奥斯卡金像奖就拿了两座,近几年的《大卫·科波菲尔》《修女也疯狂》等等也曾风靡一时。所以对于Dame Maggie Smith的演技,也应该无需多说了吧,相信大家对于她那循循善诱的语调和慈眉善目的神情都会过目不忘的。虽然对于原著中以严格和不苟言笑著称的麦格教授来说,我们敬爱的男爵夫人表现得似乎太温柔了一点,但她古板装束下人性化的一面也因此尽显观众眼底。






                    12、Timothy Spall(Peter Pettigrew) 




                    说实话,笔者对此人之前的表现实在不甚了解……想必在英国国内也应该是家喻户晓级的人物吧。所以对此人的表现,笔者也只能无知者无畏了……阿方索你也真是的,本来嘛身高不够又不是人家的错,怎么能据此就逼着人家来演那贼眉鼠眼的Peter Pettigrew呢?看看人家除了鼻子抠了点、门牙大了点、颈子短了点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貌似老鼠的呀?他那些口无遮拦的话语,哪能展现彼德的那副畏畏缩缩的叛徒嘴脸?他那些张牙舞爪的动作,哪能显露彼德的那种卑躬屈膝的奴才气质?真是乱来!这不明摆着是毁了人家好端端的一位名演员和……我们既可恨又可怜的小彼得吗?






                    13、David Thewlis(Remus Lupin) 




                    似乎各位在整部影评里看到的关于笔者David Thewlis的评价没几句是好话……诚然,毕竟喜欢David塑造的Remus形象的观众不在少数,所以必然有些哈迷对笔者的评述会深表不满——对此,笔者无甚可说。毕竟影评不是剧情梗概,它是种见仁见智的东西,其中必然要揉进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其基础是一定程度地结合客观实际……说实话,难道各位就真的一点都不觉得此卢平的表演有点令人……出乎意料的僵硬吗?难道各位就真的对此电脑特技狼人的形象百分之百满意了吗?






                    万幸的是,在即将结束本影评的创作之前,在无数遍纵观全剧之后,笔者终于为阿方索选择David Thewlis来演绎他心目中的卢平教授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他的嗓音——有一点亦正亦邪的感觉,乃至往往让人无从辨别他话的真伪。笔者私下猜测,那些直到进了电影院才算第一次接触HP的观众恐怕直到最后尖叫棚屋一幕上演的时候,仍无法准确地判断此人的立场究竟是黑还是白。这或许才是阿方索让David将这个角色用其特有的诡异声音和莫名其妙的动作来隐藏得如此之深的主要原因吧。






                    14、Emma Thompson(Sybill Trelawney)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Emma Thompson是一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的优秀演员,两座奥斯卡金像奖的小金人(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正是她扎实表演功底的忠实见证。正如笔者之前所说,如果撇开原著不谈,单纯地就演技来看,Emma Thompson在《阿》中的表演(表情、语言、动作……)绝对可以算是十分出色的——所以说对于《阿》中特里劳妮教授这一角色塑造的失败,恐怕并不能怪罪到这位优秀的演员头上。






                    15、Tom Felton(Draco Malfoy) 




                    从造型到性格,德拉科·马尔福在这部戏中都实在是改变了太多太多——不排除阿方索对德拉科的人物性格定位出现了少许偏差的因素……而这些对于Tom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在《阿》剧公映之后,虽然对德拉科的骂声不绝于耳,而那些喜欢Tom的人却丝毫未减少对他们的这位偶像的热爱。的确,Tom无罪,他仍旧把银屏上那个已经有点走了形的德拉科演绎得活灵活现,想必对他最满意的应属我们的导演阿方索了——但若是从结合原著的角度,笔者便仍要毫不客气地说,《阿》中的德拉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由那个不可一世的纯种子弟摇身一变成了小肚鸡肠的地痞流氓!那高贵的气质也彻底没了光芒,沦落为庸俗的无理取闹!可虽说如此,我们也并不能将这一切通通怪到Tom头上,因为剧本就是这么写的,而他也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演技去表现出编导组的意志而已,为了卖力演出竟连自己的形象都弃之不顾了……在此笔者只能奉劝各位想要改编其余HP系列作品的电影编导:千万要吃透原著的精神再着手设定表现手法啊!否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IP属地:上海16楼2006-01-10 23:20
                    回复
                      摸汗摸汗!

                      转载先要授权是常识来的有谁还不知道吗来来姐姐给你上课哈~
                      (被TF……)

                      抱抱塔矢白SAMA,无限感激您的慷慨……虽然知道您或许不会回这里看……汗!

                      亲下^^


                      IP属地:广东20楼2006-01-18 09:43
                      回复
                        回来看鸟~
                        抱抱爻亲~
                        一般情况下~比起转载,某白还是情愿亲自跑到亲们推荐的站点去发文的哦~
                        请爻吧的亲们监督哦~


                        IP属地:上海21楼2006-03-14 2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