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公开的作品要经得起公开的批评,所以就直接发贴吧了。
开宗明义:不太好。
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
作者不要代替读者下判断,这会产生说教的感觉。小说中决定性的语句太多,这类句子无法引起读者共情。
“展示而非告知”是小说创作初级阶段必须遵守的规律。
小说中马耳和兰可的感情,华虚对黄粱的感情都太虚了,缺乏足够可靠的细节支持。作者有权利直接固定某种感情,说两个人就是相爱,或者两个人彼此憎恨。因为这类小说中人物感情不是重点,作者要写的是基于这种感情发生的故事。但在以一篇以感情为主要线索的小说里,把感情写得这么虚是不能接受的。
其二。
提炼的意象太过平庸,缺乏代表性。
辛弃疾有一首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什么是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如果仅仅是欲说还休有无数托词可用。“今天开心不”,“昨天吃啥了”,“天气怎么样”,“孩子都好吗”,为啥都不是这些,而是“天凉好个秋”?
因为天凉好个秋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一个作者有义务将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节提炼出来,展示给读者。当然,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的作品会流于平庸。
小说中不管是一开始的雨天,青草蛋糕,还是后面的唱歌,这些意象都太过平庸了,缺乏决定性。以至于让最后高潮部分的感情爆发缺乏冲击力,读者会认为:就这?铺垫了半天最后就给我看这样的情节?
以及最后黄粱的自我牺牲,毫无铺垫,非常突兀。我在全文中找不到足够的动机支持他这种行为,是爱?是责任感?是1000次梦潜导致的人格代入?作者完全没有交代清楚。自我牺牲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不交代清楚,想糊弄过关是不行的。
其三。
诗、歌在小说里都需要慎用,用得好可以增光添彩,用得不好就很出戏。我认为这篇想说里两处对歌词的使用都没有达到作者想要的效果。
慎用比喻。比喻要么就极为新奇,让人眼前一亮;要么就因循守旧,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半吊子的比喻用来写作文还可以,但不适合用来写小说。
猫一般是小说里的加分项,但这篇小说中关于猫的部分让人看得很尬,和全文的联系非常松散,为了写而写,没有意义。
最后是整体架构上的问题。
小说的设计相对复杂,主要角色包括兰可自己,马耳自己,兰可投射的马耳,黄粱自己,黄粱代入的马耳,兰可投射的自己,还有若干辅助用的工具人。但也因此视点在不同角色之间快速切换,我和他一会儿代指其中一意识,一会儿又代指另一个。这种快速切换让读者无法以一个固定的视角审视整篇小说,就好像看电影,镜头一直在晃,你的观影体验自然就不会太好。当然你可以说王家卫的电影就是镜头一直晃,但我也可以说你还不是王家卫。
问题不在于不能多视角,而在于多视角是深化了表达还是阻碍了表达,作者在每个视角的设计上有没有足够精巧,足够细致,让这种视角变化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和谐与平衡。这就回到了之前那个问题:作者有没有提炼出足够典型的情节来深化人物行为背后的统一逻辑。我认为没有,整篇小说里的角色形象还是略显扁平的。在以故事为导向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扁平还不算特别大的问题,但在以人物为导向——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的小说里人物立不起来就太致命了。
优点也不是没有。文字还算简练,构思上也有一定的巧思。但我认为作者当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持他的构思。就好像一个人在脑子里构建了一副精巧无比的画卷,但实际提笔一画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不看好这篇小说通过初审,这些问题我能看到,评委自然也能看到。望作者再接再厉,如果能克服上述提到的问题,则未来可期。当然,如果能进复赛回来打我的脸,我也没意见。
@Otter💤
开宗明义:不太好。
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
作者不要代替读者下判断,这会产生说教的感觉。小说中决定性的语句太多,这类句子无法引起读者共情。
“展示而非告知”是小说创作初级阶段必须遵守的规律。
小说中马耳和兰可的感情,华虚对黄粱的感情都太虚了,缺乏足够可靠的细节支持。作者有权利直接固定某种感情,说两个人就是相爱,或者两个人彼此憎恨。因为这类小说中人物感情不是重点,作者要写的是基于这种感情发生的故事。但在以一篇以感情为主要线索的小说里,把感情写得这么虚是不能接受的。
其二。
提炼的意象太过平庸,缺乏代表性。
辛弃疾有一首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什么是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如果仅仅是欲说还休有无数托词可用。“今天开心不”,“昨天吃啥了”,“天气怎么样”,“孩子都好吗”,为啥都不是这些,而是“天凉好个秋”?
因为天凉好个秋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一个作者有义务将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节提炼出来,展示给读者。当然,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的作品会流于平庸。
小说中不管是一开始的雨天,青草蛋糕,还是后面的唱歌,这些意象都太过平庸了,缺乏决定性。以至于让最后高潮部分的感情爆发缺乏冲击力,读者会认为:就这?铺垫了半天最后就给我看这样的情节?
以及最后黄粱的自我牺牲,毫无铺垫,非常突兀。我在全文中找不到足够的动机支持他这种行为,是爱?是责任感?是1000次梦潜导致的人格代入?作者完全没有交代清楚。自我牺牲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不交代清楚,想糊弄过关是不行的。
其三。
诗、歌在小说里都需要慎用,用得好可以增光添彩,用得不好就很出戏。我认为这篇想说里两处对歌词的使用都没有达到作者想要的效果。
慎用比喻。比喻要么就极为新奇,让人眼前一亮;要么就因循守旧,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半吊子的比喻用来写作文还可以,但不适合用来写小说。
猫一般是小说里的加分项,但这篇小说中关于猫的部分让人看得很尬,和全文的联系非常松散,为了写而写,没有意义。
最后是整体架构上的问题。
小说的设计相对复杂,主要角色包括兰可自己,马耳自己,兰可投射的马耳,黄粱自己,黄粱代入的马耳,兰可投射的自己,还有若干辅助用的工具人。但也因此视点在不同角色之间快速切换,我和他一会儿代指其中一意识,一会儿又代指另一个。这种快速切换让读者无法以一个固定的视角审视整篇小说,就好像看电影,镜头一直在晃,你的观影体验自然就不会太好。当然你可以说王家卫的电影就是镜头一直晃,但我也可以说你还不是王家卫。
问题不在于不能多视角,而在于多视角是深化了表达还是阻碍了表达,作者在每个视角的设计上有没有足够精巧,足够细致,让这种视角变化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和谐与平衡。这就回到了之前那个问题:作者有没有提炼出足够典型的情节来深化人物行为背后的统一逻辑。我认为没有,整篇小说里的角色形象还是略显扁平的。在以故事为导向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扁平还不算特别大的问题,但在以人物为导向——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的小说里人物立不起来就太致命了。
优点也不是没有。文字还算简练,构思上也有一定的巧思。但我认为作者当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持他的构思。就好像一个人在脑子里构建了一副精巧无比的画卷,但实际提笔一画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不看好这篇小说通过初审,这些问题我能看到,评委自然也能看到。望作者再接再厉,如果能克服上述提到的问题,则未来可期。当然,如果能进复赛回来打我的脸,我也没意见。

@O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