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土木之变的种种前因后果:
1.成祖迁都,本来就不是守国门,考虑到朵颜三卫,北京不仅是成祖势力的大本营,同时也是他军力量的腹地,安全的很。
2.成祖所谓五征漠北的实际成果有多大,很多人讨论过,在此不赘述,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成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蒙古问题。事实上,丘福死后,成祖对蒙古战斗力也是忌惮的,每次出征最少都要凑齐20w人,四征时候得知对方跑了,直接禁止大军出塞。加上其本身对自身合法性的担忧,导致他不停抽调边军以充实京备。
3.所以说成祖本人虽然看起来武功赫赫威风凛凛,但他的上位其实导致了北部边防的弱化,其他措施也严重透支财政,导致自己后期就开始弃地,继位的仁宣更是不得不全面调整政策改为内缩,成祖本人被网上不少人严重过誉,黄仁宇就曾经表示,如果没有仁宣擦屁股,成祖在历史上名声估计和广神差不多。
4.宣宗本人是十分尚武且崇拜成祖的,处处想cos自己爷爷,下西洋就是典型证明,但受限于成祖留的烂摊子,他本人已经玩不动了,不仅弃了交趾,对朵颜三卫的内移也没有做出反应,反而继续抽边军实军营。同时,彼时长城只有内长城,现在见到的外长城是嘉靖年间才修好的,因此到堡宗继位时,北京确实已经成了国门,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一线北部,包括宣府大同等重镇,其实并无险可守。
5.堡宗本人其实跟先辈一样,也非常尚武,在土木之变前,他就一直在针对南部的麓川和苗乱用兵,应当说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但也正因为此,军队资源长期用于南方,北方的守备进一步废弛,屯田数量断崖式下跌。
6.从7月11日开始,也先四路大军进发,也先攻大同,阿剌知院攻宣府,脱脱不花攻辽东,甘州也有一路进犯,而明军每路皆败。其中甘州和辽东只是牵制,蒙古得胜后很快撤退了,阿剌知院攻下独石马营也撤了,宣府总兵杨洪出于私心没有上报,但是这一路后来十分重要。
7.接到战报,堡宗当即决定亲征,此时王振第一口锅来了,文官叙事里这都是王振挑唆的,但是以堡宗血气方刚的年龄和之前麓川之役的表现来看,亲征大概率是自己定的,这是一个cos自己太爷爷的绝佳机会,大军一共准备了5天,16号就出发了。
8.出发前一天的15日,大同方面出动了4w大军在阳和与也先交战,阳和就是古白登,此战4w大军大败,大同总督,总兵都战死,只有石亨逃走了。至此,土木之前,明军野战每战皆败。28日朝廷大军走到阳和,战场尚未清理,明军尸体堆积如山,士气当即大受打击。一时之间你分不清这里究竟是白登还是参合陂,反正不管是哪个,都很不吉利,堡宗也是从这时开始意识到也先可能很厉害。
9.大军8月1日到大同,而也先已经北撤,也先是精心准备过的,粮草尚足,但明军显然不是,大同当时下大雨,镇守太监又说得到消息也先已经在大同北做好伏击准备,大同负担不起后勤,于是堡宗终于决定3日开始撤退。
10.副总兵建议走紫荆关撤退,此时王振第二口锅来了,文官叙事里说他为了不破坏蔚州庄稼非要从居庸关撤退。这个不仅逻辑上很怪异,而且《宣府镇志》直接就有反证,里面记载王振建议从紫荆关走。从后来的事情上看,向紫荆关走了40里又掉头走居庸关,极大概率是堡宗本人的决定。
11.堡宗想走居庸关,也不是完全无理。首先,居庸关途径宣府,这是重镇,相当于中途有个接应;其次,该道路一路地势起伏,对步兵有利但不便于骑兵展开,适合防守;再次,这条路是成祖凯旋的老路,堡宗不仅是要模仿先祖凯旋,更可能还在幻想主动出击依托山地地形打败也先。
12.也先前期一直不打正面,明军一撤,他就猛攻大同,虽然没破城,但也基本打瘫痪了,大同首先和大军断了联系,此后随着明军移动,也先把大同到宣府之间基本扫荡个遍,8月10日,明军到宣府,此时宣府已基本等于孤城。
13.为什么说堡宗可能仍然幻想战胜,因为随后在13日,拒后的吴克忠骑兵1w全军覆没,接下来堡宗又派朱勇带4w骑兵去鹞儿岭,中伏,再次全军覆没,这两次,特别是后一次的行动,很难看作是单纯防御为大军拖时间,因为朱勇出发后,堡宗根本没撤,而是居然在雷家站整整等了一天才继续撤退,可以想见,直到此时,堡宗或许都还认为可以击败也先。等到这5w骑兵损失后,明军已经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了。
14.土木堡本身算是京北三大堡,距离怀来只有20里,8月14日明军在此扎营,王振的第三口锅,也就是什么自己辎重没到不许进怀来城,逻辑上根本不值一驳,因为这两件事并不互相冲突。但此处记载争议不断,传统说法一般认为,阿剌知院此前已经攻破独石马营,围马营三日,占据桑干河水源,攻破怀来,若如此,明军有可能已经得知不敢进怀来。但也有说法认为,桑干河水源是也先从鹞儿岭南下攻破保安城后占据的,阿剌知院是得知明军在土木堡扎营后才顺着独石马营南下的,若如此,则扎营土木堡的原因很可能是此处地势较高,堡宗已经被也先吓破了胆不敢在相对平坦的怀来扎营,而是选择高一些的土木堡固守待援,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本身是有一点点水源的。
15.但无论如何,也先和阿剌知院已经完成合围,大同宣府已经被打残,不可能来救,土木堡的那点水不够大军喝,于是堡宗派人议和,也先同意,到此为止都还很像白登之围,不同的是,在撤出的时候,明军自己纪律彻底崩溃,于是导致了最终的溃败。
16.谈一下此战中各方面的表现。首先王振几乎可以断定就是个背锅的,文官叙事里22岁的堡宗在他手里如提线木偶,这简直匪夷所思,更别提《宣府镇志》还有对于王振负面形象的反证,堡宗复辟后为王振修祠,他自己心里应该也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其次也先的能力被很多人长期低估,此人以非黄金家族出身一度名义上统一蒙古,应当说是极有手腕的,土木之战之中,其野战能力和情报能力都毫无疑问吊打明朝。再次,明军野战能力一言难尽,正如此前提到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是野战,每战必败。再次,堡宗本人能力也确实毫无可洗,对战争后勤调度的认识约等于0,年轻人还爱装X想一出是一出,对大败毫无疑问负最主要责任。最后,这战实际上反映出了北方战略的大问题,不仅此前明军内部对自家战果的吹嘘到了把自家高层都忽悠住了导致极端轻视蒙古,更说明从成祖开始的守内虚外战略,即调北边防军以充实京备对于防御蒙古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一点即使土木之变以后也没能改变。
17.堡宗复辟后,天赋不佳的他对于军事仍然兴趣不减,最终在也先脱脱不花早都死了的情况下,成功的丢掉了河套。
1.成祖迁都,本来就不是守国门,考虑到朵颜三卫,北京不仅是成祖势力的大本营,同时也是他军力量的腹地,安全的很。
2.成祖所谓五征漠北的实际成果有多大,很多人讨论过,在此不赘述,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成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蒙古问题。事实上,丘福死后,成祖对蒙古战斗力也是忌惮的,每次出征最少都要凑齐20w人,四征时候得知对方跑了,直接禁止大军出塞。加上其本身对自身合法性的担忧,导致他不停抽调边军以充实京备。
3.所以说成祖本人虽然看起来武功赫赫威风凛凛,但他的上位其实导致了北部边防的弱化,其他措施也严重透支财政,导致自己后期就开始弃地,继位的仁宣更是不得不全面调整政策改为内缩,成祖本人被网上不少人严重过誉,黄仁宇就曾经表示,如果没有仁宣擦屁股,成祖在历史上名声估计和广神差不多。
4.宣宗本人是十分尚武且崇拜成祖的,处处想cos自己爷爷,下西洋就是典型证明,但受限于成祖留的烂摊子,他本人已经玩不动了,不仅弃了交趾,对朵颜三卫的内移也没有做出反应,反而继续抽边军实军营。同时,彼时长城只有内长城,现在见到的外长城是嘉靖年间才修好的,因此到堡宗继位时,北京确实已经成了国门,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一线北部,包括宣府大同等重镇,其实并无险可守。
5.堡宗本人其实跟先辈一样,也非常尚武,在土木之变前,他就一直在针对南部的麓川和苗乱用兵,应当说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但也正因为此,军队资源长期用于南方,北方的守备进一步废弛,屯田数量断崖式下跌。
6.从7月11日开始,也先四路大军进发,也先攻大同,阿剌知院攻宣府,脱脱不花攻辽东,甘州也有一路进犯,而明军每路皆败。其中甘州和辽东只是牵制,蒙古得胜后很快撤退了,阿剌知院攻下独石马营也撤了,宣府总兵杨洪出于私心没有上报,但是这一路后来十分重要。
7.接到战报,堡宗当即决定亲征,此时王振第一口锅来了,文官叙事里这都是王振挑唆的,但是以堡宗血气方刚的年龄和之前麓川之役的表现来看,亲征大概率是自己定的,这是一个cos自己太爷爷的绝佳机会,大军一共准备了5天,16号就出发了。
8.出发前一天的15日,大同方面出动了4w大军在阳和与也先交战,阳和就是古白登,此战4w大军大败,大同总督,总兵都战死,只有石亨逃走了。至此,土木之前,明军野战每战皆败。28日朝廷大军走到阳和,战场尚未清理,明军尸体堆积如山,士气当即大受打击。一时之间你分不清这里究竟是白登还是参合陂,反正不管是哪个,都很不吉利,堡宗也是从这时开始意识到也先可能很厉害。
9.大军8月1日到大同,而也先已经北撤,也先是精心准备过的,粮草尚足,但明军显然不是,大同当时下大雨,镇守太监又说得到消息也先已经在大同北做好伏击准备,大同负担不起后勤,于是堡宗终于决定3日开始撤退。
10.副总兵建议走紫荆关撤退,此时王振第二口锅来了,文官叙事里说他为了不破坏蔚州庄稼非要从居庸关撤退。这个不仅逻辑上很怪异,而且《宣府镇志》直接就有反证,里面记载王振建议从紫荆关走。从后来的事情上看,向紫荆关走了40里又掉头走居庸关,极大概率是堡宗本人的决定。
11.堡宗想走居庸关,也不是完全无理。首先,居庸关途径宣府,这是重镇,相当于中途有个接应;其次,该道路一路地势起伏,对步兵有利但不便于骑兵展开,适合防守;再次,这条路是成祖凯旋的老路,堡宗不仅是要模仿先祖凯旋,更可能还在幻想主动出击依托山地地形打败也先。
12.也先前期一直不打正面,明军一撤,他就猛攻大同,虽然没破城,但也基本打瘫痪了,大同首先和大军断了联系,此后随着明军移动,也先把大同到宣府之间基本扫荡个遍,8月10日,明军到宣府,此时宣府已基本等于孤城。
13.为什么说堡宗可能仍然幻想战胜,因为随后在13日,拒后的吴克忠骑兵1w全军覆没,接下来堡宗又派朱勇带4w骑兵去鹞儿岭,中伏,再次全军覆没,这两次,特别是后一次的行动,很难看作是单纯防御为大军拖时间,因为朱勇出发后,堡宗根本没撤,而是居然在雷家站整整等了一天才继续撤退,可以想见,直到此时,堡宗或许都还认为可以击败也先。等到这5w骑兵损失后,明军已经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了。
14.土木堡本身算是京北三大堡,距离怀来只有20里,8月14日明军在此扎营,王振的第三口锅,也就是什么自己辎重没到不许进怀来城,逻辑上根本不值一驳,因为这两件事并不互相冲突。但此处记载争议不断,传统说法一般认为,阿剌知院此前已经攻破独石马营,围马营三日,占据桑干河水源,攻破怀来,若如此,明军有可能已经得知不敢进怀来。但也有说法认为,桑干河水源是也先从鹞儿岭南下攻破保安城后占据的,阿剌知院是得知明军在土木堡扎营后才顺着独石马营南下的,若如此,则扎营土木堡的原因很可能是此处地势较高,堡宗已经被也先吓破了胆不敢在相对平坦的怀来扎营,而是选择高一些的土木堡固守待援,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本身是有一点点水源的。
15.但无论如何,也先和阿剌知院已经完成合围,大同宣府已经被打残,不可能来救,土木堡的那点水不够大军喝,于是堡宗派人议和,也先同意,到此为止都还很像白登之围,不同的是,在撤出的时候,明军自己纪律彻底崩溃,于是导致了最终的溃败。
16.谈一下此战中各方面的表现。首先王振几乎可以断定就是个背锅的,文官叙事里22岁的堡宗在他手里如提线木偶,这简直匪夷所思,更别提《宣府镇志》还有对于王振负面形象的反证,堡宗复辟后为王振修祠,他自己心里应该也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其次也先的能力被很多人长期低估,此人以非黄金家族出身一度名义上统一蒙古,应当说是极有手腕的,土木之战之中,其野战能力和情报能力都毫无疑问吊打明朝。再次,明军野战能力一言难尽,正如此前提到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是野战,每战必败。再次,堡宗本人能力也确实毫无可洗,对战争后勤调度的认识约等于0,年轻人还爱装X想一出是一出,对大败毫无疑问负最主要责任。最后,这战实际上反映出了北方战略的大问题,不仅此前明军内部对自家战果的吹嘘到了把自家高层都忽悠住了导致极端轻视蒙古,更说明从成祖开始的守内虚外战略,即调北边防军以充实京备对于防御蒙古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一点即使土木之变以后也没能改变。
17.堡宗复辟后,天赋不佳的他对于军事仍然兴趣不减,最终在也先脱脱不花早都死了的情况下,成功的丢掉了河套。