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武侠小说人物传奇英雄之贵族模式的突破,到对武侠小说思想主题侠义正邪之道德模式的突破,金庸在他的整个武侠小说创作历程中,越来越明确地显示出一种对武侠小说传统文体规范的否定性变革,形成一种明显的“反武侠”倾向。
“反武侠”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的否定,其二是否定中的回归。
“否定”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的不断否定,一是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否定。
金庸研究者陈墨曾经从传统文化各学说的角度归纳金庸小说主人公的文化属性。笔者在1995年也曾对金庸的14部中长篇小说进行文化归类,将其分为儒侠、墨侠、道侠、无侠、佛侠、非侠六类⑤,在这六类的时间发展上,可以看到他探索传统文化的轨迹。章太炎说:“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徒以感慨奋厉,矜一节以自雄,其称名有异于儒焉耳。”(《检论·儒侠)))将儒与侠看作一体两面,是继王阳明以来,经陈继儒、章太炎、郭沫若等的共同认识。金庸对侠的认识,也从儒开始,他的早期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鸳鸯刀》以及他最后的“天下英雄”陈近南,都是儒侠。“儒侠自有它的壮烈,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好问题。儒侠又有什么用?”⑥虽说“先天下之忧而优”,可是朝廷大政,自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于是,不如回过头来“兼爱”,于是有《飞狐外传》里的胡斐。或者先求“独善”,张扬个性,做一个侠路先锋,《神雕侠侣》的杨过、《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天龙八部》的段誉和虚竹、《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都是这 样的道侠。当然,《天龙八部》也以佛侠精神作了对其它侠义文化体系的补充,而在《侠客行》里,“狗丨杂种”石破天的故事,就更符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彼岸”的“智慧”,在该书后记中,金庸还引用了三处经文,《如理实见分第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信希有分第六》“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无得无说分第七》“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些,以儒、墨、道、佛为文化指向,反映了对传统“正宗”的思考和突破,是“反武侠”的第一步,但仍然还是武侠。
金庸先生“反武侠”的完全出击,反映在“无侠,,和“非侠”中。
“无侠”是并不想要做侠而事实上成了侠,《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就对做明教教主不感兴趣,这和一般武侠小说人物极力想登上江湖权力的顶峰已经大异其趣。《连城诀)的狄云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经过许多江湖磨难之后,明确地提出了“隐士”之说。江湖,本来是大侠们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是他们充分施展身手、表现侠义的大舞台,但在这里却已经在本质上失去了正义,剩下的多是欲望和污浊。无侠,不是正直之士本无“侠,"L,而是江湖之上已无“侠”在,“无侠”因此成为一曲武侠小说的悲歌。
“非侠”是用本来不是侠甚至与侠背道而驰的手段,却成了事实上的“侠”。(侠客行》的石破天,《鹿鼎记》的韦小宝,都可以算是“非侠”。人们要石破天做帮主,本非他的情愿。他与侠的“除暴”义务似乎也有些格格不人,他一味地以一片善心饶恕他人,抱持的原则,仿佛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行为,是对传统侠义强力除恶行为方式的一种否定。他并不承认自己是所谓“侠”。书中一直萦绕着他的存在之谜,小说的最后结局,这些问题一无解决,反而“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我自己又是谁?”金庸先生回答得很干脆:“这许许多多疑问, 那是谁也无法回答了。”⑦“非侠”的“非”,在这里已经是作为动词在用。韦小宝是“非侠”的另一类型,如果说石破天反映了人性中朴素的善,韦小宝则反映了人性中因维护个体生存而具有的非善,他用的手段,绝大多数都不光明正大,是正宗的大侠们所不齿的,幸好他没有降生在《笑傲江湖》那个时空中,否则他一定会遭到“五岳剑派”甚至少林、武当的追杀,因为他“交结匪类”、“投靠朝廷”、“见色忘义”、“目无尊长”……武林江湖中人人不齿的系列骂名,几乎都可以安在他的头上。在《鹿鼎记》结尾,他也被天地会江湖众人加上了“叛会降敌、害师求荣”的罪名,要将他“碎石万段”。韦小宝既无“武”又无“侠”,于 “武”投机取巧,只学会了一套逃跑功夫;于“侠”则毫无大义,他的口号是“一不做官,二不造反,那么老子去干什么?”动辄大呼小叫“老子不干了!”⑧他却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做了“侠”们想做而无一人做成的“大事业”。到这一步,“侠”还有什么用?虽然武功高强、品正貌端、甚至加上经济基础好、有住房、无拖累等等,却并不能获得绣球。韦小宝,已经成为对传统文化之侠义信条的否定,当然也是对武侠小说之传统规范的否定。
“反武侠”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的否定,其二是否定中的回归。
“否定”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的不断否定,一是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否定。
金庸研究者陈墨曾经从传统文化各学说的角度归纳金庸小说主人公的文化属性。笔者在1995年也曾对金庸的14部中长篇小说进行文化归类,将其分为儒侠、墨侠、道侠、无侠、佛侠、非侠六类⑤,在这六类的时间发展上,可以看到他探索传统文化的轨迹。章太炎说:“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徒以感慨奋厉,矜一节以自雄,其称名有异于儒焉耳。”(《检论·儒侠)))将儒与侠看作一体两面,是继王阳明以来,经陈继儒、章太炎、郭沫若等的共同认识。金庸对侠的认识,也从儒开始,他的早期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鸳鸯刀》以及他最后的“天下英雄”陈近南,都是儒侠。“儒侠自有它的壮烈,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好问题。儒侠又有什么用?”⑥虽说“先天下之忧而优”,可是朝廷大政,自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于是,不如回过头来“兼爱”,于是有《飞狐外传》里的胡斐。或者先求“独善”,张扬个性,做一个侠路先锋,《神雕侠侣》的杨过、《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天龙八部》的段誉和虚竹、《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都是这 样的道侠。当然,《天龙八部》也以佛侠精神作了对其它侠义文化体系的补充,而在《侠客行》里,“狗丨杂种”石破天的故事,就更符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彼岸”的“智慧”,在该书后记中,金庸还引用了三处经文,《如理实见分第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信希有分第六》“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无得无说分第七》“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些,以儒、墨、道、佛为文化指向,反映了对传统“正宗”的思考和突破,是“反武侠”的第一步,但仍然还是武侠。
金庸先生“反武侠”的完全出击,反映在“无侠,,和“非侠”中。
“无侠”是并不想要做侠而事实上成了侠,《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就对做明教教主不感兴趣,这和一般武侠小说人物极力想登上江湖权力的顶峰已经大异其趣。《连城诀)的狄云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经过许多江湖磨难之后,明确地提出了“隐士”之说。江湖,本来是大侠们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是他们充分施展身手、表现侠义的大舞台,但在这里却已经在本质上失去了正义,剩下的多是欲望和污浊。无侠,不是正直之士本无“侠,"L,而是江湖之上已无“侠”在,“无侠”因此成为一曲武侠小说的悲歌。
“非侠”是用本来不是侠甚至与侠背道而驰的手段,却成了事实上的“侠”。(侠客行》的石破天,《鹿鼎记》的韦小宝,都可以算是“非侠”。人们要石破天做帮主,本非他的情愿。他与侠的“除暴”义务似乎也有些格格不人,他一味地以一片善心饶恕他人,抱持的原则,仿佛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行为,是对传统侠义强力除恶行为方式的一种否定。他并不承认自己是所谓“侠”。书中一直萦绕着他的存在之谜,小说的最后结局,这些问题一无解决,反而“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我自己又是谁?”金庸先生回答得很干脆:“这许许多多疑问, 那是谁也无法回答了。”⑦“非侠”的“非”,在这里已经是作为动词在用。韦小宝是“非侠”的另一类型,如果说石破天反映了人性中朴素的善,韦小宝则反映了人性中因维护个体生存而具有的非善,他用的手段,绝大多数都不光明正大,是正宗的大侠们所不齿的,幸好他没有降生在《笑傲江湖》那个时空中,否则他一定会遭到“五岳剑派”甚至少林、武当的追杀,因为他“交结匪类”、“投靠朝廷”、“见色忘义”、“目无尊长”……武林江湖中人人不齿的系列骂名,几乎都可以安在他的头上。在《鹿鼎记》结尾,他也被天地会江湖众人加上了“叛会降敌、害师求荣”的罪名,要将他“碎石万段”。韦小宝既无“武”又无“侠”,于 “武”投机取巧,只学会了一套逃跑功夫;于“侠”则毫无大义,他的口号是“一不做官,二不造反,那么老子去干什么?”动辄大呼小叫“老子不干了!”⑧他却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做了“侠”们想做而无一人做成的“大事业”。到这一步,“侠”还有什么用?虽然武功高强、品正貌端、甚至加上经济基础好、有住房、无拖累等等,却并不能获得绣球。韦小宝,已经成为对传统文化之侠义信条的否定,当然也是对武侠小说之传统规范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