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就是要半知半不知的诡异感

如果完全知道背后的原理,自然就有破解的方法。而当你只知方法确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你就会揣测背后的原因,越想越觉得恐怖。尤其是能在方法论的提示中窥见一点点与正常认知不符的东西时(比如“大象不是白色的,没有长耳朵”,这本来是常识,但特意强调这一点就暗示了这种不符合常识的事情会发生,甚至很普遍)
实际上解析写出来的,也无非是神怪之类,只是规则怪谈的恐怖性大于推理性,代入感大于逻辑性,而且在超自然力量下主角不太可能通过纯解密的方式逃生,所以作者几乎完全没必要写解析,写了估计也像是拆穿魔术,全然无味了(说实话,大部分作者也没能想明白自己作品的逻辑)
模糊认知,我认为基本就是用来增强恐怖感和压迫感的设定。一般就是指混淆视听
(告诉你苹果有毒,你虽不知道真伪,但可以通过推理或试验证明苹果没毒)、膜因污染(你原本知道苹果没毒,但“它”会反复污染你的认知,如果你不能坚定自己原来的认知,则也会认为苹果有毒)、扭曲现实(本来没毒的苹果,在某种情况下被“它”变成有毒的)
因为人在这种深陷迷局的情况下,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冷静和理性地认知,因为当你身处陌生环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懂规则和运作原理。而模糊认知干扰了读者对规则和原理的认识,所以为规则怪谈增加了许多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