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梁山修泰山—枣庄开发“山”的历史比泰山早上千年。
近日,枣庄日报新媒体《行走蟠龙河》采访组来到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的梁山,为眼前呈现的古迹所震撼。中华民族数千年钻研、发明科学技术的足迹随处可见。原来我们的民族,早在古代就如此精湛的技艺。而且,这都是发生在我们的母亲河——蟠龙河河畔的故事。
不修梁山修泰山,巍巍滚龙柱,诉说着数千年前的传奇故事。
蟠龙河途经的陶庄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记者踏寻到陶庄的梁山,据说这里山上有洞,还有古庙遗址,有建设宫殿时用的“滚龙柱”和大批建筑石材,民间传有“不修梁山修泰山”的传说。
记者来到陶庄镇的梁山,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向着梁山攀登,从远处看,半山腰有一处新修的庙宇,庙宇内有个山洞,这就是那个被很多人顶礼膜拜的“泰山奶奶”庙,进入洞中,看到很多神仙的雕像在那里摆着,还有石雕莲花、碑文、石床,石洞上方“中央山仙洞”横标文依稀可见。松柏枝系满了红丝带,证明了这里香火旺盛。
沿着新庙继续向上攀沿,黄林丛中便有建设宫殿时所用的“滚龙柱”和大量方形建筑石材。记者注意到,盘龙柱长达3米多,直径达40公分,重达1.5到2吨,柱子上的龙和云等图案清晰,活灵活现,记者使用无人机飞到梁山高空中,发现在这座宫殿的四周有石头堆砌的围墙,眼前的这座梁山,还有巨大的盘龙石柱不经让人遥想当年这里兴盛时期的面貌。
巨大的石柱在古代是如何搬运到山顶的?史书中亦没有记载,这些种种无不透露着一份神秘。据说是神仙要修梁山,天神修建庙宇楼阁,一夜之间便已完成,天方还未亮时,山下的村子里有一村妇发现山中火把晃动便大声咋呼了一声,不料被山神听见,山神动怒,片刻间整个山中只留下了盘龙石柱和一些石头构件,从此建山修庙便移到泰山的南天门修建....这就是当地“不修梁山修泰山”的传说,这个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梁山的尊敬和向往。从遗迹可以看到,这些石材显然不是当地用的,看来是用作建设皇宫和巨大庙宇之类建筑的重要配件。虽然史书上没能记载这些,但从遗迹上判断,显然我们祖先中的能工巧匠,曾经在这里日夜劳作,镌刻了这些精美的石柱和装饰物,用来外运到需要的地方。以“范蠡庙遗址”为名的梁山上这处建筑遗址,至今仍孤零零的藏于梁山的山顶,也许会被人遗忘,也许会在某天消失掉,但是不管怎样,它已经书写在陶庄历史上的一页之中,会被人翻阅到,也会被评说。就像,当人们寻访“陶庄”这个名字由来的时候,会想到范蠡一样。
中华民族科学技术的鼻祖,曾经诞生在这里
除了这座梁山,比梁山更有名气的则是埋葬着世界造车鼻祖奚仲的奚公山。近年来,一些汽车厂商、国家媒体、酷爱骑行、汽摩爱好者都曾到陶庄的奚仲山上祭拜奚仲。奚仲山不只是因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里庙宇名气大,能吸引八方来谒。后来任姓后裔也陆续前来拜谒车服祠,祭扫奚仲墓。奚公山原名千山头山,因山头众多而得名,夏禹时奚仲在此造车,死后又葬于山下,故又名奚公山。
这里曾是世界上第一辆马车的诞生地,4000多年前,造车鼻祖奚仲在此造车,推动了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死后安葬于山丘之巅。奚公山西侧绣球山有奚仲墓,其侧有冉求墓。奚公山深处有奚仲造车遗址。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在造车处建造成车服祠,其遗址尚存。奚公山地处陶庄镇夏庄村西北,海拔233.5米。历史悠久,胜迹众多,峰峦向东绵延百里,故称“千山头”,素有“仙山”之称。
您知道仲虺是谁吗?
在蟠龙河的北侧,有一座水车,与水车相连的是架起的水渠,水渠高约6米,长约400米,此渠名叫仲虺渠。为什么这条渠取名为仲虺呢?仲虺其实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有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辅佐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